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龍泉市博物館
龍泉青瓷在裝飾工藝上,可以分為“哥窯”和“弟窯”兩種。“哥窯”以純釉裝飾而聞名,其表面天然龜裂所產生的冰紋、蟹爪紋等紋路,使“哥窯”的每一件瓷器都具有獨特的工藝性,是一門兼具“天工”與“人巧”的高裝飾性藝術。“弟窯”(亦稱龍泉窯)燒制的青瓷,集“胎裝飾”和“釉裝飾”于一體。
龍泉青瓷的裝飾技術隨著釉面裝飾技術的變化而變化,在坯胎上進行裝飾處理。北宋時期,以石灰釉為主,其釉面薄,晶瑩剔透,光彩奪目,通過釉面可以清楚地看到裝飾紋飾。
南宋后,工匠施石灰堿釉,多為上釉工藝,釉面厚實,色澤柔和。因多次施釉的釉質較厚,故在北宋流行的裝飾手法已不適宜。南宋的陶藝匠人將泥塑和雕塑藝術中的堆塑、浮雕等技術引進瓷器的裝飾,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龍泉青瓷摒棄了北宋時期以“半刀泥”刻花工藝為主的裝飾工藝,轉而重視能夠適應和充分發揮乳濁釉料透光不明顯特征的類冰似玉的美學裝飾。為了追求這種審美境界,南宋時期龍泉窯在厚釉青瓷產品上創造出了以出筋、堆貼、刻花、印花等為主要特點的裝飾工藝。
到了元朝,隨著版圖的擴張,經濟和貿易的發展,瓷器的銷量也越來越大。新的瓷器品種不斷增多,器型粗大,釉質變厚,釉面變薄。工匠們用雕刻、印、貼、鏤、雕和褐色點彩等裝飾工藝來美化瓷器。元代改良了南宋時期的施釉工藝,使釉質呈現出半透明的狀態。元代匠人提倡刻劃、模印、貼塑等裝飾手法,對露胎、褐色點彩裝飾工藝進行了革新。露胎的“制法”是用未上釉的素胎模,蘸上一層釉汁,貼在器皿的腹部或內側,經過燒制,其的紋路呈現火紅色,與淡雅的釉面形成鮮明的反差,十分顯眼。棕色點彩工藝開創了龍泉青瓷彩繪工藝的先河。
明代的裝飾手法以模印、刻劃為主,輔以雕刻、鏤空,并有創意地進行雕琢。在刻花的瓷器上,刻花和厚彩的完美融合,使得刻花藝術有了新的突破。
龍泉瓷器的裝飾紋樣隨著裝飾手法和器形的變化而變化。唐代早期是封建社會的經濟和文化的鼎盛時期。隨著當時人們的經濟水平和文化水平的提高,陶瓷的花型和顏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蓮花盆是仿照金銀器的造型,粉盒是唐朝的一種新產品,由蓋子和盒子兩個部分構成,沒有花紋。唐中晚期瓷胎的胎釉品質有改善,其胎質細膩,呈灰白色或灰色,少數有褐斑、印花、堆紋、水紋等圖案。這是龍泉窯的發展期,其裝飾圖案以幾何圖案為主,反映了當時人們的簡樸的美學傾向。

元代龍泉窯青釉點褐彩瓷盤

明代龍泉窯青釉鏤雕鼓形瓷凳

元代葵口貼花云鶴盤 露胎

南宋龍泉窯青釉堆塑龍紋帶蓋瓷瓶(堆塑)
宋代的瓷器小巧而精美,因此其裝飾和紋飾都很簡單。北宋的裝飾以團花、魚、蕉葉、水波為主,并有鴛鴦、蝴蝶、龍、鳳、雁、鶴、荷花、菊花、牡丹花、梅花、百合、水草、靈芝等。盤和碗內多刻團花、水波紋,花紋內有篦紋,通常在外壁上有梳子紋和直紋,瓶腹部刻牡丹紋多見。北宋時期的裝飾圖案的總體上是對稱的。

元代雙魚洗貼花

刻畫花(1)

刻畫花(2)

