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天勇
(黔東南公路建設養護有限公司,貴州 凱里 556000)
受交通負荷和周圍環境的影響,瀝青路面路用性能不斷降低,進而產生多種質量病害。為了提高瀝青路面的路用性能及使用年限,降低其養護頻率,須采取預防性養護技術[1]。但傳統的預防性養護技術難以有效避免瀝青道路表面的早期脫落、松散等病害,因此,加強對下承層、預防性養護磨耗層之間的黏結是確保預防性養護效果的關鍵[2]。該文旨在制備高黏度、高彈性的改性乳化瀝青,將其應用于瀝青路面的預防性養護,并對其進行性能檢驗。
瀝青選用70#A 級道路石油瀝青,通過質量檢驗,確認其達到施工設計要求;T161B 是SBS 的改良劑,采用陽離子緩裂型乳化劑、穩定劑、增黏劑等方法,研制出了具有較高黏性、高彈性的乳化瀝青。
磨耗層集料需具有較高的硬度,良好的耐磨性、黏性。為有效減少路面噪聲及磨耗層厚度,礦料粒徑最大不超過8 mm。集料可分成3 個等級,即0~3 mm 的機制砂、3~5 mm 的碎石、5~8 mm 的碎石。輝綠巖,玄武巖,閃長巖、花崗石的特性參見表1~2,確定采用輝綠巖作為試驗集料。

表1 不同粗集料的主要性能指標對比
添加P.O32.5 復配的硅酸鹽水泥,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整體強度和結構穩定性,并能調節成型速度、成漿狀態和可拌和時間[3]。

表2 不同細集料的主要性能指標對比
高黏高彈改性瀝青生產工藝:先將石油瀝青加熱到155 ℃,再摻加增黏劑、SBS 改性劑等輔助材料,進行1.5 h 的拌和后再加熱到175 ℃,進行70 min 的快速膠體研磨后加入穩定劑,攪拌60 min;繼續加熱到180 ℃,進行高速膠體研磨70 min,最后進行攪拌,待其發育熟化60 min 后得到高黏性、高彈性SBS 改性瀝青,外加劑用量分別為4.5%SBS+l.0%增黏劑、2.5%SBS、3.5%SBS、4.5%SBS、3.5%SBS、0.5%增黏劑。
不同外加劑用量對應的改性瀝青性能參數如圖1~3所示。從圖1~3 可以看出:①瀝青中加入SBS 改性劑及增黏劑后,其軟化溫度明顯升高,加入4.5%SBS 改性劑+1.0%的增黏劑后,其軟化溫度提升至89 ℃。隨著SBS 改性劑和增黏劑用量的增加,其軟化溫度逐漸升高;②增黏劑在改善瀝青絕對黏度方面效果顯著,加入4.5%SBS+1.0%的增黏劑后,其絕對黏度在60 ℃時可達260 000 Pa·S,此時為滿足施工和易性要求,需要更高的溫度條件,故工程實踐中多將增黏劑的用量控制在0.5%~1.0%;③采用彈性恢復率指標來反映瀝青的抗反射裂縫、耐老化性能。在加入4.5% SBS 改性劑、1.0%的增黏劑后,瀝青彈性恢復率最高,可達98.0%。

圖1 高黏及高彈瀝青的改性軟化點

圖2 高黏及高彈瀝青的改性動力黏度

圖3 高黏及高彈改性瀝青的彈性恢復性能
將該乳化劑溶解于50~60 ℃的水中,加入鹽酸等輔助添加劑,溶液pH 值控制在2~3,再將SBS 改性瀝青加熱至160 ℃,得到高黏度、高彈性的SBS 改性乳化瀝青,其蒸發殘留物三項主要性能指標測試結果顯示:①隨著SBS 改性劑、增黏劑用量的增加,殘留物針入度降低,軟化溫度上升,延度增加;②與乳化前的高黏高彈瀝青相比,乳化后的主要性能參數變化規律大體相同,其性能具有較好的穩定性。
采用常規的微表層養護法進行路面養護,容易造成路面脫落、麻面等病害。對于層間膠合強度不夠導致的脫落病害,處治關鍵在于增強預防性養護磨耗層、下承層之間的黏結力[4-5]。下承層為瀝青混凝土路面,采用高黏、高彈性的改性乳化瀝青進行層間拉拔實驗,試驗結果見圖4。據圖吐可知,高黏高彈性改性乳化瀝青具有良好的層間結合性能,而隨著增黏劑、SBS 用量的增加,層間拉拔強度及抗拉拔性能逐漸提高。在工程實踐中,高黏高彈性乳化瀝青可以在瀝青混合料空隙中形成封閉層,這樣可以防止水分的滲透,破壞膠層之間的結合。

