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 浩
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的一項重要內容。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從人的徹底解放和全面自由發展的高度開展對人類社會特別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研究的,進而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指出了人類社會前進的必然方向。當年,在《共產黨宣言》關于“無產者和共產黨人”一章中,馬克思明確指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馬克思看來,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是人的發展的最高境界。因此,恩格斯曾經說過,如果要用一句話來概括馬克思的全部學說,那就是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對這一問題從來都是十分重視和強調的。
在中國革命、建設與改革的歷史進程中,我們黨及其領導人都十分重視人的因素和作用,把努力滿足人的需求和不斷提高人的素質放到了突出的地位。毛澤東同志曾說過,世間事物中“人是最可寶貴的”,并要求青年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鄧小平同志進一步提出,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撥亂反正,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實現了黨和國家工作重點的轉移,突出強調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促進社會的全面發展。這里面雖然包含了促進人的發展的內容,但還沒有明確、具體地提出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2002年10月,中共十六大報告中首次正式提出:“我們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最新理論成果,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此后的20余年來,我們黨始終堅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思想。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得到進一步提升。包括堅持人民至上立場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的新發展理念,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等思想,都貫穿和體現了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旨向。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對中國式現代化的基本特征和本質要求做了全面闡釋,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相統一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從本質上要求實現高質量發展、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些重要論斷極大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現代化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
綜上所述,我們對于在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進程中,堅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重要思想的重大意義,應該有這樣三點認識:(1)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組成。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是無產階級革命的最高境界。這是馬克思全部學說的核心思想。(2)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和根本價值目標。追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根本體現。(3)追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應當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和重要任務。社會主義社會全面進步與人的全面發展是一致的,兩者之間具有內在的統一性。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我們黨在新時代的重要思想和崇高任務。那么,什么是人的全面發展呢?筆者以為,應包括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兩個方面,并涉及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關系問題。就其內涵來講,可以理解為在社會物質與文化水平不斷發展的條件下,人的需求不斷滿足,人的認知漸進深化,人的素養日益提升,人的技能全面展現,人的潛力充分發揮。也可以理解為,在不斷發展與進步的社會環境中,人的需求不斷滿足和人的素質不斷提高。而人的素質不斷提高又應該包括人的自然素質、社會素質和職業素質的不斷提高,或者說應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科學素質、專業技能素質和生理心理素質的不斷提高。
至于如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根據我們黨的一系列重要文獻的論述,從大的社會系統來看,主要應該從四個方面做出努力:(1)要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物質條件。就是要使全國人民都過上殷實的小康生活,并繼續不斷地向更高水平發展與提升。(2)要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政治條件。就是堅持人民至上立場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和偉大創造精神,保證人民群眾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合理、有序實現自己的愿望和利益。(3)要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精神文化條件。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實現人們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4)要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生態條件。就是要努力實現人和自然的協調與和諧發展,使人們在美好的社會生態環境中工作與生活。
