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時明月漢時關,長安烙餅慶團圓。八月十五月圓日,長安人家一定要制作一種節慶食物,用以祭月、享用,同時還要給出嫁的女兒饋贈,這種食物被稱之為“團圓饃”。
“團圓饃”,實際上是一種帶餡的面餅。
制作“團圓饃”,類似于做饅頭一樣地和面,歷經揉面、餳面之后,再將面團搟成圓形的厚片,然后包裹上提前準備好的餡料,像包包子一樣包好,再壓扁、塑形,之后在鍋里烙制即成。
這個看似簡單的過程,實際上被賦予了很多細膩的心思。
先說準備餡料。簡單的是制作油酥,面粉、鹽、五香粉,可能的話再放點芝麻,之后熱油澆潑、拌勻即成;講究一些的,會準備芝麻、桃仁、花生等,分別炒熟,再在案板上用飯碗碾碎,之后拌和一起,加入調味料,即成。這些餡料一般都取自于當年自己的收成,豐儉由人,依著當地人的大眾口味,大多時候調成咸口。餡料準備的多寡,也顯現出當年的豐歉,當然也與主人家人口的多少、或者是出嫁女兒的數量有關。這樣的“團圓饃”,當然可以當作平日里的飲食,但主要是為了中秋節的使用與食用。
再說面皮的準備。面皮的準備實際上就是分個大小,緣由是“團圓饃”有“一大而多小”,一個大的“團圓饃”加若干小的團圓饃,是“團圓饃”的基本構成。大的團圓饃用較大的面片包裹餡料,烙熟后全家分而食之,寓意闔家團圓;小的團圓饃供全家食用,數量不等,但起碼保證每人一個。其余的要拿去饋贈出嫁的女兒,數量雖無定制,但肯定不會太少。上述這些大或小的團圓饃,都是圓形的,這是題中必有之意。但還有一種更特別的說辭,有的講究一點的人家,還會準備一些半圓形的“團圓饃”,且家中每人一個,此象征著大家各有特性,但合起來必是圓形,意味著團結。
有了餡料,有了面皮,接下來的包裹、搟制也不復雜,做成既定的圓形或個別的半圓形即可。但功夫在詩外,更多的著力點在于對面餅的裝飾上。先是要把餅子的邊緣細心地捏成花邊,好似花朵的外緣一般。之后,更多的用心在面餅的表面:
基礎的裝飾是最樸實的,使用的工具也是就地取材般家常,干凈的木梳、做針線活的頂針先被派上用場。用木梳在面餅表面壓出一串串小點,寓意繁星滿天;用頂針做什么?那就是在面餅上壓出若干小圓,寓意皓月當空。有了星星月亮,似乎還不夠生動?這時候最有趣也最用心的一幕出現了,那就是用雪蒿葉、香菜葉等植物,貼在面餅表面,這不就是月宮里的桂樹么?如此裝扮一番的“團圓饃”,星辰明月、綠樹盎然,活脫一幅皎潔明月的景象。
再進一步的裝飾是用模具的,這模具就是一般做月餅的木模。木模的圖案盡顯吉祥,有雙喜,有洪福,或者還會有許多的吉祥如意的字畫,都把人們的美好祝愿與希望烙印其上。
最有歷史感或者長安特色的是,用瓦當壓制圖案。瓦當曾經隨手可見,這里是長安。這瓦當上的“長樂未央”“延年永壽”“天下康寧”,乃至“朱雀、玄武、青龍、白虎”等一應文字圖案,都被烙印在面餅之上。這樣的“團圓饃”瞬間有了歷史的傳承與豐厚。
當然,在此之上,我的團圓我做主,還會有許多人把自己認可的或拿手的圖案烙印上,只要是吉祥如意,都可以是“團圓饃”圖樣的題中之義。
如此裝扮一番的“團圓饃”,端的就是充滿智慧精巧、彰顯情懷情義、飽含祝福喜慶的一件藝術品了。
被裝飾得豐美的“團圓饃”,在爐火烘烤之后,更是在美觀之后的美味了。農家自磨的新麥、自己地里的收獲,雖然不是昂貴的食材,但樸素純真、綠色健康。出爐的“團圓饃”,麥香油香豆香融為一體,表皮酥脆、內穰松軟、入口香爨、沁人心脾。
這樣的“團圓饃”,先在八月十五當夜祭月,用農家人的話說,先讓月亮爺嘗嘗鮮,感恩月亮如水般的溫柔潤澤,祈愿家宅平安闔家和順。之后,一家大小先分食那個大的“團圓饃”,家里有幾口人就切成幾“角”,每個人都是這個家里不可或缺的,這個家是所有人的歸巢。吃了這“一角”團圓饃。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沾了福氣,之后也能更好地扮演自我的角色,共同促進家庭的興旺發達。之后的小的“團圓饃”,圓形的隨意食之。而半圓形的則每人一個,這個家重視每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有天性個性,吃了它,各自成就,之后圓滿。
依著鄉俗,八月十五當天,出嫁的女兒要在婆家團圓,這是禮數。但娘家人惦記著女兒,雖然當天不能團圓,雖然女兒已經嫁做人婦,但女兒依然是自家人。于是,在八月十六,爺娘一定會帶了“團圓饃”,再摘幾顆大石榴、紅蘋果,一并給女兒家送去——帶去“團圓饃”,告訴女兒,咱們心在一起;帶去石榴,寓意多子多福;帶去蘋果,祈愿平平安安。于是乎,在萬家團圓的節日里,以“團圓饃”為介質,家家戶戶團圓,也讓爹娘有了看望女兒的由頭,親情不缺,心更和順。
長安一帶做“團圓饃”多久了?這里的老者明確地說,應該是漢代就有的習俗。秦時明月漢時關,長久的京畿之地,這里的禮俗豐富而恒久。就如村村堅持年節“過會”“耍社火”,就如長安鼓樂,就如“坐席臊子面”等等。這八月十五的“團圓饃”,也是一直堅持了下來。
如今,這里的人們依然堅持著這樣美好的習俗,不獨家戶制作“團圓饃”,也已經有商家以此為商機,規模制作,面市供應。于是,這里的人們可以在中秋節借“團圓饃”而歡聲笑語、圍案忙碌,也可以在忙碌中購買“團圓饃”,一樣可以祭月、食用、饋贈。只要心在,一切都在。
你了解這樣美好的中秋節俗嗎?皓月當空時,不獨月餅,這長安“團圓饃”一樣可以展露濃濃的情懷與深深的情意。
以“團圓饃”的名義,祝君闔家團圓、平順長安。
(責任編輯:龐潔)
張同武 政府機關供職,著有散文集《未央橋畔》,曾獲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等。近年專注于飲食文化研究寫作,特別致力于挖掘陜西傳統飲食文化積淀,梳理陜西小吃文化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