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后強
四川省委省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聯主席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原黨委書記

白酒是中國的特產,也是中國的文化。白酒是中國的品牌,更是中國的歷史。不懂中國白酒,就難于理解中國特色。
從舊石器、古陶器、青銅器等考古文物可知,早在9000 多年前,中國人就有了飲酒習慣,盛酒飲酒器具繁多,比如罍、鼎、尊、壺、爵、角、杯、卮、缶、卣、彝、觶、斚、觚、觥(即觵)等等,數量和品種舉世無雙,說明中國飲酒歷史悠久,掌握發酵技術最早,中國文化具有酒的基因。最初的酒是果酒和米酒,后來發明了蒸餾酒。歷史上許多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都與酒有關,如《黃帝內經?素問?湯液論》、堯帝做酒、大禹治水、杜康釀酒、商紂王濫酒、孔子老子論酒、李白杜甫飲酒、蘇東坡醉酒等等,幾乎家喻戶曉。離開美酒,莫談中國文化。中國名著,沒有酒影不成書。中國文人,幾乎都是酒神、酒仙、酒圣。比如,李白現存詩文有上千首,其中提及酒的有170 多首,他喝的酒類型廣泛,包括白酒、清酒、綠酒、淥酒、桂酒、漉酒、魯酒、葡萄酒、菊花酒、新豐酒等,但都是低度酒,在15 度左右。中國是詩歌的故鄉,更是白酒的原鄉,詩酒一家。中國是白酒釀造王國,更是白酒飲用大國。
世界都愛酒,中國更甚。那么,我們必須識酒、懂酒、把酒。首先要破解白酒的“四個悖論”,就是“利害悖論”“新老悖論”“南北悖論”“內外悖論”。同時,我們還要掌握酒業發展的“三個周期”,就是“用戶小周期”“香味中周期”“技術長周期”。因為在一般意義上講,白酒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企業鏈、空間鏈等也完全符合自然規律和經濟規律,可以從科學規律來分析中國白酒的固有特質和社會行為。由于紅酒和啤酒生產和飲用方式不同,特別是文化背景不同、發酵機理不同,因此不符合白酒規律和特點。

四川瀘州市江陽區中國白酒金三角酒業園區 瀘州市江陽區發展和改革局供圖
一是破解“利害悖論”。許多人認為,飲酒有害。實際上,白酒具有“雙重性”,有利也有害,關鍵是把握一個度。除開酒精過敏人群,適量飲酒有利,過度飲酒有害,這是鐵的定律。有人盲目宣傳飲酒有害,很無知、很可笑,顯然是不懂歷史、不懂科學,或者是別有用心。實際上,中國白酒中有許多生物活性成分對人體健康有利,例如其中富含有機酸類、雜環類化合物和酚類化合物,適量飲用白酒可以減輕人體心臟負擔,預防心血管疾病,加速血液循環,調節改善體內新陳代謝。白酒中的萜類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止痛、促消化、防癌抗癌等生物功能。目前白酒中能檢測到的萜類化合物超過80 種,主要有萜烯、萜烯氧化物、萜烯醇、萜烯酮、萜烯醛和萜烯酯類化合物,比較有名的是青蒿素,它屬于倍半萜內酯類型。此外,吡嗪類化合物是白酒中重要的風味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質,特別是4-甲基吡嗪(鹽酸川芎嗪)具有增加腦血管的血流量等功效。過去,人們嚴重低估了中國白酒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其功效。
二是破解“新老悖論”。新酒差、老酒好,這是白酒“江湖”共識,有點道理。國際慣例是10 度以上飲用酒可以不注明保質期。白酒是微生物發酵產品,有糖化、酯化產物,需要時間醇化、熟化。高度白酒(50 度以上),適度窖藏儲存,有利于酒質提升,味道美化,但保留時間太長也不好,比如超過100年有害化學物質就很多,不適合直接飲用,保存20年以內較好,并且一定是純糧酒,沒有添加劑、罐子不漏氣,保持恒溫恒濕。一般講,酒精度數越高,可以保留越長。
