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雨辰,趙 翅,許 輝,馬 苗
(河南省中醫院康復針灸科,河南 鄭州 450053)
慢性腰痛疼痛性質多為隱痛,疼痛持續時間超過12周以上,腰痛常可放射到臀部、骶部與下肢,并伴有不同程度的活動受限,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甚至還可導致患者生活無法自理。目前臨床對于慢性腰痛的治療有多種方案,如藥物治療、運動訓練治療、物理治療、中醫針灸治療等,藥物治療雖能快速緩解癥狀,但同時也存在不良反應較多的問題,不適用于長期治療[1];而物理療法雖無藥物治療的不良反應,但作用起效時間較慢,多數患者接受度不高[2]。懸吊療法是一種以力量訓練、肌肉功能性康復為主的治療,最早被用于體育領域,近些年受到康復醫學界的關注并應用于臨床。懸吊療法主要強調在不平衡狀態下進行運動,以加強軀干肌肉與髖部深層肌肉力量,提高機體平衡、控制能力與穩定狀態,然而懸吊療法也存在起效緩慢、針對性差等不足之處[3]。中醫認為慢性腰痛屬于“痹證”范疇,發病機制為外邪痹阻經脈,氣血運行不暢,或腎精氣虧虛,腰府失其濡養,故治療以行氣通經、疏通經絡為主[4]。其中蒼龜探穴針法屬“通經接氣”,為補益、行氣結合之法,似烏龜入土探穴鉆剔四方,可行氣催運、松解粘連、經絡之血[5]。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蒼龜探穴針法治療慢性腰痛患者的治療效果,分析其對軀干等速肌力與炎癥因子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0月期間于河南省中醫院接受治療的慢性腰痛患者90例,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聯合組),每組45例。對照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5、20例;年齡25~43歲,平均(35.06±3.32)歲;病程4~12個月,平均(8.11±0.89)個月;身高155~180 cm,平均(165.38±8.32) cm;體質量60~80 kg,平均(70.09±3.56) kg。聯合組中男、女患者分別為25、20例;年齡27~40歲,平均(34.95±3.40)歲;病程3~12個月,平均(7.98±0.95)個月;身高155~178 cm,平均(165.26±8.47) cm;體質量 58~79 kg,平均(69.89±3.72) kg。兩組患者以上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有可比性。診斷標準:中醫參考《實用中醫診療手冊》[6]中有關“痹證”的診斷標準;西醫參考《現代內科疾病診療新進展(下)》[7]中有關腰痛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腰部活動受限,反復腰骶部疼痛者;病程≥ 3個月者;近期未接受任何治療者等。排除標準:腰椎骨折、椎管狹窄、腰椎間盤突出癥等器質性病變引起的腰痛者;因肝、腎、肺等臟器功能障礙而致的腰痛者;腰痛合并神經病變者;暈針者等。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院內醫學倫理委員會已批準本研究實施。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實施懸吊療法治療,首先按照每位患者運動能力對動作(側臥單腿懸掛、仰臥單腿懸掛、俯臥單腿懸掛等)進行選擇,每個動作訓練5次為1組,訓練3組,1次/d,3次/周。聯合組患者加用蒼龜探穴針法,選穴:阿是穴、委中、腎俞、大腸俞;選針:針具選擇26號(0.25 mm×44 mm)一次性針灸針;操作:首先對選穴皮膚進行常規消毒,以右手持針,左手拇指定位穴位,迅速刺入約20 mm,患者得氣后捻轉補瀉手法后退針,由穴位地部退至天部,并傾斜針尖15°(刺入30 mm),依照天部、人部、地部的深淺順序刺入,重復3次后直刺入地部,留針20 min,1次/d,每周針灸6次,第7天休息。所有患者均進行為期2周的治療。
