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姝涵
(西安鐵一中國際合作學校,陜西 西安 710054)
太陽能的應用,以采用單晶硅作為原料生產的太陽能電池,其轉化率在16%~20%,而在此基礎上,其能量轉化效率很差。此外,在溫度的作用下,太陽能硅片的輸出功率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系統溫度上升1℃時,系統的發電效率就會下降大約0.5%。從光電轉換的角度來看,大約80%的光輻射沒有得到充分的使用,而沒有被充分利用到的熱量則會使電池堆的熱量升高,從而降低了功率。
針對太陽能光伏系統中由于環境的變化,采用在太陽能板后鋪設流動通道,利用循環的方式對其進行降溫,從而使其降溫,改善太陽能的利用率。利用循環系統將太陽能電池的熱轉移出去,同時,產生電能和熱效益的技術。PV/T是一項被世界公認的新型太陽能技術,它可以有效地提高太陽能的利用率,并能滿足客戶對電能質量和質量要求的要求。PV/T系統可以提供熱量和電力,但是,PV/T的運行受到氣象環境的嚴重制約,并且沒有足夠的能量供應。
自從PV/T被提出后,就受到國內外學者廣泛關注,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PV/T進行了研究。目前,所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材料、結構、流道集合特性、換熱性能等方面。
張晨宇等通過對PV/T采用的相變式蓄熱器進行了實驗,結果表明,采用這種方法可以降低PV/T的溫度變化。對于相同材質的PV/T模型和集熱工質,已有學者對其進行了多種改良。張乾等對PV/T結構有沒有玻璃蓋進行了討論,結果表明,盡管有蓋玻璃罩的PV/T比不加玻璃罩的熱效率要高,但有罩的PV/T比不用玻璃罩要低得多。魯朝陽等人對不同形狀的空冷PV/T流道結構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通過增加PV/T的入口和入口的面積比例可以有效地改善PV/T的整體性能。王博飛分析了不同流速對PV/T操作特性的影響,得出了在選擇最優流量時,太陽輻照的強弱對PV/T的選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高日照條件下,這種方法的作用不明顯。PV/T背后的流路結構是光熱光電轉換的重要因素,許多學者都用各種通道的數學模式來分析PV/T的特性。梁子偉等對PV/T工藝參數進行了優化,結果表明:PV/T型管的最大流量為0.008kg/s,而太陽能電池板的最大體積和集熱器區域比例為0.4。在相同材質、相同等級的情況下,為了滿足電力的需要,本文將重點轉向PV/T的聯接模式對電力設備的操作效果。歐陽麗萍等通過對PV/T系統串聯方式(串聯和并聯)的最佳聯接方式進行了優化分析,結果表明,在各種情況下,采用串聯方式實現最大功率,但采用串聯方式實現最大集中熱的方式卻不盡相同。童維維研究了不同連接方式下的PV/T熱水系統的性能,結果表明,PV/T的綜合性能更優。
如前所述,國內外的研究學者對PVT做了許多提升系統性能的相關研究,本文結合東北地區的氣象參數,對該系統利用仿真模擬的方法對參數變化情況進行了模擬研究。
PVT是一種將太陽光電與光熱結合起來的系統。該系統由光伏(PV)和光熱(PT)兩大類組成,即將太陽能和集熱管結合在一起,通過光電效應將光電轉換成DC;然后,將其轉換成工頻的AC電力,由太陽能板產生電能。然后,將太陽能板在光電轉換時所生成的一部分熱能,經過熱交換器回收,并將其持續地轉化成加熱熱水,由此可以在PVT中進行熱電連接。
PVT裝置一般由PVT組件、匯流箱、逆變器、純水箱、平板式換熱器、蓄熱水箱組成。PVT部件是它的主要組成部分,主要有:玻璃罩板、電池板、集熱器、熱傳導硅脂層、水管、隔熱層等。為了減小電池面板前面的熱量損耗,在面板和面板間設置了一道氣流。導電的硅樹脂增強了電池組和集熱體的熱量傳遞,并減小了集熱體后部的熱量損耗。管道與集熱管均勻地連接,使其內部的水溫保持一致,并將吸收熱量的水存儲在一個容器內。
PVT集熱器的發熱范圍為30~60℃,適合家用熱水、采暖及其他需要較高低溫熱需求的公用、民用。鑒于電能能源屬于優質能源,而熱能屬于低端能源,其主要目標是通過增加太陽能發電的利用率來獲取更多電力,從而減少了電力的投入回收周期。而在此過程中,所得到的熱量會成為一種副產物,能夠生產出一定數量的熱水。而PVT系統,則會因為雨天和夜晚的光照不足,而不能進行持續的光和熱交換,從而造成了太陽能電池背面的熱量超標,從而降低了太陽能電池的利用率,從而對太陽能的運行產生不利的作用。
Trnsys仿真軟件是一個瞬態系統仿真軟件,分別包括TRN Build、TRNEdit、TRNOPT。通過在負載的基礎上,TRNSYS能夠精確地計算出系統的能量消耗,并對系統進行優化。TRNSYS仿真程序的最大優勢是計算靈活,組件模塊化。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要求構建任意的連接,從而構成各種系統的計算軟件。
在構建系統模型時,可以從實際情況出發,選擇適當的模型,或者自行構建C語言。該系統可以用于冷、熱聯產系統、槽式太陽能電站、采暖空調系統以及可再生能源的氫氣系統的瞬態仿真。
PV/T的太陽能模塊采用Type560模組。PV/T組件能夠為上方的太陽能光電板供電,背面的吸熱器可以從光電電池中吸取熱,再通過管中的循環媒介將熱排出;該換熱器與太陽能電池下面的吸收面板相連(圖1)。

