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芷毓

何時能解禁,是一年多以來滴滴員工內部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
一名滴滴出行前員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早在2022年7月,滴滴被罰款80億元后,公司有傳言稱能恢復上架。“那時候還有信心,一開始以為2022年底之前能恢復上架,但遲遲不見動靜,根本沒有這個苗頭,到后來心里都沒底了。”
1月16日,滴滴出行官方微博發文稱,即日起恢復“滴滴出行”的新用戶注冊。這位前員工坦言,比大家預期的要更晚。
此次解禁,距離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戶注冊已有一年半。2021年7月2日,滴滴赴美上市前三天,網絡安全審查辦公室按照《網絡安全審查辦法》,對滴滴出行實施審查,停止新用戶注冊。兩天后,“滴滴出行”App被要求下架。
在滴滴被整改的一年半時間以來,網約車市場格局并未徹底重塑。多個第三方調研數據顯示,盡管滴滴的市場占有率相比2018年高達91%的數據有所下滑,但仍然穩定在70%左右。這意味著其行業龍頭地位并未被撼動。
不過,網約車行業訂單量下降明顯。交通運輸部數據顯示,2022年12月份全國網約車訂單為5.04億單,相比2020年12月減少近四成。
多名不同城市的滴滴網約車司機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恢復新用戶注冊半月以來,所接到的訂單量相比去年同期有所上升,但增幅并不大。目前,滴滴出行App并未恢復上架,對滴滴拉新仍有影響。
在虎年尾聲宣布恢復新用戶注冊,對滴滴來說意味著整改結束了嗎?龍頭回歸,網約車江湖是否會迎來新變局?
2022年6月,滴滴正式從美股退市,報收2.29美元/股,股價相比14美元的發行價下滑超80%,市值蒸發超750億美元。當年7月21日,國家網信辦查明滴滴公司共存在16項違法事實,對滴滴罰款80.26億元人民幣。
在2022年7月國家網信辦公布的滴滴16項違法事實中,涵蓋違法收集用戶手機相冊中的截圖信息、過度收集用戶剪切板信息、過度收集乘客人臉識別信息等8個方面,還發現滴滴公司存在嚴重影響國家安全的數據處理活動,但因涉及國家安全,依法不公開。
對于滴滴來說,過去一年多的整改要求還不止于此。一名熟悉滴滴地方業務的人士表示,被審查期間,一些地方城市對滴滴的整改要求也層出不窮,“幾乎就沒有間斷過”。“從我經手的城市來說,以前滴滴和監管的關系還很友好,但被審查后,地方政府的突擊檢查和整改要求越來越多。”
該人士透露,檢查過程中會引發許多矛盾。以數據安全為例,地方政府要求滴滴當地分公司提供所在城市的派單數據等信息,但按照滴滴公司內部規定,不能私下提供信息。“平臺數據由滴滴總部提供給交通運輸部,交通運輸部再把這些數據分發給各個地方,而各地方監管部門是不應該再向滴滴二次索要數據的。”他表示,如果地方政府一定要向滴滴分公司索要數據,滴滴工作人員需要讓政府部門出相關公函,以地方政府的名義背書。
在數據安全之外,滴滴還有著網約車行業共有的合規問題、動態監控問題,以及此前防控疫情時的核酸要求等。上述人士透露,以他去年9月經手的一次地方整改而言,當地監管層列了六大問題,整改期原定為一個月,但整改過程中暴露的問題越來越多,舊問題疊加新問題,以至于到了期限不但沒有驗收,反而要求進一步加大整改力度。
他認為,此次恢復新用戶注冊對滴滴來說是好消息,但各項整改還會持續。
清華大學國家戰略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劉旭也認為,監管部門同意滴滴恢復新用戶注冊,說明已經通過整改,但也不能排除有用戶對滴滴提起相關訴訟或者檢察院對滴滴提起涉及個人信息安全的公益訴訟。
滴滴擁有龐大的用戶群和海量數據。根據其招股書,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2個月里,滴滴全球年活躍用戶為4.93億,全球年活躍司機1500萬。這曾引發用戶對個人數據泄露的擔憂。“對于滴滴而言,涉及到的用戶信息非常龐雜,所以務必要高標合規,嚴格遵守監管部門的要求。”劉旭說。
“對消費者也應盡量透明,收集個人信息一定要征求消費者意見,對于用戶信息保護、大數據合規能夠定期披露。”劉旭認為,滴滴不應恣意擴大收集信息范圍,違法收集的數據應該及時刪除,合法收集的信息要依法妥善保管或依規鈍化處理,以此爭取用戶和投資者信任。