圖4 高黏及高彈性瀝青的改性拉拔強度
比較分析目前實行的《公路瀝青路面施工技術規范》中的稀漿封層、微表處混合料礦料級配,按照密度級配原則實現礦料級配降噪,設計“石—石”的嵌擠形式[6]。
與常規統微表礦料級配比較,在超黏型磨耗層礦料級配中,顆粒直徑為4.75 mm 的粗集料可以適當降低,而顆粒直徑為2.36~4.75 mm 的碎石用量則相應增加,可改善道路表層結構,同時提高道路表層平整度,確保超黏磨耗層的整體結構厚度及防滑性能,減少粗集料的表面突起物,使路面結構更加均勻密實,有效減少道路噪聲。集料粒徑最大不超過8 mm,較傳統微表處的最大粒徑9.5 mm 更小,該方法可有效減少大顆粒的突出,能改善路面表面平整性及減少噪聲等。根據以上設計思路確定的混合料礦料級配如表3 所示。

表3 超黏磨耗層混合料礦料級配設計標準
基于相關集料性能參數初步選取3 組超黏磨耗層混合料試驗配合比,具體配合比設計如表4 所示。

表4 超黏磨耗層混合料配合比設計
按照初步選取的磨耗層混合料配合比進行試驗分析,主要試驗指標包括負荷輪黏砂、稠度、拌和時間、濕輪磨耗、黏聚力等,試驗數據見表5。
由表5 可知:①3 種不同的超黏型磨耗層混合料配比均能滿足稀漿料的工藝要求;②超黏型耐磨層的拌和時間與微表處相近,稀漿封層拌和時間,需能確保施工的和易性;③采用第2 組配合比時,磨耗層30 min、60 min 的黏聚力最高;④超黏磨耗層在水中浸泡6 d 后,其濕輪磨耗損失相較其他兩種傳統預防性養護方法更小,說明超黏磨耗層的抗水損能力優于兩種傳統預防性養護方法;⑤全部聚合物拌和車加載輪的黏砂測試結果達到了技術標準要求[7-8]。

表5 超黏型磨耗層的性能參數標準
以某高速公路瀝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橋面為試驗路段,在4 h 養護和通車6 個月后,進行了路面平整度和摩擦系數的測試,并對車轍、構造深度等路用性功能指標進行現場試驗測試,具體結果如表6 所示。

表6 瀝青試驗路面超黏性磨耗層的質量測試結果
根據表6 可知:路面構造深度從0.63 mm 增加至1.13 mm,表明長期車輛載荷作用下,超黏磨耗層表面的細小顆粒松散脫落,路面構造深度增加。而超黏型耐磨層混合料的各項性能指標達到了技術要求,適合在不同級別道路上進行預防性養護。
綜上所述,摻加4.5%SBS+1.0%增黏劑制成的SBS改性乳化瀝青蒸發殘留物軟化點可達88 ℃,拉拔黏結強度達到1.3 MPa,混合料高溫性能明顯增強,磨耗層與下承層之間的黏結力更大[9-10]。根據試驗結果可知,選取的超黏磨耗層混合料礦料級配設計合理,瀝青路面試驗路段、水泥混凝土路面試驗路段在運營半年內,其平整度、抗滑性能和高溫性能均有明顯改善;超黏型磨耗層拌和時間、稠度、黏聚力、濕輪磨耗等指標符合預防性養護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