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
針對英國《金融時報》聲稱臺灣多次觀察到大陸軍方氣球飄入其空域,臺軍方不著痕跡地打臉,也讓島內媒體感嘆,一些外媒不是為臺海降溫,而是不斷煽風點火。
據臺灣《中國時報》15日報道,英國《金融時報》13日發自臺北的報道稱,近幾年,臺灣數十次觀察到大陸軍方氣球飄入其空域,次數頻繁,平均每月一次,飛行高度通常在2萬英尺左右,收集大氣數據,可用于雷達和導彈系統。對此,臺“國防部”官員黃文啟14日回應稱,到目前為止,在臺海周邊發現的解放軍氣球基本屬于氣象探測之用,這類探空氣球體積小、重量輕,飛行到一定高度之后會自動爆裂。他說,臺灣周邊出現的氣球大多無法控制情報偵察路線,很難進行情報搜集工作。
一名臺軍方官員也告訴臺媒,大陸飄向臺海的是探空氣球,不是偵察氣球或所謂的間諜氣球。與此同時,臺空軍在綠島、澎湖馬公與屏東設有探空分隊,每天早晚各放1個充滿氫氣的探空氣球,合計1天放6個,用來觀測氣象。偶爾因風向關系,它們會飄向大陸,就像大陸的探空氣球偶爾也會飄向臺海。
《中國時報》15日評論稱,臺海危機是熱門話題,國際媒體自然高度關切,愛蹭話題,但有些外媒的報道不是想解決危機或讓兩岸降溫,而是刻意加油添火。臺軍方等于不著痕跡地修理了英國老牌媒體《金融時報》,語氣平穩,專業陳述事實,但也說得很直白,即目前臺海發現大陸氣球都是氣象探測之用,沒有偵察氣球。不過對方畢竟是知名國際媒體,臺軍方也留了些情面,沒撕破臉。文章同時聯想到這幾年一些美國議員竄臺,非但未讓臺海降溫,反而升高兩岸軍事嚴峻態勢。美國人到臺灣應該勸蔡英文當局讓兩岸恢復正常交往,不要天天把“仇中”“抗中”掛在嘴邊,“這才是為臺灣利益著想”。▲
環球時報2023-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