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報道》記者 王哲
今年春節,位于青島老城區核心地帶的三江里城市復興街區正式開街。三江里這個代表了青島歷史上曾經的繁榮昌盛的名字,如今正成為舊城復興的地標,也是年輕人扎堆的網紅打卡地。
“70多年前,我就出生在三江會館的公寓里,我和姐姐就是在這三江小學上的學。前些年這里已經破敗得不像樣子,今年春節來一看,這里恢復了原先的面貌,處處都是記憶中的樣子。”青島市民王敬斌特意來探訪三江里,不到200米的街巷,他轉悠了好半天。“這里有我太多的童年記憶,回憶那些美好真的很幸福。”這位感慨萬千的老人,正是記者的父親。
三江里的開街是今年春節青島2023首屆逛街里節的重要組成部分,大批市民和游客紛紛前來曾經被“遺忘”的青島老城區探尋里院文化,趕趕民俗市集,享受音樂盛宴……一步一景一回憶,一磚一瓦一故事,這里充滿了老青島的味道,承載著不可磨滅的城市烙印。三江里給青島市民帶來一個有記憶、有溫度、有情懷的街里老城春節體驗。
“上次春節期間在這里見有這么多人,還是我小時候,可以說是近20年來最熱鬧的時候。”記者偶遇的“70后”老街坊潘鋒感嘆。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上街里·新春燈會以“十二時辰”“繁花似錦”等主題,點亮青島老城區的大街小巷。一排排溫暖的黃色燈籠陣寫滿詩句懸掛在半空,遠遠看去,格外浪漫。 攝影/王哲
三江里里院區距今已有百年歷史,地處青島老城區的最核心區域,與青島城市地標棧橋、青島火車站、商業街中山路都步行可達,青島老城區濃郁的煙火氣息和文化味道,在這里融匯交織。里院,是青島最有代表性的民居建筑形式,既不同于北京的“四合院”,也不同于上海的弄堂,是西式洋樓與中式四合院巧妙結合。
100多年前,來自天南海北的華商蜂擁而至,使青島迅速興盛起來。三江會館曾是青島三大會館中最為興盛的一座,名為“三江”,實由來自江蘇、浙江、江西和安徽四省在青島投資興業的商人共建,不僅具有同鄉人互幫互助的商業紐帶性質,更實現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青島早期的大舞臺、戲樓、國術館、公寓、小學、西醫診所都在三江會館中誕生,孫中山、老舍、洪深等歷史文化名人都曾到訪。

春節期間,青島圣彌愛爾教堂門前的海誓山盟廣場人潮涌動,濃濃的年味與浪漫溫馨的氣息交融,人間煙火氣與國際范兒匯聚。 攝影/王哲
“人生更有戲,就來三江里”。這是如今三江里的宣傳口號。去年正在改造中的三江里因舉辦愛爾市集、京劇《貴妃醉酒》、實景話劇《里院》等幾次活動多次出圈,已經讓市民和游客興奮不已。為迎接本次春節期間正式開街,三江里也裝點一新,門口的巨大兔子燈,鋪滿鮮花的外墻,掛滿街道的彩燈,還有最近網上很火的大藝術家IP展中的達利先生《永恒的時間》裝置也特意安裝在這個院里。
三江里外面看上去并不驚艷,但是一進入院落就別有洞天,色彩鮮艷的花瀑從高墻傾瀉而下、匯聚潮流單品和新奇小物的創意市集潮人出沒……一邊是藏在市井中的開闊空間,大舞臺上可以演出懷舊的話劇、京劇,轉眼又能變成民謠、爵士、搖滾的秀場,轉角又是一條環境幽靜的小巷。人們踏著青石板路,從咖啡店、書店、攝影店、雜貨鋪門前擦身而過,仿佛穿梭于時間長廊。
在100年前,這里就形成了樓下底商和樓上公寓的布局。記者注意到,如今也依然延續了這一規矩。一層有烘培、小吃、手作、書房、咖啡館不一而足,樓上重新整修的青年人才公寓即將開放。記者了解到,三江里和青島的另一個網紅街巷銀魚巷是同一個運營團隊,主要成員都是“90后”,項目充分吸取了之前的經驗教訓,最大限度保留了老城區里院風貌,更為這一帶周邊區域增添了一抹濃烈的青春氣息。
“非常開心能來參加三江里的開街儀式,從前的好多街坊鄰居都來了,看到了舞獅子等精彩中國風的演出,也逛了下三江里新開的店,都非常有特色,小時候的記憶和現在的時尚相碰撞,感覺很奇妙。”“80后”市民唐璐說,三江里是她10多年前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年久失修的“蝸居”讓她印象深刻,沒想到修繕后能有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
青島市市南區歷史城區保護發展局的相關負責人在開街現場介紹說:“按照修舊如初和一樓一策的工作原則,我們前期對街區每個里院都進行了價值要素保護梳理,編制成冊,并進行了建筑方案的評審,確保每一處里院都能原汁原味保留老城味道。”