三是破解“南北悖論”。長期有誤解,南方酒好、北方酒差。從化學和營養學角度講,南北酒沒有本質差異,但香型與味道有差別,只是善酒者有感覺,屬于白酒主干上的不同分支品類。從我們提出的“九度理論”來看,南北溫度、濕度、海拔、土壤、水質等有差異,制曲不同,微生物不同,發酵過程有差別,酒體微量成分不同(白酒微量成分有1500 多種),因此雖香味不同,但主體還是乙醇和各種酸、酯、酚、高級醇等化合物。參與白酒發酵的微生物有酵母菌、霉菌、細菌等,涉及微生物種類有數千種,白酒中可能還有“極限微生物”,南北稍有差異。茅臺酒涉及1946 種微生物,重要風味化合物65 種。五糧液、瀘州老窖等“川味濃香型白酒”有風味物質130 多種,還發現了屬于自己的獨特菌株(如五糧液“空氣叢梗孢酵母”新菌種)。南北微生物種類不同,白酒香味不同,但主體實質相同。
四是破解“內外悖論”。有輿論認為,外國人不喝中國白酒,白酒只是中國人的飲品。這可能是視野太窄或者與外國人打交道太少。實際上,外國人特別是東南亞、北歐、美洲、非洲的朋友,太喜愛中國白酒了,把白酒作為珍品看待。可能是中國白酒比普通紅酒、啤酒價格稍高,外國朋友一般不喝。中國白酒國際化大有前景,但要低度化、低價化、多樣化、本土化。如果全世界80 億人都喝中國白酒,我們忙不過來。

釀酒車間生產現場 盧錦根 攝
中國白酒98%成分是水和酒精,2%左右為香味物質,但就是這2%的物質決定著白酒的風格、品位與特性。目前已知中國白酒中的風味物質組分在1500 種以上,遠高于國際上任何其他蒸餾酒。這1500 多種微量組分主要有醇類、酸類、酯類、萜類、吡嗪類等。以往有文獻記載,在各種香型白酒中已經發現香味物質有322 種。與世界其他蒸餾酒相比,中國白酒酒體中的風味物質不僅種類多,還具有獨特性。不同白酒盡管工藝相同,但酒體風味和生物活性成分仍然差距很大。國外的蒸餾酒如白蘭地、威士忌、伏特加和朗姆酒,其中獨特的風味物質主要來自后續的貯存、浸提工序,是從植物原料、貯存容器中通過浸漬萃取得到的,技術水平和酒體質量與中國白酒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可能低幾個維度。可見,中國白酒釀造技術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白酒中的生物活性成分也是世界上其他蒸餾酒望塵莫及的。隨著科研進步,中國白酒中更多的生物活性成分及其健康功效的面紗將被逐步揭開,讓世界真正了解中國白酒、認可中國白酒、喜歡中國白酒,從而放心、從容、正確地品鑒中國白酒。
不論是在自然界還是在社會界,任何事物都有生命周期、循環運動,企業不例外,產品也不例外。白酒產業具有鮮明的“中國符號”“中國基因”,是中國原創性產品,是典型的中國特色產業、有根的優勢傳統產業,因此具有中國式發展規律和特點,契合中國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白酒是特殊的微生物、化學、工程產品,但仍然是工業產品,除了自身的特殊規律外,白酒行業也有自己的商業周期或者景氣循環,表現出有規律的擴張和收縮、交替或波動變化。白酒周期與一般經濟周期一樣,可以分為繁榮、衰退、蕭條和復蘇四個階段,在圖形上表現為衰退、谷底、擴張和頂峰等形象刻畫。

李后強深入釀酒企業車間調研 錦文 攝
實踐表明,幾乎所有經濟活動都滿足這四個階段,只是大小及長短有所差別,白酒也如此。酒業周期與經濟周期有一定正相關。但白酒需求黏性很強,消費屬性突出,周期性較弱。根據技術創新理論、邊際效用遞減理論、人類生理成熟理論、身體成長規律和相關法規,我們把白酒波動分為“小周期”“中周期”和“長周期”三種,分別對應潛伏期、顯示期、衰落期三種機遇。由于高端高度(50 度以上)白酒有自己特色與個性,不同于一般商品,與紅酒、啤酒也不同,比如不存在保質期,發酵蒸餾過程較長,與環境關系密切,必須符合“九度理論”,因此白酒周期是特殊性與一般性的結合,長期被人忽略,也不易被發現。
一是小周期(短波)。白酒業小周期通常為6年左右(前后2年,用戶成長時間),相當于兒童“入學年齡”,也是一個人從出生到入學的身體成長期,主要反映消費群體培育、庫存變化、企業內部調整和外部拓展,廠商與客戶市場對接,適應宏觀政策變化。從白酒指數可見,近20年有四次小周期,分別是2000—2003年、2004—2008年、2009—2013年、2014—2018年,加上過渡期1年,周期正好6年。從長數據鏈(時間序列)看,小周期是4—6年較多,最高達8年。在一定意義上說,這是企業經營周期,包括產品周期(如中檔酒向次高端升級、包裝改型)、管理人員更替帶來的影響等。小周期也包括價格泡沫變化與波動,主要受國家稅收政策調整、“三公經費”限制、企業“丑聞”等影響。現在酒企、酒商、終端等都較理性,世紀疫情是試金石,企業積極保護渠道和價格,平抑外部風險,渡過了一道道難關。“小周期”也稱“基欽周期”,屬于“潛伏期”機遇。

