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潤
(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生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一環,以生態振興助力鄉村振興,必須充分認識到農民是生態振興的主要力量,而農民的生態文明素養直接影響著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生態文明教育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發揮著基礎性、先導性和綜合性的作用。因此,必須加強農民生態文明教育,不斷增強農民的生態意識和能力,讓他們更好地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擔負起新時代建設美麗中國的歷史使命。
鄉村生態振興的關鍵是培養新型職業農民,開展農民生態文明教育對培養新型職業農民具有積極作用。一是生態文明教育能夠引導農民了解生態系統的重要性,提高他們對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使他們在農業生產中更加關注資源的合理利用和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二是生態文明教育能夠幫助農民掌握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新技術和新方法,提升農業生產效率,使其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三是生態文明教育能夠培養農民的創新思維和能力,激發農民積極探索新的農業生產方法、尋找新的經營模式的熱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受的事業,要把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應當看到,生態文明教育能夠讓農民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重要性,引導農民尊重自然、珍愛生態,進而把農民培養成具有科學理念、職業技能和創新精神的新型職業農民。
鄉村生態文化為鄉村生態振興提供精神指引,開展農民生態文明教育是塑造鄉村生態文化的重要支撐。在農民精神風貌改變方面,生態文明教育能夠讓農民了解豐富的生態文化內容和多樣的生態文化載體,促使農民精神內涵不斷豐富、精神境界不斷提高,主動追求舒適的鄉村環境和高雅的鄉村文化,不斷滿足自身精神世界的需要;在鄉風文明建設方面,生態文明教育不僅傳授環保知識,還傳遞生態文明價值觀念,培養農民良好的生態文明行為習慣,使農民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遵守村規民約,推動良好鄉村風尚的形成;在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方面,生態文明教育能夠提高農民對古村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宗祠文化等鄉村傳統文化的認知,推動鄉村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為鄉村生態文化的塑造提供支持。
生態致富是鄉村生態振興的重要目標,開展農民生態文明教育是實現生態致富的必然要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反映出生態環境與生產力發展的辯證統一關系,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對于經濟發展具有關鍵作用。在推進鄉村生態振興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鄉村的生態資源優勢,把開展農民生態文明教育與實現農民生態致富結合起來,創造一系列生態產業和生態旅游等經濟增長點,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生態文明教育能夠使農民深刻認識到只有保護好生態環境,才能長期穩定地發展農業、提高農產品質量,才能為鄉村帶來持久的經濟效益。在生態致富目標的指引下,農民將越發主動地接受和學習生態知識,不斷掌握生態種植、生態養殖等技能,創造出更多生態產品。“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因此,將開展農民生態文明教育和實現農民致富結合起來,有助于促進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良性互動,推動“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實現百姓富與生態美的統一。
目前,部分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薄弱,阻礙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首先,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民對生態價值的認識。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村的教育狀況也在逐步改善,農民的整體文化素質有所提高,但還有部分農民接受新鮮事物比較緩慢,對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認知較為欠缺。他們認為保護環境是黨和政府的責任,沒有意識到保護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其次,許多農民更關注實際的生計問題,他們可能更愿意把時間和精力投入農業生產中,而不愿意花費時間參與生態文明教育活動。最后,受交通和信息的限制,相對于城市居民,農民較難獲取豐富且全面的信息資源,無法及時了解環境保護相關政策和活動,加之部分鄉村不重視農民生態文明教育,對生態文明教育的宣傳力度不夠,導致農民的生態文明意識相對薄弱。
當前,農民生態文明教育重理論輕實踐,并且教育內容缺乏創新性。在教育內容上,許多生態文明教育是將國家方針政策教條式地進行層層傳達,部分教育內容相對滯后,沒有將最新理論成果,如生態消費、生態法治等方面內容涵蓋其中。同時,對于農民生產生活切實需要的知識內容較為欠缺。農民接受的更多是節約家庭資源等方面的內容,對處理生活垃圾、關愛動植物、綠色消費等專業知識信息接觸相對較少。在教育方式上,采取的教育手段比較單一。一方面,在開展農民生態文明教育的過程中,過度依賴單一的、模式化的傳統灌輸式教育方式,沒有區分個體和群體的差異,沒有契合不同層次受教育者的認知水平和理解水平,不利于農民對生態知識的內化吸收和生態技術的掌握。另一方面,未能把握好信息化、網絡化的發展趨勢,主要采用宣傳欄、宣講材料、書籍等對生態知識進行宣傳教育,沒有充分利用互聯網等現代媒體。在單一的教育方式的影響下,農民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而不是主動參與其中,影響了教育效果。
