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佳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后,中美政治方面的合作基礎消失,加上中國要堅定走社會主義道路,使得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對中國實施了長達3年多的制裁。這次制裁涉及外交、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對改革開放后社會經濟建設剛剛步入正軌的中國造成較大負面影響。但面對西方世界的挑釁,中國政府堅守獨立自主的立場,采取外交上各個突破,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實力等方式,成功打破了西方制裁。
西方世界中,美國率先發起對中國的制裁。1989年6月5日下午,美國總統老布什宣布了針對中國的初步制裁措施,包括“暫停中美間一切軍售和商業性武器出口;暫停中美兩國間軍事領導人的互訪;同意重新研究中國留美學生要求延長逗留時間的請求等”。
在美國總統表態后的第二天,美國參議院要求美國總統及其他盟國對中國進行嚴厲制裁。隨后該表態就起了作用。6月8日,美國格魯曼飛機制造公司就命令在該公司工作的40名中國人離開,且隨后美國商務部也取消了向中國出售價值5億美元核電廠部件的出口許可證。6月20日,美國總統正式宣布對中國采取進一步的制裁措施,包括“尋求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貸款機構推遲向中國提供考慮中的新貸款,中斷中美政府官員之間所有的高層接觸”等。之后,美國眾議院還通過了一整套針對中國的制裁法案,內容包括“暫停實施貿易與發展計劃,禁止出售警察武器和限制轉讓高技術與核材料或部件”等。
憑借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澳大利亞、丹麥、瑞典、法國、英國、新西蘭、西班牙等西方國家紛紛表態要追隨美國,對中國采取全方位的制裁措施。其中,歐共體很快就宣布了對中國的制裁方案,內容涉及外交、軍事、科技、金融、教育等多個領域,具體措施包括“停止部長級的高層接觸”“中斷軍事合作和禁止軍售”“推遲新的合作項目”“把文化、科技交流計劃限制到最低限度”“推遲審核中國新的貸款要求”“在適當的國際機構里提出中國的人權問題”“延長在歐共體12國的中國留學生的簽證期限”等。
此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還就取消中國最惠國待遇,無限期擱置中國加入關貿總協定(世貿組織前身)等問題向中國發難,甚至要求在聯合國大會上通過制裁中國的草案。雖然為阻止該草案通過,中國做了很多努力,但當時的中國國力還不比現在,因此最終聯合國還是以213票贊同,23票棄權,2票(巴基斯坦和古巴)反對,通過了這項提案。而在此之后,在西方國家的煽動下,世界多地還掀起了多次反華浪潮。
這些都對中國的發展造成了十分嚴重的影響,尤其體現在經濟方面。1990年中美雙邊的貿易總額就下降至117.70億美元,隨后的1991年和1992年也只有142.02億美元和174.90億美元。同時,中國在世界上獲得貸款的主渠道被關閉,外商在華投資大幅下降。此外,由于外貿渠道中斷,大量出口貨品被積壓,中國制造業面臨嚴峻考驗。據國家統計局年報顯示,1989年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降為3.9%,出口增加率降為8.6%,外商直接投資增長率下降為6.2%。時任外交部長錢其琛曾回憶:“在我擔任外長十年期間,中國外交所經歷的最艱難的時期,莫過于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那段時間。”
面對西方制裁,中國政府沒有慌亂,更沒有坐以待斃,在鄧小平和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指揮下對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進行研判,制定了“堅持原則,利用矛盾,廣交朋友,多做工作,打破制裁,避免孤立”的應對總方針,對西方世界的不同制裁措施采取不同的有效策略,堅決捍衛國家主權、民族尊嚴和國家利益。
首先是表達中國不怕制裁的決心。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中國人民已經站起來了,中國已經不是清末被西方列強蹂躪和宰割的中國,因此在面對此番制裁時,1989年下半年,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各種場合、利用各種機會,對內對外多次申明中國對待此次西方制裁的主張,以此穩定國內形勢,讓世界各國了解中國的立場。