劍南春白酒生產線 綿竹市委宣傳部供圖
二是中周期(中波)。白酒中周期通常為18年左右(前后3年,香味維持時間),相當于“成人節”,主要反映白酒味道、香型培育和維持時間,表現為資本支出。這里最重要的原因是“邊際效用遞減”,人們長期飲用同樣香型味道的白酒,沒有新鮮感、刺激感,產生審美疲勞,味覺嗅覺愉悅都沒有了,同時消費者群體發生迭代,因此要求換香味。廠家必須通過設備更換和資本投入來適應消費者味覺、嗅覺變化,從濁酒、清酒到濃香、醬香,都經歷了這個周期。1979年全國確定白酒香型,至今43年了,現在主流香型有“十二大香型”,分別是:清香型、濃香型、醬香型、米香型、兼香型、鳳香型、藥香型、特香型、豉香型、馥郁香型、老白干香型和芝麻香型。根據白酒的色、香、味、格進行區分,將酒的差異性和標準型確定下來,這是標志性事件,是重大進步。從歷史數據可見,汾酒、瀘州老窖、五糧液、茅臺酒等都曾經引領行業發展,經歷了不同周期。清香型的汾酒1915年榮獲巴拿馬金質獎章,1952年成為全國四大名酒之一,從1970年以來一直居于全國首位(1986年破萬噸)。但是,1988年濃香型的五糧液超過清香型的汾酒成為全國老大,2005年醬香型的茅臺酒超過濃香型的五糧液成為全國老大,周期大約都是18年。可能是18年正好更換一代飲酒人,新的成人來了,香型自然更迭。同時,一般大型基建設備使用壽命12年左右,維護、調整、更換6年左右,總時間在18年左右,大約是3 個小周期。換句話說,一種香型經過18年昌盛后可能走向衰減,新的香型要成為龍頭老大。“中周期”對于經銷商來說最重要,叫“贏利周期”,屬于“顯示期”機遇,必須提前搶抓。
醬香型白酒已經領頭18年了,如今依然很熱,但價格太高、廠家太多、品牌太雜、商家太亂、內耗太大,熱度可能接近“天花板”了。學術界一直在追問,“醬香熱”之后是什么香型熱?大部分學者認為是清香型,因為這樣可以形成一個清、濃、醬“三體循環”結構。但我們研究發現,“醬香熱”之后應該是“融香熱”,是濃香、醬香等12 種香型的有機融合,構成“一香為主、多香并融”的百花格局,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果香、濁香、清香等仍有廣泛市場,“醬香”也有一個降溫的“長尾效應”。引領新時代酒業發展的動力源,仍然在長江流域。特別是四川盆地,是巨大的天然發酵池,滿足“九度理論”要求,生產“融香型”白酒具有獨特優勢。
三是長周期(長波)。白酒長周期通常是54年左右(前后5年),主要反映技術革新和社會變革。從歷史來看,白酒的固態發酵、蒸餾分離、銷售模式轉換等都是重大創新事件,推動了白酒產業快速發展,并且發生了多次長周期變換。參考李大和編著的《白酒釀造與技術創新》(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7年)可知,在白酒行業,發酵是核心,制曲是關鍵,“曲定酒香”。由于酒曲成分調整及制曲工藝改革、發酵機理改變、窖池類型改造,難度都很大,需要時間較長。這個周期是技術革命的最終結果,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有一個40—60年的沉淀期。白酒是微生物產業,周期應該比較穩定。酒業增長正是經由技術周期、經濟周期的變動實現的。當今信息技術、數字技術、生物技術、合成技術、基因技術、激光技術、核技術、航天航空技術等大規模應用,特別是大數據、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新材料、新能源等突飛猛進,一定會大大促進白酒產業發展,改變白酒周期,創造許多新的奇跡。對于酒界而言,這既是“衰落期”機遇,也是“潛伏期”機遇,兩個機遇正在轉換,廠商都必須深刻把握這個客觀規律。
