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月梅,劉方舟,周宏霞
(1.寶應縣婦幼保健院婦產科,江蘇 揚州 225800;2.揚州大學醫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子宮動脈頻譜是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血流顯像,獲取子宮動脈血流情況,正常情況下可通過血流搏動指數(PI)、血流阻力指數(RI)、收縮期峰值流速/舒張末期血流速度比值(S/D)3種參數展示血流波形,以反映子宮動脈的血供情況。正常情況下,隨著妊娠周期增加,子宮動脈的相關參數逐漸下降,胎兒所獲得的血液供應增加,更有利于胎兒發育。子宮動脈血流頻譜異常時,其管徑為正常妊娠孕婦的1/2、血管阻力增大、胎盤血流灌注減少,從而引起子癇前期與子癇的一系列癥狀[1]。子癇前期是妊娠期特有的一種多系統進展性疾病,其發病因素尚不明確,通常伴有蛋白尿、高血壓、水腫等癥狀表現,隨著病情的進展,發展至重度子癇前期,可能出現視力障礙、呼吸困難、子癇抽搐、腦血管意外等嚴重合并癥狀,不僅影響孕婦的身心健康,而且對胎兒產生嚴重的威脅。臨床上常通過給予孕婦適量的阿司匹林進行治療,但小劑量阿司匹林是否可顯著降低子癇前期的發病率和臨床治療效果仍存在一定的爭議[2]。鑒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子宮動脈血流頻譜異常孕婦發生子癇前期的相關危險因素,為臨床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寶應縣婦幼保健院收治的290例子宮動脈血流頻譜異常孕婦的臨床資料,根據孕婦是否發生子癇前期將其分為發生子癇前期組(22例)和未發生子癇前期組(268例)。診斷標準:參照《婦產科臨床診治》[3]中關于子宮動脈血流頻譜異常孕婦的診斷標準;孕婦的雙側RI≥0.55或單側RI≥ 0.60,子癇前期的診斷標準:孕婦存在血壓升高的癥狀,其收縮壓≥ 90 mmHg(1 mmHg=0.133 kPa),舒張壓≥ 140 mmHg,且24 h蛋白定量≥300 mg。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年齡>20歲者;均屬于單胎者;停經時間超過12周者等。排除標準:子宮先天發育畸形者;合并胎膜破裂、羊水過少、胎盤前置等疾病者;既往有長期服用激素類藥物、免疫制劑者等。本研究已經寶應縣婦幼保健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檢測方法采集所有孕婦空腹靜脈血5 mL,待其凝固后,置于離心設備進行離心處理15 min,轉速設置為3 000 r/min,血清妊娠相關血漿蛋白A(PAPP-A)、胎盤生長因子(PLGF)水平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所有孕婦的子宮動脈血流參數均使用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深圳開立生物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粵械注準20172231180,型號:P50 Pro)進行檢測,步驟如下:孕婦取仰臥位,將探頭放置在孕婦的子宮下段前壁外側緣,以3.5 MHz的頻率對子宮動脈進行探查,對子宮動脈的血流頻譜進行截取,連續截取5個,并計算PI、RI、S/D。
1.3 觀察指標①統計所有孕婦的臨床基線資料,主要包括年齡、孕周、新生兒性別、有無高血壓史、有無糖尿病史、是否使用小劑量阿司匹林、分娩方式、是否具有子癇前期家族史及血清 PAPP-A、PLGF 水平、PI、RI、S/D 等,并對其進行單因素分析。②以子宮動脈血流頻譜異常孕婦是否發生子癇前期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結果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進行子宮動脈血流頻譜異常孕婦發生子癇前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數資料以[ 例(%)]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經正態性和方差齊性檢驗,均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表示,采用t檢驗;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子宮動脈血流頻譜異常孕婦發生子癇前期的危險因素。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影響子宮動脈血流頻譜異常孕婦發生子癇前期的單因素分析發生子癇前期組中年齡>40歲、有高血壓史、未使用小劑量阿司匹林、具有子癇前期家族史的孕婦占比均顯著高于未發生子癇前期組,血清PAPP-A、PLGF水平均顯著低于未發生子癇前期組,PI、RI、S/D均顯著高于未發生子癇前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影響子宮動脈血流頻譜異常孕婦發生子癇前期的單因素分析
