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許鋒,陳丹華
(南通瑞慈醫院骨科,江蘇 南通 226010)
老年性股骨頸骨折是一類由髖周肌肉群退變、骨質疏松等原因所導致的骨折類型,該疾病在老年群體中較為多發,主要表現為下肢活動受限、疼痛畸形等癥狀。目前治療老年性股骨頸骨折的最佳方式為手術治療,但由于患者多為老年群體,故應全方面考慮并選擇更為適合的手術方式。關節置換術是首選的治療方式,分為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與全髖關節置換術,可預防股骨頭壞死、骨折遷延不愈等各種情況,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手術操作步驟較少,但由于該術式需將髖關節整體結構進行重構,故患者的術后疼痛感相對較重[1]。全髖關節置換術可通過優化假體與髖臼的貼合性減少患者術后疼痛感,減輕活動度受限的情況[2]。因此,本研究旨在研究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性股骨頸骨折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南通瑞慈醫院2016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間收治的老年性股骨頸骨折患者80例分為兩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3、17例;年齡75~85歲,平均(79.22±1.11)歲;骨折原因:車禍22例,摔傷18例。觀察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2、18例;年齡76~86歲,平均(79.23±1.17)歲;骨折原因:車禍20例,摔傷2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可比。納入標準:符合《實用骨科學》[3]中老年性股骨頸骨折診斷標準者;經影像學檢查確診者;年齡≥ 60周歲者;未合并其他部位骨折者等。排除標準:既往有髖關節置換術史者;重要器官(心、腎等)損傷者;不符合手術指征者等。研究經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及家屬已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手術方法對照組患者應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行全身麻醉后,患者取側臥位,對皮膚進行常規消毒,手術切口選取在髖關節外側,切開闊筋膜張肌,將臀中肌、臀小肌前部肌腱自大轉子上切斷,露出關節囊,將關節囊切開并擴大髓腔,通過股骨頭取出器將股骨頭取出,并保留約1.3 cm長的殘端,沖洗髓腔后將事先測量好的生物型假體插入髓腔固定,連接人工股骨頭,測試患者活動是否受限,測試結果滿意則對切口進行沖洗,將引流管置入后逐層對傷口進行縫合。觀察組患者應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體位、麻醉、切口位置均同于對照組,完全暴露關節囊后行關節囊切除,于小粗隆上緣約2 cm處將股骨頸截斷,將股骨頭完全取出,對髖臼軟骨面進行磨削并選擇適合的生物型假體,將髖臼進行充分沖洗后植入假體固定,安裝髖臼內襯,擴大髓腔后將適合的假體柄置入股骨髓腔中,安裝球頭后對髖關節進行復位,同樣測試患者活動是否受限,結果滿意方可進行傷口的沖洗、引流管的置入及傷口的縫合。兩組患者術后均隨訪1年。
1.3 觀察指標①髖關節功能優良率。通過Rarris[4]評分(總分100分)評定術后1年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的優良情況,分為優、良、可、差4個等級,標準依次為:>90 分、80~90分、70~79 分、<70分。總優良率 =(優 +良)例數/總例數×100%。②手術相關指標。包括手術耗時、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及關節功能恢復時間。③凝血功能指標。于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4 d采集空腹靜脈血約5 mL,放置于抗凝管中進行抗凝,經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漿,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兩組血漿D- 二聚體(D-D)、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時間(PT)水平。④ 炎癥因子水平。血液采集方法及血清制備方法同③,取血清,以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兩組患者術前、術后14 d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白細胞介素-1(IL-1)、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IL-6)水平。⑤ 并發癥發生情況。觀察并記錄術后1年內患者并發癥(深靜脈血栓、假體松動、髖部疼痛、感染)的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表示,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優良率比較較對照組患者的髖關節功能總優良率,觀察組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優良率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較對照組患者的手術耗時,觀察組延長;較對照組的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觀察組升高;較對照組的關節功能恢復時間,觀察組縮短,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
組別 例數 手術耗時(min)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引流量(mL) 關節功能恢復時間(d)對照組 40 106.32±6.18 516.28±33.11 146.89±23.71 18.21±2.09觀察組 40 121.15±5.23 608.54±26.83 177.21±24.43 15.34±2.12 t值 11.585 13.692 5.633 6.097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比較與術前比,術后14 d兩組患者血漿D-D、FIB水平均降低,較對照組的血漿D-D、FIB水平,觀察組降低;兩組患者PT均延長,較對照組的PT,觀察組延長,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3。
表3 兩組患者血漿D-D、FIB、PT水平比較( )

表3 兩組患者血漿D-D、FIB、PT水平比較( )
注:與術前比,*P<0.05。D-D:D-二聚體;FIB:纖維蛋白原;PT:凝血酶原時間。
