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睿
郡縣治,天下安。作為國家行政管理的基層單元,縣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礎作用。四川省既是歷史上最早置縣的地區之一,也是目前全國縣級行政區數量最多的省份,縣域經濟是建設經濟強省的底部基礎,是支撐“一干多支”發展戰略的重要基石。通過構建科學合理的縣域經濟發展評價體系,對縣域經濟發展進行動態測度和分析評價,有助于識別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領域和突破重點,突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引領和目標導向。本文探索構建涵蓋經濟規模、產業發展、財政收支、投資消費等八個方面的縣域經濟發展評價體系,并利用2016—2020年數據對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進行全景式、跨周期評價,既給出183 個縣(市、區)(以下簡稱“縣”)經濟發展得分和排名,也對四大類型縣域進行比較分析,為針對不同縣域特征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路徑奠定基礎。
——評價指標設計。綜合政策要求、前期文獻和數據可得性,從人口、GDP、產業發展、財政收支、投資消費等八個維度,利用2016—2020年期間20 項指標,對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進行評價。將評價周期設置為2016—2020年,有助于控制自然災害、新冠疫情等不可控因素對指標的影響。同時納入總量指標和增速指標,既考察縣域經濟總量水平,也考察經濟發展速度,有助于在評價縣域經濟發展時兼顧“先發優勢”和“后發優勢”。采用人均、占GDP 比重等相對指標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縣域經濟體量對相關指標的影響。考慮到不同類型縣在產業發展方面具有顯著差異,在評價縣域產業發展時,采用分類評價方法,城市主城區和重點開發區產業發展情況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增加值進行衡量,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發展情況分別以第一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進行衡量。房地產投資占GDP 比重越高,表明地區經濟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增長,存在波動性較大、不可持續等風險,不利于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因此,將房地產投資占GDP 比重作為逆向指標。指標權重的設置主要參考《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縣考評辦法》。

表1 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評價指標
——評價方法設計。首先,利用功效系數法公式(1)將各項指標轉化為0.6 到1 之間的數據;其次,將轉化后的指標乘以權重,得到各指標得分;最后,加總各指標得分,得到縣域經濟發展總得分。除指標設置外,此種方法不涉及其他主觀判斷,能夠較為客觀反映縣域經濟發展水平。

如表2所示,總分排名前十位的縣有8個位于成都市、1 個位于綿陽市、1 個位于宜賓市,與《2022年中國城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研究報告暨2022 賽迪百強區》排名結果相符。攀枝花市、資陽市、涼山州均有2個縣位列總分排名后十位,自貢市、廣安市、阿壩州、甘孜州均有1 個縣位列總分排名后十位。部分城市主城區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在于經濟增速落后,常住人口、GDP、重點產業增加值、民營經濟增加值等指標年均增速為負,且位列全省倒數。部分重點開發區排名靠后的主要原因也在于經濟增長乏力:常住人口、重點產業增加值等指標負增長,GDP、民營經濟增加值、財政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多項指標年均增速落后。

表2 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評價結果
如圖1所示,33 個城市主城區中有16 個縣居全省前30 位、占比超過50%,同時,城市主城區有8 個縣位列全省31—90 位、9 個縣位列全省121—183 位,呈現兩頭多、中間少的不均勻分布,表明城市主城區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57 個重點開發區中有9 個縣居全省前30位、占比30%,同時,既有20 個縣位列全省31—90 位,也有20 個縣位列全省121—183 位,其余8 個縣位列全省91—120 位,表明重點開發區位次分布相對均勻,但排名靠后的縣數量較多。35 個農產品主產區僅有2 個縣進入全省前30位,且有24 個縣排名90 位開外、占農產品主產區總數的68.6%,表明農產品主產區經濟發展水平并不理想。58 個重點生態功能區中有3 個居全省前30 位、占比10%,同時,既有23 個縣位列全省31—90 位,也有23 個縣位列全省91—150 位,其余9 個縣位列全省151—183 位,呈現出前部少、中間多、尾部多的分布狀態。

圖1 不同類區縣排名分布情況
——研究結論。本文探索構建涵蓋人口、經濟規模、產業發展、財政收支等八個方面20 項指標的縣域經濟發展評價體系,并利用2016—2020年期間統計數據,對四川省183 個縣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分析。結果顯示,四川省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城市主城區經濟發展水平總體較好,但部分城市主城區經濟增速落后,不同市(州)城市主城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明顯差異;重點開發區位次分布相對均勻,但受制于經濟增長乏力,排名靠后的縣數量較多;農業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相對較弱,致使多數農產品主產區排名靠后,經濟發展水平有待進一步提高;重點生態功能區整體經濟發展水平較為滯后,排位呈現前部少、中間多、尾部多的分布狀態,尤其是部分重點生態功能區,既是摘帽貧困縣、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也是少數民族地區,受制于資源稟賦匱乏、產業基礎薄弱、市場需求疲弱,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仍有很長的路要走。
——政策建議。縣域經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底部基礎,全面提升縣域綜合實力和整體競爭力,是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必由之路。城市主城區需堅持優化發展,突出城市功能建設優先,側重高端要素集聚集成轉化,推動產城融合發展;重點開發區需堅持轉型發展,突出工業化城鎮化水平與質量并重、集約化發展優先,側重優勢產業成群成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農產品主產區需堅持特色發展,突出農業發展優先,側重農業空間規模質量和農產品保障能力提升,推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重點生態功能區需堅持綠色發展,突出生態保護優先,側重生態空間規模質量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提升,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和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