網絡安全審查還發現,作為超大型交通平臺,滴滴公司違法違規運營可能帶來國家數據安全的嚴重風險。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數字經濟與法律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許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若滴滴一旦被認定為《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下的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將承擔著非常高的維護網絡安全、數據安全義務,這對于中國網約車企業合規來說,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個人信息保護之外,數據安全也涉及到跨境上市。2009年,中國證監會、國家保密局和國家檔案局曾經出臺一份文件,《關于加強在境外發行證券與上市相關保密和檔案管理工作的規定》,要求“在境外發行證券與上市過程中,提供相關證券服務的證券公司、證券服務機構在境內形成的工作底稿等檔案應當存放在境內”。而在2021年3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通過的《外國公司問責法案》中,對在美國上市的外國公司提出了更多的信息披露要求。
但中美數據跨境監管問題也取得了進展。在滴滴被罰款后,2022年8月26日,中國證監會、財政部與美國公眾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簽署了中美審計監管合作協議,允許美國監管機構對于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審計機構進行檢查和調查,包括審查上市公司的審計底稿。許可認為,這意味著中美兩國就赴美上市中的數據跨境問題已經有了基本共識。
在啟動美股退市時,滴滴曾同時宣布開啟港股上市。不過在2022年5月,滴滴稱在退市和網絡安全審查整改措施完成前,不會申請其股票在其他證券交易所上市。這意味著赴港上市也宣布暫停。
春節期間,滴滴和不少網約車平臺一樣,有春節補貼等活動,也吸引了一批司機在假期出車。
重慶網約車司機黃師傅從去年下半年開始跑滴滴,至今已跑了2000多單。他認為,和其他平臺相比,滴滴的規則和福利更為規范,市占率也是當地的絕對龍頭,“訂單比其他平臺多很多”。
也有一些司機選擇了離開滴滴。北京網約車司機范師傅已經快一年沒跑過滴滴了。他曾在滴滴跑過三年優享,2019年跑優享時,“單子特別多”。但2021年下半年以后,訂單下滑明顯。“尤其是去年,真的很難,到了偏僻的地方,你就得等著。”
此前,滴滴優享司機只能接優享訂單,隨著優享訂單愈發減少,平臺逐漸放開了快車訂單,把快車訂單派給優享司機。滴滴的活動福利也“縮水”了,以滴滴推出的“流水加速卡”為例,范師傅說,這類卡8元一張,可以在爆單期間使用,享受流水加倍。但在其他網約車平臺,流水加倍不需要花錢買卡,“最多轉發朋友圈,基本都是免費領的,滴滴的卡買了還不能退。”
根據交通運輸部數據,網約車全國單月訂單總量從2020年12月的8.1億單,降至2022年12月的5.04億單。訂單的減少使得不同類型的司機之間有了矛盾。
由于北京、上海等城市要求網約車司機雙證合規,特別是要求司機有本地戶籍,這使得大量網約車司機并未取得合規資質。在訂單減少后,范師傅認為,滴滴對于不同類別的司機有不同的傾斜。“以前滴滴能讓很多司機掙到足夠的錢,一天甚至能跑1000元的流水,現在只能保障某一類司機能掙到這么多錢,其他司機收入受限,只能作為兼職。”
范師傅認為,這導致了在一段時間內,滴滴給合規司機的派單更好、更多,而非合規司機則訂單減少,過一陣子,派單又會向非合規司機傾斜。“比如年前,很多專車司機覺得派單偏向非合規司機了,年前也剛好趕上非合規司機租車合同到期,可能是年前給非合規司機的福利,讓他們來年續租。”
滴滴的派單模式并不公開。范師傅是北京合規司機,他在2022年下半年離開滴滴,轉向高德。高德會為合規司機加30分,分數更高,派單也更好,加上沖單獎等各種福利,他每個月收入比在滴滴時高10%。滴滴則沒有合規司機加分的規則,“派單和抽成都不由司機參與決定。”
抽成比例過高、抽成不透明是網約車平臺長久以來被詬病的問題。滴滴網約車公司CEO、司機生態發展委員會主任孫樞曾回應,2020年,滴滴網約車司機收入占乘客應付總額的79.1%,抽成高于30%的訂單占總訂單的2.7%。
許可認為,相比于出租車政府指導價,網約車平臺抽成是一種市場競爭行為,對其監管應立足相關合同約定和平臺規則是否侵害從業人員合法權益。劉旭則分析,滴滴市場規模龐大,其他競爭對手暫時還不能夠對其形成有效競爭約束,所以需要讓定價更透明化。
從2021年整改開始,網約車行業在抽成上有了一系列變化。在滴滴網約車抽成“透明化”不到一個月,孫樞表示,滴滴抽成高于30%的訂單比例從2.7%下降到了0.03%。滴滴還在2021年8月上線司機透明賬單,可一鍵對比乘客車費。
不過,劉旭認為,即便提高了抽成透明度,也并不代表司機收入相應提高。
“滴滴的派單算法并不由司機決定。”在劉旭的調研中,司機收入很大程度上受平臺派單情況影響,但由于派單模式并不透明,加上滴滴默許未合規司機在平臺搶單,也會對合規司機造成不公平競爭。
滴滴等網約車平臺對于司機權益的保障也頗受爭議。2022年12月30日,交通運輸新業態協同監管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對滴滴出行等15家主要交通運輸新業態平臺公司進行了提醒式約談,認為部分平臺公司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存在隨意調整運營規則、侵害從業人員和乘客合法權益、潛藏安全穩定風險隱患等問題,影響交通運輸新業態健康發展。
