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婧

截至目前,元壩氣田已安全平穩運行8年,累計生產天然氣超過260億立方米。圖為我國首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天然氣凈化廠——元壩氣田凈化廠。宋 軍攝
古有紫氣東來迎祥瑞,今有川氣東送保冬暖。在四川盆地東北部,高低起伏的復雜山區中,世界首個埋深7000米超深高含硫生物礁大氣田——元壩氣田便位于此。
自2022年11月進入供暖季以來,占據西南石油局天然氣產量“半壁江山”的元壩氣田深化“四精”管理,強化穩氣控水,始終穩定保持在日產天然氣1200萬立方米左右高位運行,累計生產天然氣超7億立方米,保障沿線六省兩市70多個城市清潔能源的長期穩定供應。
“元壩氣田開發建設之初,設計穩產期是6年,也就是到2020年底,現在穩產8年已經實現,我們的目標是穩10年。”西南石油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郭彤樓介紹道。
“超長待機”般的穩產秘籍便是西南石油局創新形成的“四精”管理體系。多年來,元壩氣田對高部位氣井保持均衡開采、風險井采取控制生產壓差開采、產水井采取控產壓錐開采,通過深入分析氣藏儲量動用情況,精細建模數模定量描述剩余氣,精準部署新井,彌補產量自然遞減。同時,準確掌握氣井生產規律,精細分類、分井施策、分類管理,完善配產制度,最大化釋放氣井產能。
精心呵護高產井,確保能產盡產。高產井是元壩氣田高產穩產的底氣,科研人員深入開展氣水平面分布規律、儲滲特征、驅動類型研究,摸清高產井基本分布和儲層特點,安排專人專井持續動態跟蹤,及時調整合理配產確保單井最優。在高產氣井密集輸氣支線上,采取貫通式大線批處理作業,統籌“批處理、流程清洗、安全閥更換、腐蝕掛片取放”等地面作業,盡量“不關井、不調產”,強化異常預防管理,提高輸氣能力。目前,元壩氣田37口生產井中,累產超10億立方米的功勛井達12口,其中元壩205井累產超15億立方米。
精細管理異常井,保障健康生產。元壩氣田創新建立異常診斷方法和風險判別模式,形成井筒異常綜合治理、系列解堵工藝等技術體系,破解高溫高壓高含硫“三高”氣井投產初期易冰堵的問題,氣田投產一次成功率由初期的16.7%提高到100%,無一口異常井大修或封井,有效保障了異常井安全平穩生產。
精致調控產水井,最優經濟開采。水侵,是天然氣井的天敵,一旦水侵失控,就會導致氣源被淹、氣井被廢。元壩氣田氣水關系復雜,出水類型差異大,地面水處理規模受限。為了管理好產水井,元壩氣田創新形成“水侵動態評價體系”、產水氣井差異化配產方法,最大限度實現穩產量、控風險、壓水量,有效延長4口產水風險井無水采氣期,大幅提高開發效益。
精準部署調整井,挖潛力保穩產。元壩氣田創新形成有效儲層精細刻畫技術,精細建模數模定量描述剩余氣,在儲量低豐度區查漏補缺,強化動態跟蹤,一體化調控部署,延伸接替評價,保障元壩氣田持續高產穩產。其中,新部署的元壩102-5H井,通過動態優化軌跡,鉆遇儲層942米,實現“一井三礁”,落實可動用儲量100億立方米,進一步夯實氣田穩產基礎。
高溫、高壓、高含硫,山區、地災、保護區,這些紅色警戒區域集中在元壩氣田,安全環保科學管理難度可想而知。現代化、智能化便是破題之道。
在我國首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天然氣凈化廠——元壩氣田凈化廠,高高低低的塔器、縱橫連接的管線、精密的儀器儀表、嚴謹的安全系統都朝氣蓬勃投身天然氣凈化工作,它們趕在供暖季到來之前剛剛做完“保養升級”——全面停產檢修技改,以工業控制系統升級改造為主線,用時27天完成15項檢修技改項目,更好支撐元壩氣田高產穩產。
“工業控制系統是工業生產的中樞神經,通過大體檢、大整改、大優化,讓它成為‘最強大腦’。”西南石油局基建部副經理楊春霞說。
大體檢,就是查問題,點檢所有核心卡件、點位通道、儀器儀表、閥門法蘭,逐一清理打掃并目測完整性,再用專業工具開展模擬試驗。大整改,就是把易損件全部更換,電腦等核心件換新升級,各條線路、閥門儀表修理更換。大優化,就是更換容量更大、能力更強的控制器,同時優化系統、參數等,使工業控制系統控制器負荷從85%降到40%,讓它“輕裝上陣”。
歲末年初,為保障供暖季天然氣平穩供應,西南石油局持續強化元壩氣田動態差異化配產、全生命周期防控水,優化氣田檢維修關井和復產方案,完善集輸制度,強化科技攻關和安全環保,運用“集中監控+片區巡檢”管理模式,對站場進行全方位、無死角的生產監控和應急處置,確保滿負荷生產不松勁,堅決端穩能源飯碗,為提高國內天然氣供應能力,緩解天然氣供需矛盾再立新功、再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