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男
河北工業大學 天津 300130
近年來城市建設逐漸飽和,國家政策轉向支持鄉村發展,鄉村往往保留了原有的自然和歷史,文化信息,且有人口密度較小,生活方式較為傳統等特點[1]。為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和我國美麗鄉村發展建設,國家農業部發布中國美麗鄉村建設十大模式,分別為產業發展型,生態保護型,城郊集約型,社會綜治型,文化傳承型,漁業開發型,草原牧場型,環境整治型,休閑旅游型,高效農業型。
” 田園綜合體” 作為鄉村新型產業發展的亮點措施被寫進中央一號文件。它屬于集現代農業、休閑旅游、田園社區為一體的特色小鎮與鄉村綜合發展模式,是在城鄉一體格局下,順應農村供給的結構改革、新型產業發展,結合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從而實現中國鄉村現代化、新型城鎮化、社會經濟全面發展的一種可持續性模式[2]。
1.2.1 田園綜合體特征
田園綜合體是一個綜合平臺,一個文化聚集、組織、開發、融資、管理的平臺,依靠這個平臺來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以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為產業核心,拓展農業產業鏈,打造農業產業集群,并結合本土特色及文化,以當地農產品為基礎,融入文旅及康養等二三產業,實現一產為核心、二產為支柱、三產為特色的產業融合發展目標,生產、生活、生態的深度融合。

表1 案例分析—無錫田園東方
1.2.2 研究目的及意義
發展田園綜合體,即農業轉型的需求,也是鄉村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的需求[3]。規劃區要揚長補短,充分利其優勢,緊抓農業、旅游業多重機遇,重構農業與旅游業的大格局,全面整合資源,塑造品牌,形成獨具特色的新資源、新產品,從而實現規劃區的快速發展。
(1)資源方面,自然、人文、物產、氣候等資源,多數有待評估并挖掘具備保護和開發潛力的資源條件。(2)經濟、就業與人口方面,老齡化、就業一般以本村務農為主,經濟對現有基本農業情況過于依賴,無法創收。(3)產業結構普遍失衡、一產居于主導地位,二產、三產基本無。(4)地勢根據不同區域有明顯差異,水系和山林等自然資源欠缺保護及挖掘,以耕地為主,小部分林地,農業經濟落后[4]。(5)村莊環境普遍較差,群眾住宅多數老舊失修,缺乏公共交流場所。沿街建筑立面一般形式簡單,表達方式各異,無法體現村莊地域特色。街巷空間普遍臟亂差,缺乏應有生機活力。(6)基礎設施方面,村內道路普遍情況較差、無組織排水、無垃圾回集中收處理站、生活排污隨意、公共服務設施匱乏。

圖1 某傳統村落現狀 (圖片來源于網絡)
總體普遍特征為項目的景觀類資源、文化類資源缺乏挖掘和評估,最大的優勢資源就是原生農業,很多鄉村問題實質是具有典型傳統鄉村特征的三農問題,因此項目的出發點應當以農業為依托,進行產業規劃和總圖規劃如何利用農業,振興鄉村。
對鄉村自身的自然、歷史文化、農業及旅游資源進行分析及綜合評估,展現原有的鄉村姿態的同時,留住村莊的本來面貌和本土文化。打造成為可以回得去,留得下來的家園。規劃結合不同項目自身特點,提煉符合當地主題特色的產業功能形式:共享農場、田園度假與特色民宿、研學教育,養生康體、會展、歷史文化等。
產業布局方面,結合客群分析,對不同類功能進行分類總結,提煉以民俗文化,田園文化、歷史文化等為主題的集農業、文旅、研學教育和商務于一體的全產業鏈模式[5]:
