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燕燕
(鄭州西亞斯學院)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要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基層群眾自治機制,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鄉村治理現代化是以尊重差異的理性協商互助方式進行的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現代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心理服務體系是以社會整體為服務對象,以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為主題,以個人心理更健康、社會關系更和諧為目標的社會建設和治理機制。鄉村社會心理服務是從心理學角度把握鄉村場域中個體、群體、社會的心理特征,在個體、組織、社會、文化等層面,基于農民的心理和精神需求提供社會心理服務,全方位加強鄉村心理建設,有效提高農民心理健康素養、提升基層組織工作效能、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將心理服務嵌入社會治理體系,有助于豐富鄉村治理理論和實踐,助力治理現代化的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體系的建立和健全是社會心理服務的保障,它們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一是共同的價值導向。中國共產黨理論與實踐的核心是人民至上,堅持人民至上是得到農民認同的強大思想武器。以人民為中心是社會心理服務和鄉村協商民主鮮明的價值導向,推進鄉村協商治理必須堅持人民立場,依靠農民,了解農民愿景,增進農民福祉。有效的社會心理服務更需遵循農民心理需求,為他們排憂解難,促進鄉村的全面發展,與農民共享發展成果。二是共同創新鄉村治理。治國有常,利民為本。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實現治理有效,是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重要保障。社會矛盾的新變化要求基層治理模式既要從政策和管理層面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保民生、促發展,還應提供社會公共服務以解決部分群眾的社會心態失衡問題。社會心理服務體系能夠對鄉村社會心理動因、個體訴求、社會需求進行分析,并提供針對性的多方協同解決方案,解決我國鄉村發展中的社會心理問題,減少社會矛盾引發的沖突,創新社會矛盾的化解機制,依據心理規律助力鄉村公共事務協商與決策,進而更好地實現鄉村治理現代化。鄉村社會心理服務還有利于縮小城鄉、人群之間相關資源配置與認知能力的差異,提升農民的心理素質與接受心理援助的便利可及性。三是共同達成人際間的有效溝通。溝通的關鍵是理解,不被理解、拒絕理解的溝通是無效溝通。社會心理服務著重于心理層面的有效溝通,能為參與主體提供更為理性、開放、包容的基層共建環境和平等協商的利益訴求表達途徑,其提供的知識宣講、活動組織、歸因訓練、團體輔導等可以激發農民情感上的共鳴,增進了人際交流,強化了情感紐帶,提高了農民的共情能力,有效推進政府與群眾、群眾與群眾之間溝通,保障共建模式在基層治理中得到可持續發展。
鄉村治理現代化實踐是政治思想和制度范本的良性結合。鄉村治理現代化的主體是農民,社會心理服務在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現代化治理觀念、提高認知水平的系統工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內生作用,是落實國家惠民政策的抓手。一是激發農民發展的內生動力。鄉村治理現代化的過程實質上是提升農民公共精神和政治能力的過程。社會心理服務提供心理知識與技能幫扶,促進農民內在精神層面與鄉村協商共治的有效融合,以心態的改善帶來行為方式的積極轉變,激發農民對家鄉建設的樸素熱忱和責任感,提升農民的主體意識、自覺意識,增強農民自我管理自我發展的決心、建設美美與共家園的信心,有助于鄉村的持久有序發展。二是增強農民對鄉村命運共同體的認同。鄉村生活場域不僅僅是地理意義上的共同體,更是當地文化風俗和社會意義上的心理共同體。社會心理服務可以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充分挖掘和弘揚鄉村文化中蘊含的睦鄰互助、厚德自強等精神品質,依靠農村熟人社會內生力化解糾紛、疏導情緒;心理援助和技能訓練可以提升農民的人際融合度、社會支持度與心理歸屬感,加深鄉親們相互之間的溝通理解,強化鄉土鄉情鄉愁共生紐帶,提升農民對發展自我、振興家鄉的認同感,增強共同奮斗、共同拼搏的團結力、凝聚力和行動力,打造守望相助的鄉村命運共同體。三是強化農民心理素質,提升其健康水平。漠視精神狀態與精神疾病已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理性參與鄉村民主協商建設,共同富裕不僅要物質富足,還要擁有良好的心理品質、健康素養與豐富的精神生活內涵。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從高增長向高質量的轉向,人們的價值取向日趨多元,積極的思想觀念會激發農民參與鄉村協商共治的熱情。轉變思想觀念、懂事明理不純粹是本本上的理論,實踐出真知。鄉村協商共治具有多層次多維度特點,社會心理服務也是從多層次多維度發揮作用。創新鄉村治理圍繞基層公共事務問題,必須摒棄單一思維,用跨域的理念、方法、機制實現多元主體之間的密切合作、協商共治。高效的社會心理服務可以突破各主體的域界,調和各類關系,構建多元主體之間的深度合作與廣泛融合機制,以公眾需求為導向,用多元化的服務滿足多層次心理需求,在認知上打破思想繭房、突破消極思維藩籬,通過對協商治理知識的創新性轉化和宣傳,拓展農民知識結構的廣泛性與多樣性,幫助農民將參與民主協商與依法依規維護自身權益相契合,提升農民對共建共治共享的認同意識、責任意識,提高他們自我管理、自我監督的技能,促進鄉村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構建自治共治法治相融合的鄉村治理現代化體系,實實在在提高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
