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嘉鑫
(海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8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9.8%,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丁笆奈濉苯】道淆g化規劃》指出,我國老年人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超過78%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種以上慢性病。慢性病已成為我國實現健康老齡化目標路上的最大阻礙,提升慢性病綜合防控能力和治理水平已成為鄉村振興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環。2023年年初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強調,鄉村振興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和必然選擇,農村地區是建設健康中國與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場域,而農民群眾的健康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關鍵所在。因此,提升農村慢性病管理水平,是促進健康中國建設與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助力農村全方位高質量多元化發展的關鍵一環。
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現代化最重要的指標還是人民健康,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礎?!薄吨袊用駹I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2019年我國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占總死亡88.5%。鄉村振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提升農村慢性病防控水平和管理能力既是建設健康中國的關鍵任務,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目標。
《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理念,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中西醫并重,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健康狀況在一定程度上是經濟發展情況、健康意識、衛生設備、政策制度等多方面的反映,健康水平往往與基礎設施、福利待遇、醫療環境等要素息息相關。加快構建完善慢性病管理體系,全方位提升慢性病綜合防治能力,直接影響人民整體健康水平。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提高農村慢性病綜合防治能力和管理成效,能夠極大提高農民的幸福指數,增強其對各項政策的信心,從而激發農民共同奮斗的力量,聚攏農村內生力量,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推進提供保障。
有研究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城郊和農村的慢性病患病率正在逐步上升甚至超過城區,嚴重影響農民健康水平。健康勞動力是促進鄉村振興的根本動力,農村慢性病綜合防治水平直接關系農民健康水平和養老服務能力,是影響鄉村振興全面推進的重要因素。
20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慢性病管理從單一責任到綜合管理、從強調治療到綜合防治,慢性病防治體系基本構建完成。但受發展水平、地理限制等綜合因素影響,目前在一些農村地區仍然面臨不同程度的困境,主要存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部分農民健康意識淡薄,缺乏基本的醫學常識,在預防疾病、身體保健和飲食衛生安全等方面難以得到規范正確的指導,出現“小病不醫成大病”的傾向。受傳統觀念影響,部分農民,尤其是老年人更信任本土醫生,對于一些慢性病癥狀大多會選擇找本土醫生開土方緩解,而非前往醫院接受更加系統科學的治療,導致錯過了預防診療的黃金時期,不利于慢性病后續治療。
首先,農村醫療衛生機構硬件設施還有較大提升空間。長期以來,農村醫療衛生資源較為不足,農村地區的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僅能提供最基本的慢性病相關診斷和治療方法。其次,農村專業慢性病診療及護理人才較為缺乏。中國統計年鑒顯示,2020年我國農村每千人僅擁有5.18個衛生技術人員、2.06個執業(助理)醫師、2.1個注冊護士。最后,農村醫療衛生人員薪酬待遇較低,發展空間受限,高學歷、高層次的醫療工作人員大都不會選擇到基層就業,出現了“引才難,留才更難”的現象。
我國因地區發展狀況、醫療衛生水平、經濟水平不同,政策落實程度也存在一定差異,各地慢性病體系建設和防治效果也不同。由于農村地區環境條件、醫療衛生需求等復雜多變,地方慢性病防控動態和政策調整很難做到同頻共振。同時,兜底保障和政策支撐一定程度上也導致慢性病患者“過度醫療”,增加了醫?;鸷偷胤截斦呢摀?/p>
