伍慧萍
中國駐歐盟使團團長傅聰大使日前在出席歐盟智庫歐洲政策中心舉安的“60分鐘吹風會”時,對中歐關系的相關表述,尤其是對于中歐全面投資協定的提及,受到外界頗多關注。傅聰表示,“我們應該向前看”“我們的建議是同時解除制裁,如果你們認為不夠好,請提出一些建議,我們愿意進行研究”。這顯然是中方善意的清晰信號,值得歐盟珍惜并認真思考。中歐之間的確在一些具體問題上存在不同看法,但彼此沒有根本戰略分歧和沖突,合作始終是中歐關系的主旋律,雙方需要,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基礎上相向而行。
歐洲當下正經歷著二戰結束以來最大的地區安全危機以及由此衍生的能源危機、經濟下滑、物價上漲、社會動蕩和難民潮等一系列嚴峻現實挑戰腭作為應對,歐盟及主要成員國紛紛調整其外交與安全政策,這一動向無疑也對中歐關系產生直接影響。
過去一段時間,中歐間的矛盾和分歧集中體現在歐洲對華的信任赤字不僅存在,而且在“時代轉折”(德國總理朔爾茨語)的沖擊下進一步被強化。歐洲一些國家政治動蕩與戰略焦慮交織,內部政治、經濟和安全等領域的競爭意識和地緣意識上升,這不斷固化著其對于中國“合作伙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的三重定位。這對中歐關系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陣營對抗意識在歐洲日益.強化。烏克蘭危機拉近美歐距離,歐俄則幾近“脫鉤”。歐洲一些人甚至還從烏克蘭危機推導出一個錯誤結論,即認為鑒于歐洲對俄能源依賴帶來的后果,它必須充分考慮對華“經濟依賴”可能產生的影響。基于這種思維,一些歐洲國家開始跟隨美國采取“友岸外包”,反復拿“經濟脅迫”說事。
另一方面,歐洲變得更具防御性。歐盟和歐洲主要大國的對華交往思路變得更具保護主義色彩,傾向于將經貿、科技政策視作競爭和博弈的工具,試圖著眼長期制定戰略規劃,重組供應鏈,提高經濟韌性,減少“對華依賴”,加強對歐洲企業、工業、市場、技術、供應鏈和基礎設施的保護。在具體實施路徑上,則是積極推進關鍵原材料戰略、“印太戰略”、芯片戰略和“全球門戶”計劃,在亞太、拉美和非洲尋找替代市場和.拓展-貿易網絡。與中國往來密切的歐洲企業則開始進行壓力測試,醞釀引入雙向外資審查機制。
角色的界定影響其決策。為了在“時代轉折”中發揮更重要的地緣戰略作用而不是被邊緣化,歐盟強烈希望重新界定自身角色定位,提升綜合實力,實現戰略自主。也正因如此,歐盟的對外決策更應全面、均衡和,獨立,更應著重考慮國際合作和全球治理的需要,這其中就包括應當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看待發展中歐關系的時代意義和世界意義。在應對氣候變化、抗擊公共衛生危機、解決糧食危應、預防地區沖突升級等時代挑戰方面,中歐關系可以提升合作質量和水平;在開展更高水平的經貿合作方面,中歐可以開放和務實合作的心態共同打造數字經濟、綣色環保等新增長引擎,共同致力于為奸方企業提供公平、透明的營商環境。正如傅聰大使所言,把政治問題與經濟問題掛鉤,將使歐盟失去戰略自主P因此,全方位的接觸、對話與合作是發展中歐關系的必由之路。
其一,夯實和增進政治互信基礎。中國對于發展中歐關系具有良好意愿,不斷在高層對話中釋放愿同歐方加強戰略溝通協調、推動中歐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行穩致遠的善意,反復強調要加強高水平對外開放,反對把經貿和科技問題政治化、安全化和武器化。歐方理應讀懂這些信號,并作出積極回應。
其二,尊重和接受制度差異。制度差異客觀存在,不應將制度競爭視為制定外交政策的指導原則和決定性因素,而是應當尋找不同制度的共存之道,尊重和接受各國基于自身國情選擇的發展道路,維持在多邊主義、和平外交、領土主權和互利互惠等原則問題上的基本政治共識,并不斷做大這類共同利益和政治共識。
其三,真正實現戰略自主。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結伴不結盟,對話不對抗。而對于歐盟來說,無論是特朗善時期的“美國優先”-還是拜登政府的《通脹削減法》都充分表明,華盛頓看重的永遠是美國的國家利益。歐盟應當從自身利益出發獨立制定對華政策。唯有求同存異、互利共贏方符合中歐和國際社會的共同利益。▲(作者是同濟大學德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環球時報2023-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