元代龍泉窯青釉觀音瓷塑像(捏塑)
南宋流行的是單面刻花法,劃花次之,梳子紋漸少,常見的圖案有蓮花,荷,云紋,波紋,蓮瓣,蕉葉,如意,以及栩栩如生的鳳凰、大雁、魚兒等。在南宋時期格子圖案已經不能作為地紋了,而是在花瓣或枝葉中成了葉脈和花莖,這些紋樣都是吉祥和的象征,例如“蓮花”代表著“連生貴子”和“年年有余”,燕和雁代表著“延年益壽”,反映了人們對美的追求。在這期間產生了一種有花紋的凹槽,其邊緣有一種特殊的花紋。這種瓷器用5-6個槽口的內壁用毛坯的泥水作直線,燒制后出現五條白色的絲線,形如一朵盛開的荷花,故稱“蓮花碗”。在一些荷花盆的底部,刻著“河濱遺范”、“清涼河濱”、“金玉滿堂”、“長命富貴”、“山片玉”、“兒男遺范”等圖案。在南宋時期的龍泉窯器物以“蓮瓣紋”為主要紋樣。
元代龍泉窯的獨特裝飾是蓮花紋路,其制作方式是在碗、盤、杯的外緣下,畫三到五條平行的弦紋,每隔一段距離用三條短的線切開,花瓣間的寬度由刀刃或鉗子在花瓣邊緣畫出。元代的裝飾可以分成傳承型、改良型和創新型三種。改良型的裝飾例如,景德鎮窯青花的裝飾形態,結合當地陶瓷的形態特點,改良滿工裝飾的結構,采取層次化的布置,層間間距大,基本遵循一疏一密的原則,使得器壁的紋飾層次清晰、疏密。創新型指在陶瓷裝飾中融入了當時流行的文化元素,包括人物、山水、花鳥、文字。這一時期的裝飾紋樣有主題紋樣和輔助紋樣之分,幾何紋樣通常被作為輔助紋樣而裝飾在瓷器的口、肩、頸、底等處,與主題紋樣互相呼應。蓮瓣紋仍是主題紋樣的重要題材。
明代初期,龍泉窯燒制了一批官窯,在文獻中被稱為處州官窯。龍泉窯的器物與景德鎮的器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此時在龍泉窯器物圖案繁復,形制逼真,布局井然有序。元代常見的貼花、露胎花等裝飾技法在明代已不再使用。龍、鳳、魚等象征吉祥的獸形圖案明中期龍泉窯燒制的數量大幅減少了,隨著陶瓷的品質下降,龍泉窯也隨之沒落。
到了清代,龍泉窯中僅存的幾個窯口還在制作著少量的青花瓷器,如竹,梅,蘭,菊,牡丹,荷葉,蓮瓣,云,龍,魚,珍珠,八卦,鼓釘,斜方格等。龍泉窯的生產在此期間逐漸式微,技法單一,紋樣也逐漸回歸到沒有主導紋樣的花卉紋樣。
龍泉窯陶瓷被譽為世界陶瓷中最耀眼的一顆寶石,在中國陶瓷的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龍泉瓷器之所以能享有盛譽,不僅僅是因為它的釉色和獨特的裝飾手法,更是因為它的花紋圖案豐富。在龍泉窯的全盛時期,幾何紋、花卉紋、動物紋、文字等綜合裝飾紋,多采用對稱、平衡的形式,主、輔紋相結合,使畫面生動、富有情趣。
由此可以看出,在陶瓷生產中,裝飾紋樣與陶瓷的生產水平息息相關。龍泉窯初期的制瓷工藝簡陋,原始的裝飾手法決定了其樸素的審美取向,因此,簡約大氣的幾何圖案成了主要的圖案。北宋時期是龍泉窯發展的時期,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燒制的數量和技術的迅速發展,以蓮花瓣紋樣為主導的花卉裝飾紋樣想象體現了當時人們自然美的審美取向。直到南宋時期,龍泉窯的發展達到了鼎盛,陶瓷生產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陶瓷種類繁多,裝飾方法多種多樣,裝飾紋樣豐富,各種題材的紋樣并存想象主題紋樣和輔助紋樣有機結合,畫面樣式新穎獨特。到了明清時期龍泉窯的窯址越來越少,規模越來越小,瓷器的品質也越來越差,做工也越來越簡陋,裝飾的方法也越來越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