中共中央、國務院2018年發布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指出:“深入實施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完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補助政策,提供基礎性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務。加強慢性病、地方病綜合防控,大力推進農村地區精神衛生、職業病和重大傳染病防治。”新時代背景下,鄉村振興基礎更加扎實,任務更加明確,幫扶政策的傾斜、財政投入的追加、公共服務的完善、組織布局的加速使得農村慢性病管理迎來重要發展機遇。
從經濟發展維度來看,鄉村振興帶動鄉村產業的發展和壯大。開發農村康養產業項目能助推鄉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有效緩解農民在面臨慢性疾病風險時的經濟脆弱性。同時,有助于健康產業下沉基層,帶動基層養老服務發展,為農村慢性病管理效能提升提供了經濟和產業基礎。
從精神文明維度來看,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公共數字文化工程的實施,有助于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豐富鄉村文化生活,極大拓寬了鄉村健康教育路徑,營造了良好的互幫互助養老氛圍,為農村慢性病管理創造了優化條件。
從公共服務供給維度來看,鄉村人居環境改善和基礎設施建設,既降低了慢性病患者出行成本,又方便了農村現代信息技術利用,縮小了城鄉地區之間、不同年齡群體之間的信息鴻溝。同時,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與完善將進一步提高農民對于慢性病等多種疾病的抗風險能力,強化了慢性病患者及高風險人群的防治意愿。
總之,鄉村振興加快了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進程,助力了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的快速發展,吸引醫療衛生等各類資源下沉基層,為農村慢性病管理優化提質創造了重要條件。
分級診療體系下,慢性病防治和健康管理主要依靠基層。鄉村振興戰略的穩步推進使得農村經濟、社會、文化及生態等領域取得全面發展,農村慢性病管理應當充分抓好抓牢這一機遇,多措并舉,切實提升農村慢性病綜合防治能力和管理水平。
一是拆除、翻修較為老舊的公共健身設施,鼓勵農村中老年人適當鍛煉,增強自身免疫力。二是支持志愿者下鄉開展文化志愿服務活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導互幫互助養老風氣,在農村形成鄰里互助養老、互相照料的良好氛圍。
當前我國鼓勵低齡、中齡老年人發揮自身余熱,投入鄉村生產建設中。許多農村老年人也抱有同樣想法。鄉村產業的發展會為當地帶來眾多就業崗位,部分老年人對新下沉到農村的工作崗位和所需技能并不熟悉,需要相關部門架起一座“橋梁”,為這些老年人提供相應的技能培訓和指導,幫助其就業,不但可以有效提升該群體收入水平,減輕家庭經濟負擔,還可提高該群體的社會參與度。
幫助農村老年人樹立主動健康理念,充分發揮個體能動性,以提高農村老年人的健康生活水平。一方面,擴大慢性病管理目標范圍,將未患病的高風險人群列為宣傳對象。擴大慢性病防治知識普及面,控制慢性病患者的增長速度,減輕慢性病治療壓力。另一方面,持續創新知識普及方式,增加慢性病防治知識相關廣播節目、視頻的播放頻次,組織專家深入農村開展健康知識普及宣講活動,并豐富宣講內容,如一般健康生活方式和相關護理經驗,滿足慢性病失能患者所在家庭的需要。
實現慢性病防治全過程、全方位、高質量管理,必須強化慢性病管理的信息保障,加快農村醫療信息系統建設,強化全生命周期慢性病管理意識。建立定期走訪機制,借助于現代信息技術,建立覆蓋診前、診中、診后的全生命周期患病歷程的慢性病分類分級檔案管理系統,形成慢性病防治的全過程、全方位數字化管理模式,幫助醫護人員及時掌握患者發病趨勢及成因,形成慢性病早預防、早發現、早治療的防治機制。
當下農村慢性病管理工作量大、效率低的問題關鍵在于專業人才不足,因此,必須加強相關專業人才培養。一是鼓勵高校和相關教學機構開設相關專業,擴大招生并提高培養標準,培養規模龐大、素質過硬、??迫苾瀯莼パa的慢性病防治人才隊伍,為慢性病管理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二是提升基層醫療人員的待遇和保障水平,探索發展私人保健醫生,提高基層人員收入,讓更多的醫療人才愿意留在鄉村,保證農村醫療人才“存量”,保持慢性病防治人才“增量”,形成慢性病管理育才、用才、留才的閉環。三是充實志愿者隊伍,豐富志愿者服務內容。志愿者要積極開展健康知識或安全用藥知識的宣傳普及,以有效增強慢性病患者的安全用藥意識,協助醫生開展病歷追蹤服務、擴大治療效果等。
一是加快全國范圍內的慢性病分級診療指南及方案出臺與完善的步伐,科學設置以慢性病監測評估、調理、康復、健康咨詢為主要服務內容的產業準入標準,扶持社會健康管理產業在鄉村落地發展。二是地方政府同步加大慢性病防治資金投入力度,明確慢性病防治費用籌集來源及使用額度,支撐基層慢性病診療設備更新迭代,切實提高基層醫療保障水平。三是充分發揮醫院的醫療資源優勢,利用慢性病防治培訓、駐點對口支援等方式,促使優質醫療資源下沉,進一步探索醫院、社區、市場合作機制,強化社會健康管理機構和基層醫療體系協同、資源共享,促使各方主體就農村慢性病管理形成合力,推動我國農村慢性病管理逐步實現高標準、高水平、高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