1.3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治療后參照《現代內科疾病診療新進展(下)》[7]將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進行評價,腰部酸痛癥狀消失,腰部功能已經恢復正常歸為治愈;腰痛癥狀明顯減輕,腰部功能基本恢復正常歸為顯效;腰部酸痛癥狀減輕,腰部功能輕微受限歸為有效;腰部酸痛癥狀、腰部功能均未見變化或加重歸為無效。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簡化McGill疼痛問卷(SF-MPQ)[8]、功能障礙指數(ODI)[9]評分。采用SF-MPQ評分評價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程度,包括現時疼痛強度(PPI)分值范圍為0~5分、疼痛分級指數(PRI)分值范圍為0~45分、視覺模擬疼痛量表(VAS)[10]分值范圍為0~10分,三者均為得分越高提示疼痛越嚴重;采用ODI評分評價患者治療前后腰部功能,分值范圍為0~50分,得分越高提示功能障礙越嚴重。③軀干等速肌力。治療前后采用等速反饋式生物力學測試系統檢測患者軀干等速肌力,囑患者站立于升降踏板上進行等速向心力測試,以等速向心肌力測試各肌群峰力矩/體質量比(PT/BW)、屈/伸肌峰值力矩比(F/E)、峰力矩(PT)數值,以評定肌力。④炎癥因子。抽取患者治療前后晨起空腹靜脈血2 mL,進行離心(3 000 r/min,15 min)處理,離心結束后取上清液,檢測血清炎癥因子[腫瘤壞死因子 -α(TNF-α)、白細胞介素 -1β(IL-1β)、白細胞介素 -10(IL-10)]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
1.4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臨床療效為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SF-MPQ 各項(PPI、PRI、VAS)評分、ODI評分、炎癥因子指標為計量資料,采用S-W法檢驗,對于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聯合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為95.56%,較對照組的80.00%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兩組患者SF-MPQ、ODI評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SF-MPQ 各項(PPI、PRI、VAS)評分、ODI評分與治療前比均降低,且聯合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SF-MPQ、ODI評分比較(分, )

表2 兩組患者SF-MPQ、ODI評分比較(分, )
注:與治療前比,*P<0.05。SF-MPQ:簡化McGill疼痛問卷;PPI:現時疼痛強度;PRI:疼痛分級指數;VAS:視覺模擬疼痛量表;ODI:功能障礙指數。
組別 例數 PPI評分 PRI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5 3.88±0.56 1.59±0.34* 27.85±2.81 14.05±1.62*聯合組 45 3.93±0.52 1.03±0.19* 28.04±2.65 8.13±0.76*t值 0.439 9.645 0.330 22.193 P值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 VAS評分 ODI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5 5.09±0.83 1.66±0.72* 35.19±3.08 19.85±2.06*聯合組 45 5.14±0.78 1.04±0.20* 35.12±3.14 9.46±0.91*t值 0.294 5.566 0.107 30.949 P值 >0.05 <0.05 >0.05 <0.05
2.3 兩組患者軀干等速肌力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PT/BW、PT的伸肌、屈肌水平與治療前比均升高,聯合組高于對照組,F/E與治療前比均降低,聯合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軀干等速肌力比較( )

表3 兩組患者軀干等速肌力比較( )
注:與治療前比,*P<0.05。PT/BW:峰力矩/體質量比;F/E:屈/伸肌峰值力矩比;PT:峰力矩。
F/E(%)伸肌 屈肌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5 2.35±0.55 2.82±0.61* 1.75±0.40 2.12±0.53* 85.86±8.78 77.79±7.91*聯合組 45 2.41±0.51 3.20±0.92* 1.78±0.43 2.45±0.78* 85.94±8.68 70.06±6.52*t值 0.537 2.309 0.343 2.347 0.043 5.059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PT/BW(Nm/kg)組別 例數屈肌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5 180.65±17.72 197.88±19.56* 135.96±12.84 141.78±14.09*聯合組 45 180.43±17.90 229.71±23.07* 136.12±12.68 148.89±15.32*t值 0.059 7.060 0.059 2.291 P值 >0.05 <0.05 >0.05 <0.05組別 例數PT(Nm)伸肌