圖1
Type560是基于光伏電池、吸收板和通道管道能量平衡的特殊PV/T模型。光電轉換模式的光電效率與光電板溫度和入射太陽輻射呈線性關系。通過忽略太陽能板表面上能量傳遞的影響,建立太陽能電池表面上任意一點處的能量平衡關系,其公式如下:

式中,S為凈吸收太陽輻射量,W/m2;houter為與環境的對流換熱系數,W/(m2·℃);TPV為光伏電池板的溫度,℃;Tamb為環境溫度,℃;hrad為輻射換熱系數,W/(m2·℃);Tsky為天空溫度,℃;Tabs為吸收板的溫度,℃;RT為光伏電池板和吸熱板之間的材料熱阻,(m2·℃)/W。
輻射換熱系數計算如式(2)所示:

式中,ε為光伏電池板的表面輻射系數,取為0.9;Σ為斯蒂芬-波爾茲曼常數,取為5.67×10-8W/(m2·℃4);S為單位面積凈吸收太陽輻射量,表示光伏電池板吸收的太陽總輻射減去光伏發電量,S值可由式(3)確定。

式中,(τα)n為法向入射下直射的有效投射吸收積,取值0.85;IAM為入射角修正系數,取為0.1;GT為太陽總輻射,W/m2;ηPV為光伏效率,%。
光伏效率與光伏電池板的溫度和入射太陽輻射相關,如式(4)所示。

式中,ηn為STC下光伏效率20.2%;Xc為PV電池效率與電池溫度的函數;XR為PV電池效率與入射輻射的函數;Xc=1+EffT(TPV-Tref);Tref為STC下的參考溫度(25℃);XR=1+EffG(GT-Gref);Gref為STC下參考光譜輻照度為1000W/m2。
在根據入射太陽輻射和光伏溫度計算光伏系統的效率后,計算有效面積下輸出電功率如式(5):

式中,APVT為PV/T面積,m2。
當循環工質流過PV/T吸熱板后的流道時吸收熱量,溫度升高,出口溫度可由式(6)計算。

式中,Tfluid,out為PV/T出口溫度,℃;Tfluid,in為PV/T進口溫度,℃;Ntubes為PV/T吸熱板后通道數;Cp為流經PV/T流體的比熱,kJ/(kg·℃);L為PV/T沿流體方向長度。

式中,ηt為PV/T的熱效率;Qu為PV/T的集熱量,kJ。

圖2 PVT系統仿真模型
通過對PV/T的文獻研究,得出了PV/T裝置的詳細參數,見表1。根據以上工作方式及控制方法,并采用PV/T對系統進行供暖。

表1 PV/T設備參數
在模擬模型中,假定了以下幾個條件:(1)水是單相的、均質的、不可壓縮的;在集熱器中,熱物理性能不隨溫度變化,一維恒定;(2)水箱在集熱期充滿水,系統依靠動力循環泵,在一定的流量下進行循環;(3)沒有考慮集熱系統的熱容影響,認為集熱系統是穩定的還是準穩定的;(4)在實際的耦合體系中,沒有考慮各種管道的壓力損耗和阻力損耗;(5)在實際耦合系統中,管道的熱損耗未被考慮;(6)裝置的各個初始設計資料在瞬態系統中維持不變。
本章首先根據第二章建立的部件模塊,結合系統計算仿真流程,使用TRNSYS軟件平臺建立了仿真模型。模擬研究了西安市典型年的氣象參數下,當管數為10根,水箱容積為300L,在不同條件水泵流速30kg/h、40kg/h,50kg/h下,系統各項性能參數的變化規律,分析了各因素對系統性能的影響。
PV/T上的光伏電池組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進行輸出,當太陽能光照輻射充足,光伏電池組的發電量提高,但大部分輻射沒有在光伏電池組上發生光生伏特效應,未被利用的能量會導致光伏溫度升高,影響發電效率。
但從圖3~5可知,隨著循環水泵的流量提升,基本上發電效率、發熱效率和發電功率不發生大的變化,全年基本維持在一個穩定的功率下,所以光伏發電效率受到水泵流量的影響并不顯著,是因為當PV/T光伏電池組溫度過高時,PV/T集熱循環泵運行,利用循環冷卻介質及時帶走熱量,有效降低了光伏電池組的溫度,保證PV/T在正常工作溫度高效發電。

圖3 PV效率

圖4 熱效率

圖5 PV發電效率
本文介紹PVT的工作原理和特點,利用該系統的原理和流程,確定該系統的適用場合、不同運行工況,明確所要達到的目標和目標實現的方式。建立各個部件的數學模型,并對系統整體進行建模。
以數學模型為理論基礎,研究該系統各個部件的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建立PVT系統的仿真模型并設計仿真流程,進行求解。改變入口流量對系統的運行特性進行模擬仿真,并對系統各項性能參數的變化規律進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