(1)在農業產業方面, 遵循自然活力有機農耕法,從農業生產、加工都應有嚴格標準,以穩定農產土地承包關系、不改變土地性質和農業用途為前提,結合耕作和現代科技,打造共享農場。(2)在田園度假與特色民宿方面,針對不同的客群,規劃相應的接待措施。包含酒店,不同等級的客房,體驗式民宿等[6];(3)在研學教育方面,圍繞農科研學開展系列研學活動,包含農耕體驗、馬術運動、手工作坊、藝術創作等,在傳播現代農業文化的同時,培養學生參與、思維和創新能力;(4)養生康體方面結合農業產業,發展相關的藥用,養生等范疇功能設施,作為酒店服務的衍生產品;(5)企業會展方面為與綠色農業、科技農業相關的企業單位提供研發,展示以及推廣新產品等范疇的功能,包括:會所,展廳,研發基地,拓展訓練等;(6)歷史文化上以當地農業生產,農村生活為主要表現形式,重點打造具有地方傳統特色的民居和公共建筑形態[7-8]。包括:特色商業街,創客公寓,民居式民宿,公共建筑群等。
整個規劃以鄉村自身特色為本,結合村域的地方資源,在新農村建設方面探討新思路。分析交通及用地情況,合理規劃不同功能;提煉村域原始肌理,形成村域路網結構及規劃格局;分析自然景觀資源情況,打造特色主題旅游景觀;結合田園綜合體功能需求,打造田園文旅產品。
3.2.1 土地資源與自然資源分析
了解用地范圍等規劃條件,不同性質土地利用現狀,如發展定位轉變,需要及時相應調整總體規劃;熟知區位發展條件,評估周邊配套資源支撐;了解自然地理條件并挖掘并評價鄉村資源,包含自然、歷史、農業及旅游等,對其進行養護,作為該區域的核心景觀資源,并依托良好的生態本底,塑造田園生態景觀。
3.2.2 交通資源分析
分析聯系村域和高速,外來交通和外部人流主要承擔的交通干線。了解承擔村民的交通責任的鄉道,熟悉村域內現存及村域之間聯系路網。規劃路網充分利用現狀縣道、鄉道、村道,串聯各功能板塊,在主要出入口及社區中心可以設置公共停車場。村域的路網結構大多具有濃厚的鄉懷情結,是村落形成的歷史沉淀,可以將其進行提煉,成為方案規劃的基礎結構[9]。形成便捷且具有當地傳統特色的路網結構。
3.2.3 功能布局
結合功能分析,對村域功能進行規劃;村民回遷部分,盡量安置在用地內側,基本解決本村村民的安置問題的同時方便村民平時出行;文旅部分,盡量設置在用地面向主要人流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展示面,同時結合水系或山林景觀,打造具有一定特色的文旅產品,例如康養功能,可以盡量毗鄰水域或山林環境要素豐富的區域;產業部分,可以結合村域的基本農田,便于二者的互補利用,例如教育游學可以依托各類農業設施和特色農園資源,體驗傳統農耕文化的同時進行農事觀光體驗。
3.2.4 建筑設計
地方民居作為基地最富有特色的建筑,首先考慮對整個場地肌理、建筑元素和建筑風格的保留. 農房包括屋前屋后的整理, 棚改, 危改, 風貌改造, 平改坡等并根據規劃范圍內建設用地和人口規模配置相應的公共服務設施。
在鄉村這樣一個場地精神占據主導地位的場所,場地的屬性遠遠大于建筑本身。建筑如何謙虛而有姿態的介入場地是最為重要的問題。保留村落機理,保護舊的遺留,保護生態現狀,運用當地材料和工匠技法, 特別是老房子拆下來的磚石等材料。追求和鄉村環境相融的體驗空間。
能源系統方面,改變能源結構,提倡使用無污染,儲存便利燃料;村莊垃圾規劃方面,引導垃圾分類,統一收集,分類處理;村莊公共廁所設計方面,引導在村莊主干路兩側的街頭綠地內設置公共廁所,進行綠化隔離,并控制服務半徑。
從歷史的角度深入研究鄉村發展的內在機制與文化內涵,從本質上認識村落的價值,從整體實施保護,總之對于這份珍貴的歷史文化和自然資源遺產,要保護也要能夠合理的利用,根據鄉村具體的村落的特點,發揮整體農業優勢,樹立良好的產品形象,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