白酒三個周期可以進行“多周期共振”,也就是說,這些周期可能相互交叉交錯,就像地球公轉與自轉,當周期重合并且方向一致時,可以多周期共振,這時將爆發出最大的威力。比如2008年之前就是一波周期共振的機會。研究表明,酒業周期共振最有可能是“超循環”機制,內部某些環節有“自催化現象”,形成進化特征,因此周期時間可能縮短與延長。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優秀企業家都必須關心宏觀形勢,就是“經濟大氣候”的變化。企業經營好壞,受內部和外部雙重因素影響。一個企業或者企業家,無力決定外部環境,但可以通過內部條件的改善,在一定范圍內改變自己的小環境,來積極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或者充分利用外部環境來發展自己,以增強自身活力,擴大市場占有率。因此,企業家對酒業周期必須了解、把握,并能制訂相應的對策來適應周期的波動,否則將在波動中喪失生機甚至走向崩潰。
白酒周期來源于內外因素。從內因來說,周期源于經濟體系內部收入、成本、投資在市場機制作用下的反饋,酒業隨之變化,過去有“純貨幣理論”“投資過度理論”“消費不足理論”“心理理論”,還有“邊際效應遞減理論”等。根據邊際效益遞減原理和消費人群迭代原理,中國白酒香味肯定會發生周期變化,尤其是30—50 歲飲酒主體人群替換后,健康化、休閑化、情景化、知性化、低度化是白酒主流方向,廠商必須適應新一代消費者和消費模式。

四川綿竹劍南春集團公司外景 綿竹市委宣傳部供圖
從外因來說,周期源于經濟體系之外的因素,比如太陽黑子活動、科學突破或技術創新等等,酒業也隨之變化。太陽黑子理論的根據,是太陽黑子的周期性變化會影響氣候的周期變化,這就會影響農業收成,而農業收成的豐歉又會影響整個經濟。該理論由英國經濟學家杰文斯于1875年提出,現在影響不大了。熊彼特認為創新是生產要素的一種“新組合”,會刺激經濟的發展與繁榮,該理論把周期性的原因歸之為科學技術的創新,而科學技術的創新不可能始終如一地持續不斷出現,從而必然有經濟的周期性波動。
在中國,酒業受外部因素影響很大。有人總結了這些現象,1997年亞洲經濟危機以及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對白酒需求都造成了短暫的沖擊。還有就是政策周期,1989、1998、2012年三次嚴格限制公務用酒,以及稅收、環保、用工、金融、土地政策的從嚴,對白酒行業的發展產生了直接沖擊。近幾年各地政府再次限制飲酒,但對白酒基本面和業績的影響已經較小,根本原因在于需求端結構已發生較大變化,白酒成長基礎更加厚實和定型。目前看來,影響白酒發展的周期波動因素在弱化,消費者更加成熟和理性,酒業成長的確定性和堅挺性增強。
白酒經濟發展出現周期變化,有巔峰有低谷,這是客觀規律,不可避免。酒業周期的生成是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眾多成因之間存在錯綜復雜的交互影響,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眾因素之間會產生不同的組合與作用,因此周期的具體進程就會不同,有的甚至產生非線性的“蝴蝶效應”——“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得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我們會發現,“蝴蝶扇動翅膀”是生成龍卷風的一個因素,如果沒有大氣環流、大海洋流等基本因素,即使有千萬只蝴蝶一起扇動翅膀,也僅能生成“小風景”。反之,如果所有蝴蝶都不扇動翅膀,得克薩斯的龍卷風也不可能產生。各種因素之間的交互影響,可能還包含著我們的理念、欲望及思考、想象的力量,精神因素一旦“附體”互為因果,就會產生巨大的綜合作用。在所有假說中,熊彼特的“創新理論”最有價值——在每個長周期中仍有中等創新所引起的波動,這就形成若干個中周期。在每個中周期中還有小創新所引起的波動,形成若干個小周期。
中國白酒,是原創產業、根植產業、文化產業、優勢產業、富民產業,必然受到與時俱進的創新周期的持續驅動,實現更優更強更大更快發展。酒周期就是大機遇,但一定是給有準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