對內,1989年6月,鄧小平就曾說過:“現在國際輿論壓我們,我們泰然處之,不受他們挑動”,“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任何時候我們都沒有讓過步。美國人罵娘,造謠,沒什么了不起。”同時,在9月的一次談話中鄧小平還強調:“中國自己要穩住陣腳,否則,人家就要打我們的主意。世界上希望我們好起來的人很多,想整我們的人也有的是。我們自己要保持警惕,放松不得。要維護我們獨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因此面對這次制裁中國不能示弱,要保持高度警惕,采取各種辦法積極應對。
對外,鄧小平利用各種渠道向世界傳達中國不懼怕制裁的決心,打破西方世界制造的中國經濟即將崩潰的種種謠言。同年9月,鄧小平借會見李政道之機,就向西方世界傳達:“我們不想得罪人,我們要扎扎實實干自己的事,但誰要干涉或嚇唬我們,都會落空。中國人有自信心,自卑沒有出路。”在隨后與泰國總理的會面中,鄧小平又再次告訴全世界:“世界上最不怕孤立、最不怕封鎖、最不怕制裁的就是中國。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處于被孤立、被封鎖、被制裁的地位有幾十年之久。但歸根結底,沒有損害我們多少。為什么?因為中國塊頭這么大,人口這么多,中國共產黨有志氣,中國人民有志氣。”“我們誰也不怕,但誰也不得罪,按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辦事,在原則立場上把握住。”這一系列思想概括起來就是: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于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
此外,9月29日,江澤民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大會上也指出:“中國人民從來沒有、今后也不會屈從于任何外來壓力,決不會放棄社會主義道路和民族獨立來換取別人的施舍。”
這些重要的表態都表明了黨和政府在面對西方制裁時取得勝利的堅定信念,也有力地回擊了當時部分人對中國道路的懷疑,給廣大民眾打了氣、吃了定心丸。
其次,有策略地要求美方主動采取措施。打破西方制裁,美國的態度十分關鍵。到底應該由誰主動打破僵局?鄧小平指出應該是美方。鄧小平在多個場合表達過,此次西方制裁,中國完全是被打壓的一方,不可能采取主動緩和的措施。其間,10月31日與尼克松交談時,鄧小平就點明:“中國是真正的受害者。中國沒有做任何一件對不起美國的事。可以各有各的看法,但不能要我們接受別人的錯誤指責。”因此鄧小平強調解決此次制裁危機必須由美方主動,“結束過去,美國應該采取主動,也只能由美國采取主動。因為強的是美國,弱的是中國,受害的是中國。要中國來乞求,辦不到。哪怕拖一百年,中國人也不會乞求取消制裁”。他還強調中美之間仍有很好的合作基礎和前景,這是打破僵局的前提,“中美關系有一個好的基礎,就是兩國在發展經濟、維護經濟利益方面有相互幫助的作用。我們歡迎美國商人繼續進行對華商業活動,這恐怕也是結束過去的一個重要內容”。鄧小平的這些話既維護了中國的國格和中國人民的尊嚴,也為中美之間就制裁問題展開磋商和對話留下了切口。
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為應對此次制裁而制定的總方針和策略,不僅增強了改革開放后中國人民積極應對西方首次大規模制裁的信心,還為之后全方位采取有效應對措施打破此次制裁提供了指南。
贏得良好的外交環境,對于保障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十分重要。因此,在打破西方制裁時,首先發力的是外交工作。當時,中國外交人員分析參與此次制裁的西方國家時發現這個“制裁聯盟”并不是鐵板一塊,每個國家當時面臨的國內國際問題都不同,訴求也大相徑庭,甚至一些國家在參與制裁中國的統一行動時,意愿并不是很強烈,這為中國打破西方外交封鎖提供了有利條件。

1989年10月31日,鄧小平會見美國前總統尼克松