2.2 影響子宮動脈血流頻譜異常孕婦發生子癇前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子宮動脈血流頻譜異常孕婦是否發生子癇前期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結果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納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進行多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年齡>40歲、未使用小劑量阿司匹林、具有子癇前期家族史,血清PAPP-A、PLGF水平低,PI、RI、S/D高均為子宮動脈血流頻譜異常孕婦發生子癇前期的危險因素,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OR=2.347、3.543、6.534、2.143、1.925、1.820、2.067、6.265,均P<0.05),見表 2。

表2 影響子宮動脈血流頻譜異常孕婦發生子癇前期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孕婦發生子癇前期時,其子宮動脈的血管重塑過程受到影響,滋養層細胞對螺旋動脈的侵蝕性不完全,僅限于蛻膜層而肌層未被侵蝕,導致肌層仍保持其原有的肌纖維結構,加上全身小動脈痙攣、管徑狹窄,從而使循環阻力增加,舒張期子宮動脈血流速度明顯降低,最后出現高阻低排的特征,致使PI、RI、S/D值均明顯上升[4]。孕婦若出現子癇前期可能導致血管急劇收縮,出現胎盤缺血的癥狀,不利于胎兒的正常生長,若局部組織嚴重缺血壞死致使孕婦出現較嚴重的炎癥反應,對內皮血管造成損害[5]。因此,對子癇前期孕婦進行準確診斷非常關鍵,且能盡早明確子癇前期,及早干預和診治,可極大程度減少子癇前期所導致的不良事件發生。目前子癇前期的預測需要經過超聲檢查,多普勒彩色超聲檢測孕婦子宮動脈血流搏動指數對子癇前期有一定的價值,其特異度、敏感度均較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40歲、未使用小劑量阿司匹林、具有子癇前期家族史,血清PAPP-A、PLGF水平低,PI、RI、S/D高均為子宮動脈血流頻譜異常孕婦發生子癇前期的危險因素。相關研究顯示,隨孕婦年齡的增大,子宮動脈、胎盤血管可能發生多種變化,血管順應性下降,子宮血流量減少,灌注不足易發生子宮及胎盤梗塞,同時子宮肌層動脈硬化的發生率明顯增高[6]。另外,高齡孕產婦發生氧化應激反應、代謝紊亂等情況,也可能是導致高齡產婦發生子癇前期的主要原因。阿司匹林作為環氧化酶抑制劑之一,可對機體前列腺素、血栓素的合成和分泌產生調節作用,對血小板的聚集產生抑制作用,同時可促進血栓素含量的降低,并維持前列環素的穩定,進而緩解孕婦的血液凝固和血管收縮等癥狀,有效改善孕婦的血流情況,減少子癇前期的發生。且已有研究報道,孕婦機體內的血小板活性較高可能形成全身微血栓,增加子癇前期的發生風險,若給予孕婦小劑量的阿司匹林進行治療,可促使孕婦血液高凝的癥狀明顯減輕,預防血管栓塞的發生,進而預防子癇前期的發生[7]。因此,對于年齡>40歲的孕婦,臨床上應密切關注孕婦的情況,適當補鈣和運動,治療基礎疾病,也可對子宮動脈血流頻譜異常孕婦早期采用小劑量阿司匹林進行預防治療,降低子癇前期發生的風險。子癇前期是一種多因素、多基因疾病,有家族遺傳傾向[8]。對于具有子癇前期家族史的孕婦,應該加強血壓、血糖、血脂的檢測,要做到營養均衡,有效地控制體質量,注意食物的攝入量,必要時進行藥物治療。
PAPP-A是由胎盤和蛻膜產生的糖蛋白,主要通過對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GFs)系統的影響,加快滋養細胞增殖和分化,減少IGFs,引起孕期滋養層細胞侵入異常,胎盤種植淺,導致子宮動脈血流阻力增加,使得胎盤血流灌注減少,導致胎盤與子宮血流障礙,從而導致子癇前期發生[9];PLGF作為一種由血管內皮細胞和胎盤滋養細胞所分泌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可對胎盤的血管重塑產生促進作用。子癇前期患者胎盤中PLGF合成下降,同時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1(Flt-1)表達降低,兩者的異常表達影響了PLGF正常生物學功能的發揮,引發和促進了子癇前期的發生發展[10];隨著胎兒的生長發育,子宮也隨之增大,子宮內血管增多,促使血流速度明顯加快,進而致使PI、RI、S/D逐漸下降;若PI、RI、S/D出現異常升高的情況,可能對孕婦的血管重塑和血管內皮細胞功能產生影響,明顯提高了子癇前期的發生率[11-12]。因此,臨床上可對孕婦的血清PAPP-A、PLGF水平及子宮動脈血流情況進行檢測,加強篩選,對于存在異常的孕婦及時進行藥物治療,預防子癇前期的發生。
綜上,年齡>40歲、未使用小劑量阿司匹林、具有子癇前期家族史,血清PAPP-A、PLGF水平低,PI、RI、S/D高均為子宮動脈血流頻譜異常孕婦發生子癇前期的危險因素,臨床可對上述人群提供相應的改善和干預措施來預防子癇前期的發生,或采用小劑量阿司匹林進行預防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