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軒

低硫船燃出廠。李 劍攝
2022年10月27日,申燃002號油輪滿裝7000多噸RMG180低硫船用燃料駛離金陵石化7號碼頭開往蘇南,為國內外船舶送去優質清潔船燃。這是該公司規模化生產低硫船燃后水運出廠的常見情景。
近年來,航運業快速發展給環保帶來了新的壓力。在我國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沿海沿江地區,船舶排放的硫氧化物已成為大氣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為控制船舶排放污染,中國石化積極行動,于2017年開始組織臨近沿海的煉油企業開展低硫船燃生產研發。金陵石化在無經驗可借鑒、無技術可參考、無先例可學習的情況下,通過試產、降本、擴能“三步走”策略,摸索攻關“吃螃蟹”。經過近3年的不懈努力,逐步實現了規模化生產,成為了中國石化低硫船燃主要保供基地之一,為國內外船舶用油綠色轉型貢獻了石化力量。
“試產,真的是關關難過關關過。”回憶起3年前的情形,該公司煉油四部三工區主管王喜兵深有感觸。
由于生產能力受限,我國保稅船用燃料油90%以上依賴進口。能否解決低硫船燃自主供應問題,成為落實國家相關政策的關鍵。為此,金陵石化按照中國石化部署,迅速成立攻關小組,開展試產技術攻關。
精制渣油是低硫船燃的生產原料之一,在試產過程中,如何降低硫含量,成為最大的難題。該公司積極協調研究院,反復優化催化劑生產方案,努力提高脫硫效率,終于在小試中使硫含量達到了相關要求。但到了放大生產階段,硫含量突然又不合格了,攻關組多方查找原因,經過及時調整,脫硫效率成功達到90%,滿足了低硫船燃質量要求。
從零起步摸索就是如此,往往一個難題剛解決,下一個又接踵而至。在后續生產時,1號渣油加氫裝置又產生了不少新問題:摻渣多,黏度合格但硫含量不合格;摻渣少,硫含量合格但黏度不合格;抽提量越高,產品黏度越大……“簡直像在玩困難模式的失敗結果連連看。”王喜兵苦笑著說。
過程再難,攻關仍要繼續。他們建立常態化工作機制,積極采取措施,確保了問題出現一個、解決一個,逐步固化了技術工藝和操作流程。2019年4月中旬,該公司生產出8000多噸合格的低硫船燃產品,初步試產獲得成功。“現在,我們能確保渣油硫含量100%合格,滿足不同生產工藝對低硫船燃要求。”王喜兵高興地介紹。
“當時,公司雖然能生產供應低硫船燃,但整體效益測算下來卻是虧本的,長此以往總不是辦法。”該公司煉油一部二工區2號催化裂化裝置副主管張則光感慨。要實現低硫船燃規模化生產,為企業開拓新的創效源泉,降低生產成本迫在眉睫。
為此,金陵石化反復研究論證,決定采用凈化催化油漿代替部分原料生產低硫船燃,盡可能壓減成本、提高效益。2018年,催化油漿無機膜凈化項目被列為集團公司重點項目。
“用催化油漿生產低硫船燃,以前從來沒有企業做過,我們既無先例可循,又無技術經驗可參考,只能摸著石頭過河,一步步地嘗試。”煉油一部二工區黨支部書記劉偉說。試驗就是不斷從失敗中找到成功之路的過程。面對眾多難題,攻關組多方鉆研,通過實施一系列措施,一路“過關斬將”,最終確認了擴大生產的可行性。隨后,公司在3套催化裂化裝置旁分別建設了共約50萬噸/年的放大裝置,并通過科學舉措,進一步降低了低硫船燃生產成本,收到了良好效果。
“目前,催化油漿凈化技術開發及工業應用已申報國家科學技術發明獎。”劉偉說,無論得獎與否,這已經是對他們工作最大的認可。
在解決了低硫船燃生產技術、質量指標、降低成本等一系列難題之后,擴大生產規模勢在必行。2019年,金陵石化決定實施低硫船燃項目升級改造。
項目利用原有3號汽油加氫裝置進行改造,涉及新增管道、減壓塔、工業爐、儀表、儲運等建設和安裝工程。項目投用后,生產的產品具有黏度適中、熱值高、燃燒完全等特點,不僅使閑置裝置得到充分利用,又為公司低硫船燃規模化生產奠定關鍵基礎,提升效益增長點。
為保證儲運能力,該公司投資7500萬元左右,完善儲運設施,2021年4月28日主體工程中交投用,10月完成108號罐改造。
項目投運后,裝置人員精心巡檢,實施24小時不間斷檢查,增加視頻監控及時發現和消除異常,守牢安全。量化崗位應急處置步驟,將應急預案制成簡明卡片發至每位職工手中,全力做到按“1、3、5”機制快速應急處置,保障了裝置安穩長高效運行。
至此,該公司低硫船燃實現規模化生產,年生產能力從2019年的17萬噸躍升到目前的150萬噸,成為中國石化低硫船燃主要供應基地之一。
“‘三步走’的成功實踐,既保障了國內船用油的供應安全,又為公司煉油轉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徑。”金陵石化生產計劃部經理劉文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