推動恢復中日友好往來。當時日本雖然與其他西方國家一同對中國采取了制裁措施,但比較之下,日本的行動不僅不快,相反還比較謹慎。日本的這一表現既有歷史地緣原因,也與當時日本國內發展需求和對外戰略有關。就歷史地緣層面而言,中日兩國在文化方面有很多交往,民間往來密切。同時,作為一衣帶水的鄰國,中日睦鄰友好對兩國發展都有好處,反之則兩害。就現實層面而言,當時,日本在美國的打壓之下,泡沫經濟已經初現。而國內需求不足,就導致日本必須拓展海外市場,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潛力巨大。因此,打壓中國經濟,對日本經濟的發展不利。同時,當時日本在處理各種國內國際事務方面都受美國掣肘,打擊中國只會增強美國實力,對日本弊大于利。考慮到這些因素,在打破西方制裁時,日本成為中國外交工作選擇的首個突破口。而此后日本政府的反應也印證了中國外交人員的判斷。1989年西方制裁中國后,日本又成為較早提出不同意見的國家,7月10日,日本首相宇野宗佑提出“反對制裁中國”,8月11日,新任首相海部俊樹也表示要深化日中友好合作關系等。這些積極信號讓中方看到了恢復中日友好往來的契機,在充分考慮當時雙方官方往來不便立即開啟的現實情況后,中方決定先積極推動兩國民間交流。于是,11月9日至13日,以日本經濟團體聯合會會長齋藤英四郎為最高顧問、日中經濟協會會長河合良一為團長的日中經濟協會代表團訪問中國。在取得良好效果后,日本國家貿易促進協會在短期內再次訪華。這些破冰行動很快就促進了兩國官方的合作,12月5日,日本就向中國提供了50億日元無償貸款,1990年初時任中國國務委員鄒家華出訪日本,在此之后中日兩國恢復友好往來。
中日恢復友好往來對中國與其他西方國家恢復友好往來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在此之后,一些國家逐步解除了對中國的貸款限制,如1990年1月5日西班牙政府就重新向中國提供了33億比塞塔援助貸款,并逐步恢復與中國的貿易。這些改變不僅有利于中國經濟恢復,對于中國贏得更多的國際支持也有很大幫助。
推動中美高層互訪。美國是此次對華制裁的發起國和主導國,要推動對華制裁的解除,需要在中美關系上下大力氣。為此,中國充分利用當時國際局勢對美施壓,通過一套組合拳,成功推動了中美兩國高層的互訪。首先,明確對美立場和基本原則。到底要怎么跟美國人談?以鄧小平為代表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當時中美關系進行了深刻分析,認為對中國進行長期制裁雖然對中國不利,但是也不符合美國利益和世界其他國家利益,因此這種制裁不可能持久,兩國之間的磋商勢在必行。1989年11月,在與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的交談中,時任外長錢其琛就強調,兩國雖然在很多方面存在分歧,但“中國希望盡快結束中美間這幾個月來不愉快的糾葛,共同開辟未來”。而基辛格也表示,穩定與和平符合兩國的共同利益,兩國應該采取措施,讓雙方的關系能夠正常起來。此外,中國還利用美國主流媒體和各種國際場合,主動向美國公眾表示美國對中國的制裁并不明智,會損害中美兩國人民的利益,希望美國主動邁出推動兩國交往正常化的步子。其次,利用海灣危機推動兩國高層對話。自從1989年下半年美國對中國實施制裁后,中美兩國官方高層互訪就中斷了,但1990年8月海灣危機的爆發為中美兩個大國在處理重大國際事務上進行協商提供了契機。當時,為了將伊拉克部隊盡快趕出科威特,美國急于得到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中國擁有一票否決權,因此中國的態度尤為重要。而在該問題上,中國強調要盡量避免使用武力,要各國對重大國際問題審慎決策。中方的審慎表態讓美國不安,因此美國主動提出希望與中方舉行會談。1990年11月6日,時任美國國務卿貝克與錢其琛在埃及會面,之后雙方還進行了越洋通話,美方希望中國在伊拉克問題上不要行使否決權,并承諾只要中國不行使否決權,就將安排中方代表與美國總統的會面。中美兩國長達一年多的高層交往中斷就此打破。再次,加快中美高層互訪。中美兩國高層交往堅冰打破之后,中美兩國都更加意識到增強互信的重要性。為此,1991年中國派出了5個代表團訪問美國。同年,美國也派出貝克訪華。貝克的此次訪華效果良好,雙方不僅在一些軍事技術轉讓問題上達成一致,美國還主動承諾取消對華部分制裁。在此之后,兩國高層往來更加頻繁,1993年中美兩國最高領導人在西雅圖舉行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舉行會晤,標志著此次美國對中國的制裁基本結束,中美兩國的交往進入一個較好時期。
