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婷,張少杰,王 軒,南 晶
(1.陜西省種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陜西 西安 710016;2.楊凌秦豐種業股份有限公司,陜西 咸陽 712100;3.陜西秦瑞種業科技有限公司,陜西 咸陽 712000;4.陜西新指南針化工科技服務有限責任公司,陜西 西安 710001)
小麥作為我國第二大糧食作物,其消費水平約為主糧消費的44%。大穗大粒型小麥是我國小麥育種的重要方向之一,其產量水平除了受到小麥品種的自身影響外,還受到栽培配套技術的影響。在各種栽培措施中,種植密度和施肥量對小麥產量影響最為突出[1-3]。
播種密度影響小麥不同生育期的群體結構,如出苗數量、分蘗數量、有效穗等,還起到協調小麥產量三要素的關系,最終影響群體對光能利用水平、養分轉化、干物質生產以及籽粒產量的高低,進而影響最終產量的作用[4-7]。密度過低,會導致穗數不足,產量降低[8];密度過高,則莖稈纖細,容易發生倒伏,同樣導致產量降低[9]。在合適的范圍內,隨著種植密度增加,小麥產量不斷增加[10]。
在當前小麥生產中,增加施肥量可以顯著提高小麥產量,直接影響小麥質量、淀粉合成與積累量、植株生理生化性狀以及土壤微生物的數量和種類。施肥量過高可能增加小麥植株倒伏風險,增加種植成本,造成環境污染,但盲目減少施用量會使產量下降。因此,合理施肥,科學調控種植密度,才能提高產量,增加小麥種植經濟效益。
為了充分挖掘大穗大粒型小麥品種武農981 的產量潛力,通過試驗了解不同播種量和不同施肥量對產量的影響,確定適宜關中地區小麥品種武農981 的最佳播種量和施肥量。
供試冬小麥品種:武農981。
試驗肥料:桂湖復合肥(N-P2O5-K2O為20-10-10)。
試驗地在陜西省西安市鄠邑區玉蟬鎮某田塊,肥力中等,試驗田前茬為玉米,土壤為黃塿土;試驗地播前深松1 次、深翻1 次、旋耕兩次,上虛下實,整地質量較好,達到播種狀態。
試驗采用雙因素裂區設計,其中施肥量為主因素,設置4 個水平,分別為D1(750 kg/hm2)、D2(900 kg/hm2)、D3(1 050 kg/hm2)、D4(1 200 kg/hm2);播種量為副因素,設置5 個水平,分別為F1(150 kg/hm2)、F2(165 kg/hm2)、F3(180 kg/hm2)、F4(195 kg/hm2)、F5(210 kg/hm2);試驗設3 次重復。
試驗采用人工播種,行距25 cm,行長6.67 m,8 行區,小區面積13.3 m2,各重復間距1 m,四周設保護行。
試驗田管理參照當地常規管理方法,栽培期間進行田間拖拉機噴施除草1 次,噴灌澆地3 次,葉面噴施高效氯氟氰菊酯、吡蟲啉等藥劑防控蚜蟲1 次。
調查樣點:采用5 點隨機取樣法,在小區內標記5 個調查點。
分蘗數量、穗數調查:小麥冬季分蘗完成后,在每個調查點取行長1 m 進行分蘗總數調查,并計算平均分蘗數;小麥抽穗完成后,在每個調查點取行長1 m,進行穗數調查,并換算單位面積穗數。
產量相關數據調查:5 個調查點隨機選擇20 株,共取樣100 株,在小麥成熟后測定穗長、小穗數、結實小穗數、穗粒數、千粒重、產量等性狀數據并進行相關統計計算,明確不同施肥量和不同播種量對小麥生長發育及產量的效應。
試驗調查后對各項試驗數據進行分析,采用Excel和SPSS 26.0 分析施肥量、播種量對產量要素的影響。
由表1 可知,播種量對冬季平均分蘗數有極顯著的影響(P<0.01)。如圖1 所示,隨著種植密度增加,平均分蘗數呈現負增長,具體表現為F1>F2>F3>F4>F5。

圖1 不同播種量和施肥量對單株小麥分蘗數量的影響

表1 不同播種量和施肥量對小麥品種武農981 生長性狀影響的方差分析
施肥水平對結實小穗數有顯著影響(P<0.05)。如圖2 所示,隨著施肥量增加,結實小穗數呈現出先增加后減少的趨勢,在處理D3 時達到最大值。播種量對穗長有極顯著影響(P<0.01),如圖3 所示,隨著播種量增加,穗長與播種量呈負相關,處理F1 時達最大值。播種量和施肥水平對株高均無顯著影響。