鄉村治理需要理性平和的參與者、建設者,需要穩定的社會環境,社會心理服務起著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經濟快速發展使人們普遍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社會壓力,過大的壓力會使人們心理焦慮、幸福感下降。壓力引起的憂郁、不滿乃至憤怒等心理不平衡狀態應盡早進行調適或宣泄,使壓抑的心境及時得到緩解。長期壓抑不良情緒會在心理上累積侵犯性能量,成為隱藏于內心深處的暗流,應激沖動狀態下爆發的惡性事件會發酵釀成重大輿情與社會事件,若處理不當會誘發嚴重的社會問題,給鄉村治理帶來隱患與挑戰。適時有效地釋放壓力是社會穩定的基礎,社會心理服務可以幫助農民預防與疏導壓力,采用適當的途徑降低焦慮體驗,使他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壓力和挑戰,有效減少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筑牢鄉村安全基礎,以和諧穩定的社會生態保障鄉村發展。
鄉村治理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鄉村社會場域中,由政府、基層組織、鄉村居民等多元主體,采取民主協商、共同決策等方式規治鄉村公共事務、化解矛盾糾紛的動態過程。在鄉村治理過程中,社會心理服務具有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作用。強化社會心理服務職能是創新鄉村治理、優化基層治理效能的重要體現。
首先,社會心理服務有助于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在共建層面,社會心理服務以解決現實問題和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為導向,注重基于社會心理基礎的鄉村社會現實的有效改善。社會心理服務可以使治理主體實現專業化賦能,從而提升治理主體的整體素質和專業化能力。鄉村治理效能的提升有賴于充分發揮縣(鄉)政府及社會各類組織和民眾等不同治理主體間的聯動協同作用。社會心理服務將參與協商的各共建主體以共同利益相關聯,彌補了多元治理主體各自為政的不足,促進各參與主體在良性互動過程中共同決策公共事務,增強各主體間的信任感,為構建鄉村治理共同體提供支持。在組織層面,團體心理輔導模式為鄉村基層團隊提供心理知識技能培訓,改善干群關系;對基層工作人員的心理建設與心理援助可以緩解其工作壓力與職業倦怠,增強工作滿意度;社會心理服務體系的廣闊交流平臺為多方力量通力配合拓寬了渠道,平臺的開放包容為解決各參與主體的利益訴求提供良好氛圍和溝通基礎。在社會層面,社會心理服務致力于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將心理建設與鄉村治理中的糾紛化解等具體需求相結合,協助解決現實難題,改變鄉村治理中“重制度、輕情感治理與行動策略”的傾向,提升農民群眾對村鎮組織的信任度,營造和諧鄉村環境。
其次,社會心理服務是農民自治共治的重要途徑。村民自治是農村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保障,共治強調了廣大民眾參與治理的重要性。社會心理服務拓展了農民參與共治的通道,鄉村協商治理也需要心理學知識和技術的深度嵌入,如民主協商中多元主體的參與配合、心理調處,各治理主體的心理訴求與相互信任,政府不同部門間的銜接聯通,合法有效的村民自治章程的落實完善和村規民約的執行機制。在內容定位上,突出社會心理視角,兼顧個體與特殊人群,側重解決宏觀層面全社會面臨的普遍性、群體性、突發性的社會心理問題。如促進不同群體間的理解、融合,針對社會事件對公眾心理的影響進行合理疏導,協調村民關系,堅持公平公正、合作共贏。在現實路徑上,創新社會矛盾的預防和化解機制。傾聽農民心聲,疏解農民困惑,引導農民自強自立,為有情緒困擾的農民提供適宜的宣泄方式,調處自治過程中產生的農民內部矛盾,為突發事件提供應急心理援助等,從源頭化解可能發生的社會危機,使建立在治理現代化基礎之上的鄉村社會生態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可見,社會心理服務與治理現代化有機結合是構建以村民自治為核心的高效鄉村治理體系的長效保障。
最后,社會心理服務是共享的重要體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目標是建設全體人民共享富裕的現代化,鄉村治理的目標是在共建共治中實現全體農民共享農業農村建設成果。社會心理服務是事關農民心理健康、鄉村和諧發展的普惠性民生工程,紅利惠及全體農民,心理援助、主體培育、福祉增進、權益維護、農民參政的過程均是共享鄉村建設成果的具體體現。
中華文明植根于悠久的農耕文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孕育于鄉村。優秀的鄉村文化是傳統農耕文明的傳承發展與提升,深刻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思想是行動的指導,文化自信是鄉村治理現代化的精神基礎與思想保障。文化內在于人的心理,社會心理服務工作具有鮮明的社會文化特征,將社會心理建設與賡續傳統文化、涵養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相融合,弘揚向上向善的文明鄉風、民風、家風,以同舟共濟、天地人和的鄉村文化精神和共同目標、共同理想凝聚民心,培養遵守公序良俗、文化自信自強、符合治理現代化內在要求、具有時代精神的新農民,有助于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世界是物質的也是精神的,當今社會,人們越來越關注和重視心理與精神方面的需求。社會心理服務在政策引導、法治保障之下助力鄉村治理現代化,推進鄉村民主內生長效機制建設,以守正創新引領鄉村治理高質量發展。高效的社會心理服務可助力鄉村治理現代化,實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建設宜居宜業、和美共美新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