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大昭
2月14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駐國家體育總局紀檢監察組官網上出現一條消息,全文62字:“中國足球協會主席、黨委副書記陳戌源涉嫌嚴重違紀違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紀黍國家監委駐國家體育總局紀檢監察組和湖北省監委審查調查。”這條信息隨即被多家網站加上“快訊”等標注迅速傳播。稍后,不但信息本身和跟帖在手機上鋪天蓋地,更有超過千字篇幅的分析性才艮道,配上陳戌源等相關人員的圖片掛在網上,文中使用的措辭和流露的情感大多直截了當地表達了支持反腐的態度,有些甚至相當激動和興奮。
今日之中國,許多領域和行業不斷取得突破性的進步,日新月異。今日之中國體育,也有一些項目和活動穩居世界體壇之巔,廣泛拓展。唯有足球,跌跌撞撞幾十年,雖然不愿承認競技水平和大眾普及今不如昔,但足球界自己也無法擺脫尷尬。在傳統文化和觀念中,“倒退”是一個很不好的字眼,無論現實狀況和水平怎樣,還是不說“倒退”為好。可是,從網上和眾多自媒體作者對足協主席被紀檢審查一事的反應來看,正是中國足球出現倒退令他們痛心。
當然,也不排除在這些關注中,有人就只是想借機發泄。他們并不在意是足球還是其他什么項目出了問題,只關注哪里可以乘機發泄,對從足球圈傳出的負面信息更不會放過。更有一些充斥猜測和臆想的帖文,圖的是流量和快感。中國足球的問題,發生在前,整治在后,不曾為其“發生”而擔憂,只待“整治”時蹭熱度、賺流量,這樣的看客恐怕不只是糊涂。
三十多年前,足球改革走在其他項目之先,此后,無論是受社會重視的程度,還是相關事業的發展,足球得到的優惠都讓別的項目羨慕不已。看得見這些優越之處的不只是足球圈里的人,動作麻利的更不只是足球圈里的人。雖然足球界有過不少努力,但有限的成果相當脆弱,很難經得住風雨。
陳戌源被紀檢審查后,中國足協官網第二天下午發文,稱“中國足球協會堅決擁護紀檢監察機關對陳戌源進行審查調查”。而在國家體育總局紀檢網站“工作動態”欄上,頭條信息就是足協主席陳戌源接受紀檢審查調查,第二至第四條分別是足協常務副秘書長陳永亮接受審查調查、原秘書長劉奕和原國家隊主教練李鐵接受監察調查。網上的輿情顯示,人們在關注陳戌源之后誰來足協當家、怎么找到把中國足球搞上去的路子等一系列連帶問題,顯然在思考反腐之后的問蔑。
足球是世界上廣受關注和喜愛的運動,具有很多體育項目難以比擬的文化內涵、教育功能、娛樂感受和市場價值,因而有利可圖。即使不斷改進組織、管理、規章等,使其相對完善,也不可能徹底杜絕貪腐、假球發生。換言之,土壤必須持續改良,同時又得常除雜草。
中國足球發展歷程中,曾經有過刻苦訓練、積極進取的傳統,有過“三從一大”“志行風格”等足球文化,為什么在金錢、利益面前屢屢戰敗?如果不是從這個意義和層面上認識問題,恐怕很難找準中國足球階段性衰退的內外原因。
與中國足球亟待修復的社會形象相比,更要緊的是看到中國足球重建的迫切性、艱巨性和復雜性。如果不是這樣認識問題,很難說是真心關注和熱愛中國足球。(作者是人民日報社高級記者)
環球時報2023-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