由于鄉村人才流失較為嚴重、對高素質人才吸納不足,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主體缺失、人才匱乏。一方面,越來越多農村籍大學生在畢業后更傾向于留在大城市工作,社會各類優秀人才也較少選擇參與農村建設。同時,農村部分青壯年外出務工,老年人、婦女、兒童成為留守群體,這些人的文化程度不高,較難理解和落實生態文明建設相關政策,生態文明建設能力不足。此外,基層干部存在老齡化、觀念落后的問題,他們難以有效地推動農民生態文明教育發展。另一方面,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具有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人才來教育和指導農民,但目前農村相關專業人才較為匱乏,難以提供高質量的生態環境保護、資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指導。此外,農民生態文明教育培訓機制還不夠健全,缺乏相應的培訓課程、師資力量和培訓機構,難以滿足農民生態文明教育的需求。
激發農民參與生態文明教育的積極性需要基層政府、村委會、農村社會組織和廣大農民發揮協同作用。一是發揮基層政府的引領和支持作用?;鶎诱梢灾贫ㄏ嚓P政策和措施,提供農民生態文明教育所需的資金、技術和人才,對積極參與生態文明教育和表現突出的農民給予一定的獎勵。同時,還可以建立生態文明教育示范基地、開展生態文明科普教育活動與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活動,采取各種形式展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宣傳普及生態知識,從而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激發農民的學習興趣、增強農民的參與意愿。二是發揮村委會的組織引導作用。村委會要善于運用村規民約、鄉土情懷強化農民生態價值認同。村委會要廣泛吸納農民參與生態治理,與農民共同制定關于環境保護的村規民約、道德公約等,讓農民有更多機會參與鄉村治理和決策過程,提高農民的參與度。三是發揮農村社會組織的橋梁紐帶作用。農村企業、工會、公益組織等社會組織可以為農民生態文明教育提供資金、服務管理、教學設備等方面的支持,強化農民生態文明教育的外部支撐。四是農民作為鄉村生態環境的直接受益者和管理者,要及時轉變思想觀念,摒棄陳舊落后的思想,積極響應黨中央的號召,踐行生態文明理念,主動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農民生態文明教育內容必須體現時代性和實踐性。教育者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加強生態文明法律法規教育,規范農民生產生活行為。教育者還應該深入農民生產生活實際,了解農民的真實需求,緊扣農業、農村、農民現實需要和鄉村振興需要來選擇教育題材和教育內容,使農民更容易接受和學習專業知識。同時,積極開展農村生態實踐活動,逐步引導農民學會垃圾分類處理、不購買含磷洗衣粉、減少對白色塑料袋的使用等。要不斷豐富教育內容,使廣大農民在生活中自覺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強化對生態發展理念的認同。
農民生態文明教育方式必須多元化。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不應該局限于特定場所、按照特定方法進行特定內容的傳授,而應該采取多種方式開展生態文明教育,如利用田間地頭、交流會議、農貿市場等更為直觀、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對農民進行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同時,教育者還應該主動創新教育方式,充分利用新媒體為農民生態文明教育營造良好氛圍??梢圆扇【€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深入挖掘生態文明教育資源、創新生態文明教育形式,將生態文明觀培育滲透到農民的日常生活中,激發其保護生態環境的積極性。
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因此,有關部門必須有計劃地培養和吸引高素質、專業能力強的生態文明建設人才,長期、穩定地開展農民生態文明教育,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首先,要創新人才引進機制。要積極創造條件,大力支持外出農民工和畢業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鼓勵原鄉人和歸鄉人廣泛參與家鄉建設。同時,積極引進相關專業人才到農村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這些人才通常具備高水平教育背景、創新思維和專業技能,他們可以為農民生態文明教育帶來新的理念和方法。其次,要優化培訓機制。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教育者綜合素質的培訓體系,定期對基層干部、大學生村干部、村民代表等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培訓,不斷提升他們的思想覺悟和業務能力。另外,教育者還應該加大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研究力度,加強產學研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農民生態文明教育提供實踐支持。最后,要搭建合作平臺。建立農村與城市、學校與社區、農業專業與環境科學專業之間的合作平臺,加強資源共享、教學交流和人才培養合作,發揮各方優勢,共同推動農民生態文明教育的開展。
鄉村生態振興是新時代鄉村建設發展的一個重大目標,開展農民生態文明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加強農民生態文明教育,培養具有較高生態文明素養、勇擔時代使命的農民,使其投身于鄉村生態振興事業,才能真正實現鄉村可持續發展,打造天更藍、水更綠、土壤更肥沃的和美鄉村,進而推進美麗中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