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紅兵
臺州市新府城科技傳媒有限公司 浙江 臺州 318000
椒江心海社區為改造更新型社區,是首批經浙江省發改委備案的24個未來社區創建試點之一,項目位于心海綠廊核心景觀帶和中心大道城市發展軸交匯處,規劃單元約190公頃,實施單元約30公頃,總建筑面積約93萬平方米。依托周邊高鐵站、輕軌站交通支撐、高等級設施配套,突破棚改效應邊界,釋放城市化紅利,推動5個行政村原拆原回,直接受益居民數1697戶、7281人;聯動周邊商貿核心區、中央商務區產業需求,吸引精英回歸,引進人才數2634人。打造成為“全國和合文化社區樣板”、“灣區“3D”聚力開發示范”、“省內無界享學社區標桿”。
未來社區以“人本化”為核心、“生態化”為特色、“數字化”為路徑,通過鄰里、教育、健康、創業、建筑、交通、低碳、服務和治理 “九大場景”的科學布局,注重滿足居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及優質環境的打造,重視數字技術在社區建設運營中的應用及低碳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實施[1]。
鄰里場景位列未來社區九大場景第一位,體現了其重要性,鄰里場景主要由鄰里中心、鄰里文化、鄰里機制三部分組成。鄰里中心,是鄰里場景的載體,主要是鄰里公共空間,城市文化公園、開發社區等。鄰里文化,是通過文化再生,鄰里公約認同,形成了鄰里精神,它是維系整個社區人與人的交流紐帶。鄰里機制,是實現鄰里場景有效運營的關鍵,制定合理鄰里公約、積分制度,從而形成互幫互助的鄰里關系。
心海社區區位條件優越,地塊規整且平坦,開發成本低,具有良好的發展條件和潛力。
心海社區氣候宜人,位于臺州濱海平原地區,屬海積平原,規劃單元內地形較為平坦,高程在3.3米—4.9米之間,且工程地質條件較好,南鄰洪家場浦水系,自然環境優越。心海社區交通便捷,中心大道、臺州大道、開發大道、一江山大道等城市高等級的道路與周邊快速連接,通過北側是S1輕軌站點等區域交通設施可快速到達臺州高鐵站與溫嶺等區域。
心海社區屬于臺州市椒江區市府所在地,有良好的經濟基礎,經濟常年位居臺州前列,在心海社區改造建設中,涉及到大量村民的安置,需要大量的建設資金,心海社區通過市場開發+國企運營等方式,實現資金有效保障。
心海社區周邊規劃布置有較為豐富的配套服務設施,已建有萬達廣場、銀泰綜合體、臺州市體育中心、臺州市中心醫院、臺州市鎮海中學、臺州學院、臺州高等教育園區等,涵蓋商業服務、醫療、教育、文體等多個方面。
臺州作為和合文化的發源地,和合文化引領著臺州這座城市文化的發展。使臺州人民繼承了和合文化“包融萬物、和諧共生、向心聚力、創新進取”的精神。位于臺州市椒江區葭沚街道內的心海社區出了繼承和合文化的精髓之外,也發展自身獨特的地域文化特色。“葭”為水邊的蘆葦,“沚”為水邊的洼地。葭沚在江邊,由椒江沖積而成,曾地勢較低并長滿蘆葦,葭沚由此得名。葭沚匯聚著眾多文化符號,商埠文化、戲曲文化、墾荒精神在這里和諧共處。通過挖掘心海社區所處地域的特色文化,立足于傳統文化底蘊,將傳統文化休閑空間、鄰里交往空間、文化符號等特色文化要素融入、心海社區的建設中,傳承地域文化[2]。
實施單元作為和合樹核心區塊,秉承心海和合樹構思,將和合文化內涵以和合樹的形式融入實施單元方案設計中,著重構建和合樹中的和合鄰里、文化、健康、教育、雙創服務功能板塊。利用和合連廊這一連續的景觀廊道由北向南串聯起軌道交通站點、TOD綜合體、鄰里中心、居住組團以及南部的心海公園等各個功能空間,使各個功能空間成為一個聚合整體。實施單元內采取小街區、密路網開發模式,整體形成有機生態的肌理,打造多彩活力、生態樂活的心海社區。
實施單元內平面布局以和合連廊作為主要連接紐帶由北向南依次串聯起單元內TOD綜合體及鄰里中心、文化公園、居住組團以及雙創中心等各功能版塊。TOD綜合體及鄰里中心是單元內的公共服務核商業核心,其中TOD綜合體主要由SOHO辦公、人才公寓和裙房商業街構成。鄰里中心由三棟葉狀的圍合建筑組成,分別是康養中心、運動商業中心以及青創書院中心。文化公園是實施單元內的大型公共開敞景觀空間,內設有文化墻、水中和合連廊等和合文化構筑物以及濕地公園、水庭院等景觀空間。
心海社區通過集約化設施布置、復合功能布局建立起“一中心多組團”的共享結構,通過立體慢行交通系統打造出社區共享環,共享環串接各節點,由此形成心海社區鄰里場景系統。
(1)系統設計總體說明和要點
建設多元的鄰里交往空間,配建1處鄰里中心,搭建社區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提升“5分鐘生活圈”服務配套;在實施單元中部設置1處社區文化公園,內設戲臺和社區藝術館(未來社區展示館),保留現狀水塘,作為承載文化活動體驗空間;營造街角商業,打造臺州人兒時回憶的場所。
構建開放式鄰里形態, 實施單元內全部形成不大于80米*80米的封閉式管理空間單元,并分別塑造公共空間,每個面積約500平方米; 3個組團分別配置內街和外街商業服務空間;依托連廊,增強公園綠地與廣場的連通性,建立多形式交往空間。
提供豐富的傳統文化體驗依托鄰里中心,開展一系列“和合文化”、茶文化、美食文化等展示活動;依托城市文化公園,設置戲臺,保留現狀水塘,以城市鄉愁記憶和歷史文脈為基礎,再現古韻風韻,傳承歷史記憶;結合和合長廊南北兩端設置“和合文化”小品和雕塑,以及各個居住組團公共空間,設計一些和合文化展示墻,構建社區“和合文化”標志。
多樣的社區鄰里活動,以社區居民需求為導向,結合社區實際、依托社區特色,由社區業委會、社群自組織、社區阿福聯盟等組織策劃一系列民俗節慶、文藝表演、親子互動等活動。社區設置多處城市公園、下沉廣場和共享空間,為居民平時的溝通、交往,舉辦日常戶內外活動提供場地[3]。
(2)鄰里場景指標要求和落實措施
心海社區鄰里場景指標分成三大類,鄰里特色文化,鄰里開發共享以及鄰里互助生活。指標分成約束性指標與引導性指標。詳見表1。

表1 心海社區鄰里場景指標要求和落實措施表
未來鄰里場景應用實施,將會扭轉了以前重房產輕人文,鄰里關系淡漠的局面,通過鄰里場所建設,鄰里相處氛圍,鄰里文化建設,鄰里積分制度等措施,為居民提供開放、共享、溫馨的社區公共空間和公共設施,豐富社區居民生活內容。形成守望相助、和睦親近的鄰里關系,為社區生活增加趣味,增添人情味。相信隨著未來社區建設的推進,社區共建共享的格局將進一步完善,社區居民都把比鄰而居當成緣分,把睦鄰意識內化為一種文化自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將會越來越近,鄰里之間的關系將會越來越親,這便是未來社區追求的理想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