“這些歷史風貌建筑,歷經歲月洗禮和各個歷史階段的拆建改造,有的早已面目全非。團隊通過多渠道查閱歷史資料,研讀原始圖紙,并對上海、杭州、重慶、西安等城市的同時代類似建筑進行考察,將其他城市歷史建筑的風貌與青島市獨有的紅瓦綠樹的歷史風貌特點相結合,才最終制定了修繕改造方案。”深度參與三江里項目的青年城市文化學者付中良向《中國報道》記者介紹說。
“100年前的墻面工藝、水洗石工藝、磚墻勾縫工藝等技法,現代建筑行業基本上早就不再使用了。為了更好地實現修舊如初的效果,項目修繕保護的施工方專門從南方高薪聘請來老師傅對建筑進行修繕。”付中良表示,施工團隊保留房屋原有主體結構、原有平面布局、原有主要外立面、原有屋面結構體系,修繕或更換腐化的木廊架、木花格,屋面按原建筑風貌維修更換木梁和紅瓦,對墻體按照原水洗砂墻面的舊施工工藝進行材料配比調色,保證了修繕墻面的原有風格。“‘舊里院+新經濟’‘老建筑+新消費’‘原場景+新體驗’,是這次改造的基本原則。”
青島曾流行一句童謠:“一二一,上街里,買書包,買鉛筆……”“街里”指的就是包括三江里在內的中山路周邊老青島最核心最繁華的地段,能跟著父母周末到街里逛買逛吃,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青島孩童最高興的童年回憶。但隨著城市向東向北向西拓展,過去的20多年,當市民再提到“街里”,似乎腦海中浮現的總是那些已經愈發破敗不堪、老舊陰仄的老建筑,蕭條無人的街巷。
“慢品人間煙火色,閑觀萬事歲月長”。這個春節期間,“街里”再次人流涌動,再現了幾十年前的繁榮景象,首屆逛街里節讓青島人記憶中的“街里”強勢回歸,以源源不斷的熱度和持續增長的討論度,展現出歷史城區巨大的存量優勢,也顯現出青島市在推進歷史文化存量更新、重聚老城“煙火氣”方面的努力與決心。
到了夜晚,華燈初上,光影秀登場了,再次重啟的海誓山盟廣場燈光秀,與3D大屏、中山路城市記憶館投影秀、青島的城市象征——棧橋在今年春節迎來首個沉浸式激光秀以及新春燈會一起,持續扮亮青島老城夜空。
春節期間,記者遇到的不少市民以及在這里投資創業的商戶以及主理人、年輕老板,都表達了回歸老城的強烈愿望以及老城區復興的信心。
島城小有名氣的nova奶茶主理人李騰,是一名機車愛好者,他在原三江會館議事廳旁租下了一個40多平方米的小門頭,準備開設新店“超級配方”。三江里開街當天,他給到訪的“老街坊”們準備了自己設計的“伴手禮”,忙得不可開交。
李騰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青島“90后”,祖輩就住在老城區的他對三江里有著深厚的感情。雖然早已經搬到了別處居住,聽說老城區在賦能改造,第一時間加入到三江里項目中來。“我的發小們聽說了也都跟過來了,有的做復古照相機店,有的做手工改造手表,都是當下最新型的業態,我也摒棄了連鎖奶茶店的傳統模式,打造不一樣的年輕人自己的飲品。”目前,李騰的奶茶店正在緊鑼密鼓的裝修中,“去年因為疫情耽誤了小半年時間,預計今年旅游旺季到來前就能開業。”
“三江里打造的是一個城市核心歷史城區里的青年社區,非常獨特,特別適合外地年輕人來這里創業。“亖季咖啡”主理人陳志玉是一個旅游達人,之前來青島旅游時愛上了青島老城區,而選擇來到這里生活并創業,在他看來,這里有著中國各地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大融合,更貼近于年輕人的思想,“感覺比南鑼鼓巷和寬窄巷子更有味道,空間感也更大,可玩性也更強”。
“每天一大早就過來了,街里是老青島人的情懷,每次來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收獲,振興老城喊了很多次,看來這次是動真格的了。”60歲的“老青島”王征從大年初四開始天天都來逛,在感受濃濃新年氛圍的同時,尋找著小時候的情懷與記憶的同時也在考察市場,他20年前在這附近經營過一家小賣部,正琢磨著和兒子一起再開個時尚小店。
青島籍作家、城市文化研究者李明對《中國報道》記者表示,每一個城市都至少有一處直擊市民記憶深處的地方,像一座燈塔,成為市民“家園寄托”的集體認同。對于青島而言,百年“街里”就是一座活著的青島城市史紀念碑,一座開放的城市變遷博物館,一座由建筑遺存、文化形態、商業傳統、文獻檔案和許許多多人的記憶共同組成的城市文明倉庫。
“近30年來,中國很多城市大力建設新區,城市空間拓展迅速,但‘千城一面’的問題越來越凸顯。回歸文化積淀雄厚的老城就成為潮流,現在在很多社交軟件上搜索與歷史城區相關的話題,熱度往往居高不下,體現出市民對于城市記憶的呼喚與對傳統文化的守望,更彰顯出歷史城區經歷風雨仍然生生不息的人氣與煙火氣。”李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