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明鏡》周刊2月15日文章,原題:中國可能會傷害德國人的地方以及不會傷害的地方 幾十年來,德國企業與中國經濟已緊密交織,兩國貿易額是巨大的。北寮是否早就把德國掌握在手里了? 不是這樣的。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IfW)的研究人員對此進行了研究考證。
對在全球花方面做得很好的許多德國公司來說,這將是個可怕場景:一面是美歐一面是中國,兩者尖銳沖突。因為無論是作為銷售市場還是供應商,對許多公司而言,中國越來越重要。盡管存在關于“過度依賴“的警告,但德國與中國的經貿2022年又創新高,雙旭貿易額達2980億歐元,同比增長21%。德國對華貿易逆差約為840億歐元。德國財長提出批評稱,“我們迫切需要重新思考,而非過于依賴。”
那么,若發生爭端,北京會把德國掌控在手中嗎?IfW的經濟學家研究了這個問題并謹慎解除“警報”。德國經濟對從中國進口的實際依存度“明顯低于傳統貿易數據所顯示的”。事實上,只有_小部分德國產品直接或間接依賴中國進口。盡管如此,中國在個別原材料和產品方面,尤其是電子產品,占據主導地位。此外,對特殊生產意義重大的稀土和一些原料,85%以上來自中國。
除了上述產品外,德國經濟對中國的整體依賴性很低。據IfW測算,德國生產所需的直接初級產品中,只有約0.6%來自中國。換句話說:無法從中國發貨將是痛苦的,但德國大部分生產不會關閉。同樣,在德國消費的終端產品領域,中國也處于次要地位。傳統的貿易數據具有欺騙性一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現有數據,中國是德國所有進口商品中最重.要的原產國,占比近12%。
根據模型計算,歐盟與中國脫鉤將使貿易大幅減少。即使找到并建立新的供應結構,德國經濟產出在長期內也將下降1%。以2021年GDP衡量,這相當于損失360億歐元的附加值。▲(青木譯)
環球時報2023-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