當然,馬克思所說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不僅僅是指單個的自然人的全面發展,更多的是指社會關系總和的人的全面發展。而且,他設想的人的全面發展,不是指“此岸”的現實,而是指“彼岸”的一種理想狀態,一種對未來崇高境界的追求,一種相伴人類社會發展的無止境的過程。因此,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長遠的目標,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需要分階段地提升與積累。同時,我們還應當看到,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同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與生態的發展,以及不斷改善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是互為前提、互相作用的。一方面,人越是全面發展,社會的物質文化財富就創造越多,人民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另一方面,物質文化條件創造得越充分,越能滿足人的發展需求,又會進一步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我們要通過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推動社會生產力和科技文化的不斷發展,來逐步提高人的全面發展的程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我國老齡事業和老年教育工作得到長足發展和大幅提升,各項老齡工作和老年教育的改革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面對日趨嚴重的社會老齡化形勢,我國的老年教育任重道遠,還存在著不少短板與問題。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思想,推動全國的老年教育高質、持續、蓬勃發展。應該充分認識到,我們黨關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思想,對于做好新時期的老年教育工作具有極其重要的引領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它啟發了我們對老年教育的本質及其根本任務的思考。各級各類老年教育機構盡管擔負著千頭萬緒、繁重而艱巨的辦學任務,但就其本質而言,是在做具體的活生生的人的工作。其根本任務應是滿足老年學員的需求、提高老年學員的素質,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位與生命質量,促進老年人的全面發展。因此,老年教育要克服就事論事,甚至違反人的發展規律的偏差,始終把做人的工作放在首位,把促進老年學員的全面發展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著眼點。老年教育工作者要更多地學會關愛人、尊重人、提升人、激勵人,使自己真正成為促進老年人的全面發展的神圣使者。
第二,它全方位地提升了我們做好老年教育工作的境界與目標。這就要求各級政府部門和各企事業單位,以及廣大老年教育工作者,既要站高望遠,認真組織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推動我國老齡事業健康、持續、蓬勃發展。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自覺地將老年教育置于黨和國家改革發展以及老齡事業的大局之中,并始終把它作為終身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加以籌劃與推進。因為在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中,人的終身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而老年教育正是終身教育的最后“一公里”。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學會生存》報告也明確指出,終身教育的目的就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其中包括“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四大支柱。因此,老年教育應該堅持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己任,并要千方百計努力做好這篇大文章。
第三,它為新時代的老年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和重點。這就是要求各級各類老年教育機構和廣大老年教育工作者,在積極從事各項老年教育辦學工作,努力完成部門和崗位工作任務的過程中,要時刻關注老年學員的全面發展,更加主動配合各級黨政組織,多做促進老年人的全面發展的工作。包括學習平臺的更好搭建、思想道德素質提升的積極引導、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斷滿足、校園人文環境的積極營造和改善,以及老有所學與老有所為積極性的充分發揮,等等。從而努力提升廣大老年學員的獲得感、滿足感與幸福指數,促使他們在人生全面發展的道路上持續前行。
國內外實踐充分證明,大力發展老年教育事業,努力促進各級各類老年大學、老年教育機構持續、優質發展,正是積極應對老齡化社會的重大舉措,也是建設全民學習與終身教育體系,促進老年人全面發展的基礎條件和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必須加速和大力發展我國的老年教育,使其真正成為億萬老年人全面發展的助推器與加油站。新時代老年教育在促進老年人的全面發展方面大有可為,任重道遠。
要主動適應全國老齡化社會發展的新形勢,積極實施老年教育示范校優質工程,不斷提高老年教育的教學質量與現代化水平,切實為廣大學員搭建好“知識學習、素質提升、思想引領、社交結友、交流展示、康樂養老”六大平臺。在不斷擴大老年教育辦學規模的同時,要始終堅持走內涵發展的道路,彰顯各地各校的辦學特色。特別是要著眼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注重課程結構的優化,拓展課程體系的寬度,架設課程體系的梯度,提升老年教育賦能與增能的功能。同時,還要進一步加強師資隊伍、基礎設施和信息技術等方面的建設。
從政治上、思想上關心、愛護老年學員,不斷提高他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覺悟,是促進他們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各級各類老年教育機構要在廣大老年學員中,堅持不懈地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宣傳教育。還要堅持開展經常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教育,以此引導他們堅持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遵守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同時,要尊重與維護老年學員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充分發揮他們在老年大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還要通過各種形式與載體,大力總結與宣傳老年學員中的先進思想、先進事跡與先進典型。
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身心健康,滿足廣大老年學員的精神文化需求,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各地老年教育機構要從這個認識高度出發,積極搭建各種校園文化的交流展示平臺,組織廣大老年人參加生動活潑的學習團隊和課余文體活動,實現學習、文化、娛樂與健身等方面的有機結合。在活動組織中,要堅持“重在參與,立足普及”的原則,充分體現活動的群眾性。同時,也要努力提高活動的創新性與藝術性。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廣大的老年人參加,并取得良好活動成效。
按照馬克思所說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要求,老年教育要堅持面向全社會開放辦學,把老有所學同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與老有所為結合起來,持續組織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形成校內外互通相連的辦學機制。要讓老年學員經常帶著學習心得與收獲走向街頭與社區,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能、經驗與優勢,繼續為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作貢獻。包括參與社會管理、專業培訓與咨詢服務等方面工作,開展敬老服務、志愿演出、科技普及等活動。老年學員通過參與社會,也可以學習提高,完善自我,分享成果,更好地實現人生的價值。
當前,我國數字經濟發展迅猛,智能化產品與服務的廣泛應用,正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同時也給廣大老年學員的學習與生活帶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因此,各級各類老年大學(學校)要通過講座培訓、專業課程、專人輔導、實訓操作和互幫互學等各種渠道與方法,切實解決老年學員運用智能技術的困難,熱情幫助他們逐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努力跨越“數字鴻溝”,順利搭上智能技術發展的快車,共享全社會信息化發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