加強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友好往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制裁還讓中國政府強烈意識到在世界上廣交朋友的重要性,因此在推動中國與日美等國邦交正常化的同時,中國還極力發展與中亞、南亞、中東、歐洲、拉美和非洲諸國的友好關系,以此為中國在世界舞臺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爭取話語權。為此,一方面,中國積極修復“朋友圈”,推動與蒙古、新加坡等國恢復或建立邦交;另一方面,中國又加快拓展和穩固“朋友圈”,推動與世界多國的互訪。1990年至1991年,中國就先后接待各國外賓100多次。這些都為中國爭取國際輿論支持,解除西方制裁,奠定了基礎。

1990年,錢其琛(左)在開羅與時任美國國務卿貝克會談
這次西方制裁還讓中國政府意識到必須大力發展經濟,只有中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了,國家強大了,西方國家才無法對中國隨意進行制裁。同時,反思此次美國等西方國家之所以能夠在軍事及其他關鍵技術領域對中國進行制裁,還與中國在重要領域科技水平不高有關。因此,在積極通過外交渠道解除此次制裁的同時,中國還不斷擴大開放,促進經濟轉型發展,并強調通過發展科學教育,促進科教興國。
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在中國爭取打破西方制裁的過程中,中方在多個場合反復強調將長期堅持改革開放,并且介紹中國有廣闊的市場,歡迎世界各國來中國投資發展。為此,中國還積極申請加入關貿總協定,爭取成為締約方之一。這些都展現出中國融入世界發展的決心。與此同時,在此次西方制裁之初,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還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治理整頓和深化改革的決定》,要求堅持深化改革,增強內功。同時,為穩定國內局勢,1992年初,88歲的鄧小平視察了武昌、長沙、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并發表了“南方談話”。在此次談話中,鄧小平強調“改革開放的膽子要大一些,經濟發展要快一點,總要力爭隔幾年上一個臺階”;同時對當時經濟領域的計劃與市場之爭,他明確指出“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為了進一步展現堅定走改革開放之路的決心,在1992年10月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還被寫進大會報告之中。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多次表態后,通過改革開放促進經濟發展成為當時國內社會的共識。這些都為中國不斷增強自身經濟實力,增加應對西方制裁的砝碼,奠定了基礎。
堅持發展科技。這次西方制裁給中國的另一個警示就是發展科技至關重要,只有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才不會被西方國家“卡脖子”。為此,鄧小平反復強調:“我說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近一二十年來,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多快啊!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而要實現這一切,鄧小平提出,就是要“提倡科學,靠科學才有希望”。在此之后,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將科教興國作為一項基本國策,并在此次制裁基本結束后,制定了“九五”計劃、2010年遠景目標的科技發展規劃等,通過發展高水平教育,培養更多尖端人才,提升中國在核心領域的競爭力,以此增強中國抵御西方制裁的能力。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成功應對西方制裁不僅證明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領導能力,還證明了只要積極拓展對外交流,不斷增強自身實力,社會主義道路就會在中國越走越順暢。這些歷史經驗為繼續書寫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篇章提供了鏡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