組別 例數 D-D(μg/L) FIB(g/L) PT(s)術前 術后14 d 術前 術后14 d 術前 術后14 d對照組 40 477.32±6.55 329.44±4.61* 5.32±0.14 3.92±0.05* 10.46±1.34 12.19±0.22*觀察組 40 477.35±6.58 230.22±4.35* 5.31±0.15 3.14±0.12* 10.44±1.32 13.56±0.25*t值 0.020 99.004 0.308 37.947 0.067 26.01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4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較術前,術后14 d兩組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均降低,較對照組,觀察組降低,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

表4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
注:與術前比,*P<0.05。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1:白細胞介素-1;CRP:C-反應蛋白;IL-6:白細胞介素-6。
組別 例數 TNF-α (pg/mL) IL-1(pg/mL) CRP(mg/L) IL-6(pg/mL)術前 術后14 d 術前 術后14 d 術前 術后14 d 術前 術后14 d對照組 40 31.56±2.32 25.21±1.38* 6.46±0.54 5.31±0.29* 45.43±1.06 26.34±3.82* 122.52±11.56 72.94±3.22*觀察組 40 31.57±2.35 17.11±1.13* 6.47±0.57 3.46±0.44* 45.41±1.04 16.58±3.66* 122.54±11.59 40.13±3.31*t值 0.019 28.722 0.081 22.203 0.085 11.668 0.008 44.936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2.5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術后1年,對照組發生深靜脈血栓2例、假體松動6例、髖部疼痛2例、感染2例,總發生率為30.00%(12/40);觀察組發生靜脈血栓1例、假體松動1例,總發生率為5.00%(2/40)。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較對照組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658,P<0.05)。
老年性股骨頸骨折為臨床上較為常見的骨折類型,患者多伴有骨質疏松、髖關節退行性病變等基礎病變。當患者出現股骨頸骨折后,多表現為疼痛、腫脹、患側大粗隆升高及功能障礙等,影響正常生活。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具有手術時間短、對周圍組織創傷較小、出血量較少等優勢,雖有明顯的治療效果,但術后易出現深靜脈血栓、感染等并發癥,影響患者遠期的功能恢復。
全髖關節置換術可完全匹配股骨假體與髖臼,且因全髖假體中的人工球頭多為陶瓷,人工髖臼為陶瓷或高分子聚乙烯所制,此類人工關節穩定性相對較強,可減輕股骨頭對髖臼的磨損程度,提高關節的穩定性,使患者術后疼痛程度降低,從而可使患者盡早開始進行功能鍛煉,提高髖關節功能的恢復程度[5-6]。經過對比兩組患者髖關節功能優良率、手術指標及并發癥總發生率發現,相較于對照組,術后1年觀察組患者髖關節功能優良率更高,而觀察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更優,術后1年的并發癥總發生率降低,表明老年性股骨頸患者應用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雖相較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創傷較大,但治療后其髖關節優良率可得到明顯提高,且能夠降低并發癥總發生率,遠期療效顯著,與江輝耀[7]研究結果一致。
血漿D-D、FIB、PT均為反映機體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標,由于骨折患者多伴有機體凝血功能異常、應激損傷等情況,術后易出現深靜脈血栓,可通過上述因子水平變化對患者凝血功能進行評定,并可對機體是否出現深靜脈血栓進行輔助診斷,若上述因子水平異常,則需高度警惕機體出現深靜脈血栓[8]。全髖關節置換術對于患者髖臼、股骨頭匹配關系的恢復起到明顯促進作用,并更為有效地恢復髖關節解剖學、生物學的特點,將股骨偏心距進行重建,從而減少髖臼磨損,加快髖部血液供應通路恢復速度,改善機體血液循環;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血液呈現高凝狀態,凝血功能恢復正常時間延長[9]。經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凝血功能指標結果發現,術后14 d觀察組患者血漿D-D、FIB水平均較對照組降低,血漿PT較對照組延長,提示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性股骨頸骨折,能夠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血清TNF-α、IL-1、CRP、IL-6均為反映機體炎癥狀態的相關因子,血清TNF-α、IL-6、IL-1均為機體內的巨噬細胞所分泌,可對機體炎癥反應起到介導作用,血清CRP屬于急性時相蛋白,可調節機體的炎癥及免疫反應,其水平升高均可表示機體出現炎癥反應,炎癥反應越嚴重表明機體創傷越大,進而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10]。全髖關節置換術假體中的金屬離子所引起的機體骨溶解與組織反應相對較輕,并可提高患者股骨外部環境的穩定性,避免假體之間“內外關節”活動被局部瘢痕限制,加快髖部受損組織修復速度,從而抑制患者炎癥反應,利于病情恢復;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易發生感染,導致炎癥介質快速釋放,炎癥反應劇烈[11]。經過對比分析兩組炎癥因子指標結果發現,術后14 d觀察組患者血清TNF-α、IL-1、CRP、IL-6水平均較對照組低,表示老年性股骨頸骨折患者應用全髖關節置換術可有效調節機體炎癥反應,與鄭勇等[12]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全髖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性股骨頸骨折,雖相較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創傷較大,但能夠提高髖關節功能優良率,改善凝血功能,調節炎癥反應,且能夠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遠期效果較好。但由于本研究選取樣本量較少,后續可加大樣本量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