2.4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清TNF-α、IL-1β水平與治療前比均降低,IL-10水平與治療前比均升高,聯合組患者血清TNF-α、IL-1β水平低于對照組,IL-10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 4。
表4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ng/L, )

表4 兩組患者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ng/L, )
注:與治療前比,*P<0.05。TNF-α:腫瘤壞死因子-α;IL-1β:白細胞介素-1β;IL-10:白細胞介素-10。
組別 例數 TNF-α IL-1β IL-10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5 43.04±3.49 30.71±2.38* 25.32±3.18 19.56±2.15* 43.87±3.35 58.73±4.95*聯合組 45 43.96±5.55 20.53±1.02* 25.52±3.11 14.20±2.06* 44.02±3.82 79.31±6.52*t值 0.941 26.373 0.302 12.075 0.198 16.86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慢性腰痛是指以腰部、臀部、骶部疼痛為主要癥狀的疾病,是康復科常見疾病,長期腰骶部疼痛能使腰骶部肌肉活動受限,造成局部肌肉功能退化,影響腰部脊柱結構的穩定性。在慢性腰痛患者中,大部分患者找不到明確的發病原因。懸吊療法強調運動、感覺的整體鍛煉,通過對肌肉鍛煉,以刺激神經,同時控制軀干能力、核心的穩定性,激活休眠肌肉組織,重建神經肌肉控制路徑,早期常用于骨科疾病的治療,經過發展,被用于康復訓練、運動損傷中,但所需療程較長,恢復較慢[11]。
中醫學中認為“痹證”是由于腰部暴力扭轉、舉重抬舁、負重勞損、跌撲閃挫,致使局部氣血瘀滯、脈絡不通,不通則痛,治療宜活血祛瘀、通絡止痛[12]。蒼龜探穴針法強調針刺得氣后行針時,針如龜入土之狀,緩緩進之,上下左右而探之,使針下得氣,促使氣至病,故達催氣行氣之功效,其中腎俞、大腸俞與阿是穴均為近部取穴,符合“穴之所在,主治所及”的選穴原則,針刺腎俞能夠外散腎臟之熱,疏通腰背部氣血運行;大腸俞能夠緩解腰背部疼痛癥狀,解除腰背肌痙攣;針刺阿是穴能夠快速達到止痛的作用;針刺委中穴能夠疏通腰背部經脈氣血,以強腰壯腎[13]。本研究數據顯示,聯合組患者經治療后臨床總有效率為95.56%,較對照組的80.00%升高;聯合組患者治療后SF-MPQ各項(PPI、PRI、VAS)評分、ODI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蒼龜探穴針法聯合懸吊療法治療慢性腰痛可減輕患者腰部疼痛,改善腰部功能,提高臨床療效。
慢性腰痛患者疼痛部位易發生缺氧、缺血和無菌性炎癥,誘發多種炎癥因子的釋放,抗炎因子IL-10可抑制神經組織的炎癥反應;而TNF-α、IL-1β均為促炎癥細胞因子,具有較強促炎活性,可直接損傷神經根,引起炎癥疼痛[14]。懸吊訓練主要利用患者自身重力進行漸進式的肌肉力量訓練,增加腰部軀干肌肌力與協調性,增強腰部脊柱穩定性,其與蒼龜探穴針法相配合,一內一外,內外并舉,一方面能夠激活局部穩定肌,重建肌肉運動控制模式,訓練感覺運動功能;另一方面蒼龜探穴針法從內部疏通全身經絡,能夠改善腰部血液循環,達到強腰壯腎的功效,緩解腰部疼痛癥狀,共同消除神經根水腫,緩解神經根壓迫癥狀,促進炎癥的消散[15]。本研究數據顯示,相較于對照組,聯合組患者治療后PT/BW、PT的伸肌、屈肌及血清IL-10水平升高,血清TNF-α、IL-1β水平及F/E降低,表明蒼龜探穴針法聯合懸吊療法治療慢性腰痛可恢復腰部肌群肌力、軀干腰背屈/伸肌群協調性,有效改善患者腰部功能,同時降低炎癥因子水平。
綜上,蒼龜探穴針法聯合懸吊療法治療慢性腰痛可減輕患者腰部疼痛,恢復腰部肌群肌力、軀干腰背屈/伸肌群協調性,改善腰部功能,同時降低炎癥因子水平,提高臨床療效,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