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張先登 徐芷賢

民警在防疫點收集情況

民警和群防力量交流信息
仁和街道位于杭州市北翼,地處余杭區東北部,毗鄰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轄區地域面積75平方公里,實有人口16萬余人,地域廣闊、人員復雜,家庭、鄰里、土地、經濟等矛盾糾紛多發。
近年來,為推動提升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力度,實現基層減負、治理增效、群眾滿意的多重效果,仁和派出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積極探索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本土實踐,創新“以和促合”矛盾調解處理念,推行“和合”調解工作法,奏響“和合”主旋律。
“‘和合’調解工作法以‘聯、解、訪’三字為核心,積極構建多元、多層次矛盾糾紛化解機制。”仁和派出所所長方輝介紹。“和合”調解工作法實行以來,成效日益顯著。據統計,2022年1月至10月,仁和街道矛盾糾紛報警量同比下降17.87%,矛盾糾紛閉環處置1186起,化解率達95.6%。
2022年8月5日,轄區某公司員工劉某和馬某因工作瑣事產生矛盾糾紛。公司調解未果后,向“園區調解工作室”求助。在派出所民警、司法所工作人員以及社區工作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劉某與馬某很快達成和解協議。
這起矛盾糾紛的迅速化解離不開派出所、司法所等多部門的聯勤聯動。
為有效整合多部門資源形成強大合力,2021年,派出所促成仁和街道構建了村社、派出所、司法所三級聯調體系,組織協調業務站所,集結金牌調解員、律師、有威望的鄉賢、有公信力的流動黨員等力量,形成綜合性一體化矛盾調處共同體,實現資源更整合、機制更順暢、服務更便捷。
方輝所長介紹,對重點疑難糾紛、信訪陳年積案等,派出所開展周例會會商,由社區民警牽頭,會同多方力量組成包干小組,實行定人包案,尤其注重化解糾紛背后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同時,在完善聯勤警務室(站)功能的基礎上,派出所還會同司法所在轄區大型園區內建設“園區調解工作室”,形成“企業調解在前,警務室實時支撐,司法所及時介入”的遞進式矛盾調處工作局面,有效促進各類矛盾糾紛掌握在全、處置在早、化解在小。2022年以來“園區調解工作室”化解矛盾糾紛164起。
2020年,轄區兩戶村民發生宅基地糾紛,多次協商無果。2022年初,網格員在日常工作中了解到,組內其他村民提出要將該宅基地出讓以擴建村道,極可能引發次生矛盾。社區民警邱洪立即會同街道、村委工作人員分頭開展走訪,連續一個月深入村小組,逐家入戶走訪,了解事情經過,分析癥結所在,闡明情理利弊,聽取多方訴求,尋求解決方法,最終促使三方達成一致。
“這是我們用好‘解’字訣,多元化解矛盾糾紛的一個成功案例。”仁和派出所副所長陳佳華介紹,他們錨定矛盾糾紛化解“靶向點”,堅持在“解”字上下功夫,拓渠道了解矛盾糾紛,深層次分解矛盾糾紛,多手段排解矛盾糾紛。
仁和派出所以村社為最小單元,社區民警(駐村輔警)與村社干部、網格員、村組長形成“1+3”工作小組,充分發揮“探頭”作用,及時發現化解新發矛盾苗頭,關注糾紛事態發展動向。簡單糾紛以“現發現調、落地處結”為目標,第一時間撲滅“火星”;復雜糾紛以“確保穩定、盡力化解”為目標,實行村社與民警“雙派單、雙回訪、雙反饋”機制,最大程度實現矛盾糾紛閉環處置。
“我們將警情壓降與社會綜合治理工作相結合,深入分析糾紛警情背后更深層次的風險隱患點,梳理排查出重點矛盾糾紛,以表單化形式全量梳理,定期評估,真正做到‘織密一張網、做細一本賬’。”陳佳華說。
“一杯烘豆茶,恩怨兩消解。”社區民警萬加勇在日常走訪時發現,村民酷愛圍著圓桌喝茶閑話家常,增進感情,于是創新開展“圓桌茶話化矛盾”活動,定期邀請村里有威望的鄉賢、有公信力的流動黨員等共同參與。
“在‘圓桌茶話化矛盾”活動上,大家說情講事,明理釋法,營造了‘村民的事情由村民共同議’的良好氛圍。”萬加勇介紹。“圓桌茶話化矛盾”有效解決了諸多疑難雜癥,深層次的鄰里、土地等重大矛盾因此得以全面化解。
對于糾紛類警情,仁和派出所建立從民警到所長的三級回訪督查制度,確保矛盾糾紛化解全鏈條管理閉環。線上電話回訪與線下實地走訪相結合,跟進了解矛盾糾紛后續進展。社區民警每周會同治保主任召開警情通報例會,對突出的矛盾糾紛共同商討解決方案。對于易引發多次報警、重復報警的“頑瘴痼疾”,所領導包干直至完全化解。
此外,仁和派出所還充分利用房東大會、“打茶會”等契機,與群眾面對面開展溝通交流,從旁打聽,側面獲取有效信息,視情及時介入、盡早干預,努力讓矛盾糾紛首先止于以警務室(站)為代表的村社一級。2022年以來,警務室(站)主動發現化解各類矛盾糾紛487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