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報道》記者 陳珂
京廣線將我國錦繡河山的一半都納入沿途風景之中。回家的行程過半,窗外便由丘陵過渡到平原,大片農田連綿且平坦,偶有風車點綴。張凌興奮地掏出手機拍照,3年來有關家鄉的思念和想象第一次這樣具體。
返鄉人員對歸家團圓的期待,在防疫政策優化后開始蓄勢。數據顯示,今年春運第22天,全國鐵路、公路、水路、民航共發送旅客5029.7萬人次,比2022年同期增長75.8%。作為5000萬分之一,采訪中張凌告訴《中國報道》記者:“盼望著全家能夠整整齊齊吃頓團圓飯,盼了3年了?!?/p>
從深圳北坐6個半小時高鐵,再搭乘1小時公交,就能抵達張凌位于豫南的農村老家。2021年,他響應號召在東莞就地過年;2022年春節,又被公司選派至卡塔爾參與項目建設,未能和家人團圓。“今年過年必須要回家?!睆埩铔Q定。
家人相擁的溫情、老友相見的喜悅、為生活奔波的互相勉勵、對老家發展速度的感嘆……在春節假期那幾天快速上演,撩撥心弦。對比去年在卡塔爾過的春節,張凌感慨萬千。當拔掉充電器,行李箱裹挾著叮囑被媽媽牌“限量手作”塞滿,張凌知道又該出發了。
去年春節,張凌還在卡塔爾。很多球迷在2022年卡塔爾世界杯見證了梅西的“封神之戰”,也記住了俯拾皆是的中國元素。在東莞一家知名五金制品公司供職8年,30歲的張凌已經是一名嫻熟的技工,自認為間接參與了這場足球盛宴。
中國制造享譽全球,卡塔爾世界杯在卡塔爾境內5個城市中的8座球場舉行,張凌公司生產的五金產品應用在了其中6個球場。建造另一個服務賽事的雙月形酒店時,工程方從公司定制了非標零部件,他要帶著幾名焊工奔赴卡塔爾指導安裝。
2021年10月底動身,2022年3月回國,加上隔離觀察期,張凌一共在卡塔爾待了半年。家鄉的小山村世代背靠著太行山余脈,和一眾中原農村一樣偏僻、寒冷。在世界杯的背景加持下,張凌此行成為父母逢人便講的談資。

1月31日,在河南省駐馬店市西平縣譚店鄉,民俗表演隊正在表演節目。
網絡上卡塔爾“富得流油”,張凌卻覺得不能久待。他告訴《中國報道》記者,當地工人大多來自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日常交流都用英語,好在自己英語還行,工作上不會遇到太多難題。最難過的是飲食關,“咖喱飯不好看也不好吃”“喝的水由海水淡化而來”“附近只有兩家中餐廳,都是東北人開的”……爸媽聽了心里著急,關心之余又埋怨他跑得太遠。
“家里打來電話經常是比較忙的時候,等忙完看手機才發現有幾個未接視頻,但那時國內往往是深夜,人已經睡了?!敝袊涂ㄋ栍?個小時時差,他已習慣在忙完之余聽媽媽發來的十幾條長語音,然后回復“好的,我會照顧好自己”。
“不要摘口罩,千萬做好防護?!边@些話被媽媽反復說??ㄋ柺澜绫艞壛藮|京奧運會和北京冬奧會使用過的防疫選項,場館建設階段國際人員往來十分頻繁。縱使去時已有心理預期,也做足了防護,但張凌還是沒能幸免。
被病毒擊中的那天是臘月二十八,第二天便是除夕?!翱ㄋ栆灿腥A人組織小規模的慶?;顒樱菐滋煳野l燒39℃多,渾身疼,只能自我隔離。我們住的酒店下面有一個藥店,公司辦事處的同事幫忙買到退燒藥。”
爸媽都已年過六旬,身體不好,對于感染張凌只字未提。思鄉情緒很快達到峰值。他想起小時候最盼過年,鞭炮燃盡,張凌和姐姐就在青灰色的嗆鼻煙霧中找“啞炮”。記憶深處的過年儀式感也被喚醒:炸年貨時媽媽不讓多說話;在餃子中放入一枚硬幣,誰吃到新的一年就會有福氣;大年初一早上不能睡懶覺,多次起床失敗后,媽媽便會拎著煮餃子的湯勺站在床前“橫眉冷對”。
張凌的姐姐在鄭州成了家,除夕夜,媽媽支起跳廣場舞用的手機支架,一家人開了群視頻,爸媽細數家長里短,張凌只能隔著屏幕感受。在想家的同時他感到歉疚,因為沒能在最該團聚的時候坐在父母身邊。
張凌淹沒在忙碌的工作中,好在項目如期完成后,回國還算順利,先從多哈飛到科威特轉機,拿著各種檢查單和科威特大使館的簽證,再飛回廣州。那時,即便隔離觀察期已滿,但國內疫情此起彼伏,抗疫如同“打地鼠”,張凌回家探親的計劃被一直擱置。去年下半年我國防疫政策不斷優化,他下定決心:今年過年如果沒有特殊情況,一定要回家。