在平臺主體責任落實上,以滴滴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一直采用的是“輕資產”運營模式,平臺不直接與司機簽訂勞動合同,不存在勞動關系,而是與第三方勞務公司合作。這使得平臺容易從勞動者權益保護中“隱身”。
許可認為,滴滴和一般互聯網企業不同,它提供的是線上和線下的融合服務,而線下涉及到的是乘客和從業人員人身安全、財產安全等重大問題。滴滴能否做好平臺的安全保障,是仍然需要解決的問題。
“開放新用戶注冊之后,滴滴需要跟新加入平臺的司機說明,尤其是出現交通事故、意外傷害的情況,平臺的責任是什么?”劉旭說,“滴滴是行業龍頭,也應做到行業表率,帶動整個網約車平臺市場進入良性循環。”

杭州街頭的滴滴網約車。圖/視覺中國
在數據安全、司機權益之外,網約車平臺的合規率也是整改的重點之一。此前,截至2021年底,滴滴出行的合規率僅為43%,旗下的花小豬僅為28.6%。
對于網約車平臺來說,維持估值需要搶占市場份額,大部分平臺都對未能獲得網約車證照的駕駛員“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經過一年多的整改,網約車行業的合規率明顯上升。交通部發布的2022年11月月度合規數據報告顯示,當時各地共發放網約車駕駛員證501萬本,首次突破500萬,車輛運輸證206.4萬本,滴滴出行訂單合規率達63.1%。相比于兩年前,這個數字有大幅突破,但離完全合規還很遙遠。
劉旭認為,訂單合規率偏低會埋下更多安全隱患,而且客觀上會導致非合規司機、車輛通過在網約車平臺上搶單,搶占合規司機、車輛本應可以獲得的收入,造成不公平競爭。“如果監管不到位,平臺企業在地方運營的分公司或承包商,就可能鋌而走險。”
一位接近滴滴合規部門的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交通部要求的網約車合規是人、車雙證合規,在北京、上海等要求司機需有本地戶籍的大城市,人證合規很難,而在其他城市,困難的則是車證合規。“車輛合規需要成本,有些城市有8年強制報廢、行駛里程、保險等方面的要求。”
在整改過程中,地方交通部門有合規率的考核要求,而對平臺來說,則缺乏動力達到合規要求。上述人士稱,平臺可以通過激勵等正向機制引導司機合規,也可以通過限制派單、封禁和清退等負向機制懲罰非合規司機。
在2022年的一次地方整改中,有城市要求滴滴封禁所有不合規司機,封禁后無法在滴滴上接單,但滴滴無法完成這項要求,“因為不合規司機高達75%”。
根據交通部數據,經過一年多整改,一些城市合規率達到90%以上。上述人士表示,在網約車興起之初,并沒有雙證合規的要求,目前仍處于從不合規向合規的過渡階段。“一些合規率90%的城市,可能是通過網約車備案制達成的單證合規,未來可能仍需要達到雙證合規。”
程世東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整個行業合規雖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還沒有達到理想程度。合規率也與各地政府的政策有很大關系。在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由于當地要求網約車駕駛員必須是本地戶籍,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行業合規率。他認為,這需要相關城市進行一定的政策性調整。“不應該再堅持本地戶籍,現在講統一大市場,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勞動力市場的全國統一。而要求本地戶籍,從本質上來講是勞動力市場的不開放、不統一。”
在程世東看來,在平臺企業整改工作基本到位后,應讓其繼續健康發展。這也與近期釋放的政策信號一致,2022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
下架整改一年半,滴滴的市場地位并未發生徹底改變。根據中泰證券研報,2018年滴滴市占率最高達到91%,到2021年訂單口徑市占率下降至74%。易觀數據顯示,2022年9月滴滴出行的市場占有率為77%。海通證券也稱,滴滴市占率在2022年5月下滑至69%。
雖有明顯下滑,但滴滴仍然是市場龍頭。盡管整改并未結束,恢復新用戶注冊對滴滴來說仍然是好消息。劉旭表示,由于國內疫情防控政策調整,當下出行的需求增加,對于滴滴來說,會迎來一個業務回暖的時機,迅速提高其營收水平。
一些行業受疫情影響,失業人員上升,一部分人選擇門檻較低的網約車行業進行過渡。在春節期間,滴滴更容易通過優惠措施來吸引新司機。劉旭認為,“滴滴為待業人員提供了靈活就業的一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