圖2 不同播種量和施肥量對結實小穗數的影響

圖3 不同播種量和施肥量對穗長的影響
播種量對穗粒數無顯著影響(P>0.05)。如圖4 所示,隨著播種量增大,穗粒數呈先增后減的趨勢,具體表現為F3>F2>F4>F1>F5,處理F1~F5 分別較穗粒數平均值變化-0.21%、0.27%、1.48%、-0.14%、-1.48%。施肥水平對穗粒數無顯著影響(P>0.05),如圖5 所示,隨著施肥量增大,穗粒數呈現先增后減的趨勢,具體表現為D3>D2>D1>D4,分別較千粒重平均值變化-0.64%、-0.35%、1.87%、-0.94%。播種量和施肥量互作對千粒重有顯著影響(P<0.05)。

圖4 不同播種量對產量要素的影響

圖5 不同施肥量對產量要素的影響
播種量對穗數有極顯著影響(P<0.01)。如圖4 所示,穗數與播種量呈正相關,具體表現為F5>F4>F3>F2>F1,處理F1~F5 的穗數與平均值相比,分別變化-5.19%、-3.12%、-1.58%、2.39%、6.77%。如圖5所示,施肥水平對穗數無顯著影響,施肥量增加穗數增多,具體表現為D4>D3>D2>D1。播種量和施肥量互作對穗數無顯著影響。
播種量對千粒重無顯著影響(P>0.05)。如圖4 所示,隨著播種量的增大,千粒重呈現先增后減的趨勢,具體表現為F2>F1>F3>F4>F5,處理F1~F5 分別較千粒重平均值變化1.47%、2.28%、-0.32%、-1.50%、-2.22%。施肥水平對千粒重無顯著影響(P>0.05),如圖5 所示,隨著施肥量增大,千粒重呈現先增后減的趨勢,具體表現為D3>D2>D4>D1,分別較千粒重平均值變化-2.70%、0.94%、1.29%、0.24%。播種量和施肥量互作對千粒重有顯著影響(P<0.05)。
不同播種量水平對產量有顯著影響(P<0.05),施肥水平對產量有極顯著影響(P<0.01)。如圖6 所示,不同播種量情況下,處理F1~F5 的產量與平均值相比分別變化-3.50%、-2.79%、0.39%、2.53%、3.37%,播種量210 kg/hm2時,產量最高;不同施肥量情況下,處理D1~D4 的產量與平均值相比分別變化-3.61%、-4.82%、6.36%、2.07%,施肥量1 050 kg/hm2時產量最高。

圖6 產量變化情況
不同播種量處理間分蘗能力差距大,但冬季分蘗數量和穗數變化小,在播種量少的情況下,平均分蘗數增幅大且各播種量冬季群體數量間無顯著性差異,同時各處理間平均分蘗數在0.28~1.41 個,播種量增加10%~40%,即可彌補群體數量差距,說明武農981 分蘗能力較差。
穗數主要包括分蘗成穗數量和主莖成穗數量,分析播種量與穗數的關系可知,播種量與穗數表現出明顯的正相關,且施肥水平對穗數無顯著影響,說明武農981 在生長過程中由于分蘗數量少,導致分蘗成穗數量較少,增加施肥量對分蘗成穗數量無顯著幫助。在播種量和施肥量兩個處理上,千粒重和穗粒數均未表現出顯著差異,這可能是由于群體數量和成穗數量少,群體間遮蔽效應和競爭不明顯,使幼穗發育和養分積累比較充分。在千粒重和穗粒數兩個產量性狀上,施肥量和播種量表現出顯著的交互作用,說明播種量和施肥量的共同作用顯著影響該品種千粒重和穗粒數,這可能與生長發育機制有關,需要進行進一步驗證。在不同播種量和施肥水平下,產量在播種量210 kg/hm2、施肥量1 050 kg/hm2時達到最大。由于本試驗播種量最大值是210 kg/hm2,可能會隨著播種量的增加產量一步增加,有待繼續研究。
在一定的施肥量和一定的種植密度情況下,武農981 的產量與密度和施肥量呈現正相關。由此可見,綜合考慮施肥量和種植密度因素,武農981 的適宜施肥量為1 050 kg/hm2、播種量為210 kg/h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