張凌也做了備選計劃——如果家里有人沒感染,自己會留在東莞過年。但聽媽媽說,村里幾乎所有人都感染了。他在卡塔爾經歷過的“刀片過喉”和“水泥堵鼻”老家并不常見,村里幾個八九十歲有基礎病的老人沒能扛過去,青壯年大多只是發燒、身上酸疼,但“都按感冒治好了”,對“陽”或“不陽”沒有太多的概念。
張凌安下心來,把高鐵票買在臘月二十五那天。先于自己到家的是一張按摩椅。這是他送給父母的新年禮物,快遞能直接送到村里,有人負責上門安裝。媽媽篤定這在村里是頭一張,嘴上嫌浪費錢,卻把它放在客廳最顯眼的位置,再用一塊大方巾蓋上。張凌故意說起東莞的商場里坐30分鐘按摩椅要花15塊錢,話音剛落,爸爸就研究起了說明書和遙控器上的各種功能按鍵。
缺席兩個春節后,張凌早早在心里盤算,今年過年要好好陪陪父母,趕幾場年貨大集,踩著田埂走一走,再給媽媽打下手做一桌年夜飯。
家鄉小鎮恢復元氣的速度讓他感到驚訝:豬牛羊肉、干果蔬菜、新年禮盒,各式各樣的年貨堆滿街道,有的攤位還擺出車厘子、榴蓮和菠蘿蜜,十字路口因為車多人多不時陷入擁擠。去年8月,陸續有確診病例散發在這座小鎮所轄的村莊,如今一切又回到原來正常的軌道。
媽媽非常高興兒子要回家過年了,年貨采購量相比去年驟增。為了一頓年夜飯,爸爸起了個大早,攬下殺魚、剁雞等體力活,媽媽則先把要用到的配菜碼放好,到時候隨用隨拿。除了往年必上桌的傳統炸貨,今年她還特意買了一本菜譜,打算做些新花樣。張凌拍下媽媽戴著老花鏡翻書的樣子,保存在手機里。“琳瑯滿目的飯菜上桌,氛圍感一下子拉滿,3年沒回來的遺憾在那刻仿佛消失了。”他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
在張凌的印象里,村里吃年夜飯普遍很早,吃完后孩子們簇擁在一起,點燃煙花棒,火花噼里啪啦地亮著,大人則三五成群聚到一起閑聊。在夜間娛樂活動依舊匱乏的農村,這項傳統得以保留。
閑聊的話題必然涉及“個人問題”。在鄰居們眼里,年輕人在意的“邊界感”卻是拉近關系的利器。張凌理解類似無所顧忌的詢問,也相信這是來自家鄉的一份特有的關心。去年,他談了女朋友,爸媽對此喜出望外。
河南是勞務輸出大省,春節釋放的歸家信號讓鄉村短暫地變得擁擠熱鬧,歸來的人們發現,曾經的小山村正以新面貌示人。這也是張凌這次回家的最大感受。
村里的房子被統一刷成白灰兩色,墻面繪有可愛的卡通動物形象,在村子的一角還有大片活動場地和健身器材。小汽車也越來越多,開車不到半個小時便能覓得一處游玩,有跑馬場、玻璃棧橋、低配版主題樂園、圍著水庫修建的散步道,還有熱鬧的廟會。
張凌和好友提前說好了要在家鄉附近轉一轉,由于返鄉時間不一樣,眾人便約在了年后。他們先在隔壁村一位玩伴的家里集合。這是一棟3層小樓,外表是大氣的青灰色,屋內沒有華麗裝飾,卻也干凈整潔,陽光照進來,瓷磚亮得直晃眼睛,干果、零食在餐桌上碼放整齊。站在頂樓向外望去,村路鮮有橫平豎直的,但基本都硬化成水泥路,蜿蜒著向遠處延伸。

1月25日,湖北隨州曾都區何店鎮桂華村,鄉村廚師烹飪的美味菜肴。
由于所在小鎮靠近山,最近幾年不少福建、江蘇等地的富商前來開發建材產品,這也給本地人打開了致富思路。聽好友解釋,南方人在吃上講究,拉動了鎮子上的餐飲業和住宿業,自己就是開了個餐館,掙了錢后加上積蓄翻新了老房子。好友介紹稱,身邊還有很多人不出遠門就有了不錯的收入,有的開大車拉石材,還有的在山腳下辦起了養牛場。
好友大多已為人父、為人妻,張凌替他們感到高興,也感慨時光流逝。他告訴記者,以前總覺得農村的孩子要走向外面更大的世界,現在覺得心安即是歸處。只是現階段來說,或許奔赴遠方更適合自己。酒足飯飽,眾人用打火機點燃手持煙花棒,仿佛站在閃著光的星辰里。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張凌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