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沈曉寧

2022年9月27日,在陜汽重卡擴能項目現場,一輛重卡在汽車總裝生產線輪胎自動化裝配擰緊無人工作站進行裝配。
“云端”展現讓人足不出戶就可以流連各種展會,5G+8K技術將北京冬奧會多角度、高清晰地呈現在世界面前,工業互聯網讓傳統制造企業實現高端定制生產……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深入實施數字經濟發展戰略,不斷完善數字基礎設施,激活數據要素潛能,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數字經濟發展實現重大突破。放眼當前中國,數字經濟發展方興未艾,給中國的社會發展和百姓生活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給人們提供了多樣化的產品與服務,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數字經濟激活社會發展活力、推動產業深度融合、促進區域均衡發展,是中國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
2019年以來,中國陸續出臺《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等數字經濟領域頂層設計。2021年公布的“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更明確提出“發展數字經濟,推進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從各領域、多維度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政策支撐。
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顯示,到2025年中國要實現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0%,數據要素市場體系初步建立,產業數字化轉型邁上新臺階,數字產業化水平顯著提升,數字化公共服務更加普惠均等,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更加完善。展望2035年,力爭形成統一公平、競爭有序、成熟完備的數字經濟現代市場體系,數字經濟發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表示,中國網民數量世界第一,數字經濟規模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體現。
不久前,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就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有關情況答記者問時提出,以5G、數據中心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和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有力支撐。從國家戰略層面統籌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布局要突出5個關鍵詞。一是“創新”。加快技術迭代應用,深化體制機制創新,積極培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有力支撐科技自立自強。二是“融合”。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基礎設施深度融合,加快交通、教育、醫療、金融等各行業數字化轉型,提升民生領域智能化服務水平。三是“系統”。優化空間布局和供給結構,提升新型基礎設施的整體發展效能。四是“便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落實共同富裕目標,努力消除數字鴻溝,增強人民獲得感、幸福感。五是“安全”。將安全發展的理念貫穿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始終,注重數據安全、網絡安全,提前防范和化解風險,確保新型基礎設施穩定運行。
對此,歐陽日輝分析稱,數字經濟
在珠穆朗瑪峰連綿起伏的雪山中,聳立的5G基站將5G信號送上世界之巔,刷新了全球通信技術的新高度。
近年來,中國5G基站建設如火如荼,5G網絡覆蓋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截至2022年8月底,中國5G基站總數達到210.2萬個。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王志勤表示:“當前,以5G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創新活躍。中國5G網絡建設全球領先,技術創新不斷突破,規模化應用進入關鍵期,為數字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不只是5G,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8月底,物聯網、4G基站總數分別達到75.5萬個、593.7萬個,多網協同發展、城鄉普遍覆蓋、重點場景深度覆蓋的網絡基礎設施格局已形成。這是中國數字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的一個縮影。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金壯龍指出,加快建設天地一體、云網融合、智能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綜合性數字信息基礎設施,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信息“大動脈”,是搶抓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打造發展新動能的必然選擇。

近10年來,中國深入把握信息技術發展演進趨勢,全面實施網絡強國戰略,數字基礎設施實現跨越發展,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光纖和移動通信網絡,全國所有大中城市均建成光網城市,光纖網絡帶寬實現從10兆到百兆再到千兆的指數級增長。移動網絡實現從“3G突破”到“4G同步”再到“5G引領”的跨越,全國所有大中城市和縣城城區實現5G全覆蓋,歷史性實現全國行政村“村村通寬帶”。
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22年,中國網民規模從5.64億人增長到10.5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從42.1%提升到74.4%。
與此同時,“互聯網+”深度融入教育、養老、扶貧等多個領域。電子商務、遠程辦公、遠程醫療、在線教育等互聯網應用全面普及,移動支付年交易規模達到527萬億元,以網絡購物、直播帶貨等為代表的數字消費新業態、新模式,逐漸成為社會大眾特別是年輕人喜愛的消費方式。數字技術、數字經濟不斷滿足人們個性化品質化多樣化需求,讓群眾享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如今,在城里,掃碼點餐、刷臉支付等日漸流行,為市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更多便利;在鄉村,數字技術讓傳統農業加快向智慧農業轉變,直播帶貨等讓農產品走出大山,越來越多農民的腰包鼓了起來。
疫情發生以來,數字技術、數字經濟在支持疫情防控、恢復生產生活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大量市縣醫院、鄉鎮衛生院等部署了5G遠程醫療設備,讓患者平均看病時間大幅縮短,就醫效率明顯提升;5G網絡及應用連起城市和農村課堂,讓村里的孩子也能享受城里的優質教育資源……
數據多跑路,百姓就能少跑腿。10年來,中國數字政府治理服務效能顯著提升。《數字中國發展報告(2021年)》顯示,中國電子政務在線服務指數全球排名提升至第9位,“掌上辦”“指尖辦”已成為各地政務服務標配,“一網通辦”“跨省通辦”取得積極成效。超90%的省級行政許可事項實現網上受理和一次性解決。
2022年9月,2022世界數字經濟大會暨第十二屆智博會在浙江寧波舉行,一批人工智能、區塊鏈、元宇宙等數字經濟前沿領域及數字化改革的最新成果集中發布,盡顯數字經濟魅力。
近10年來,中國數字產業化快速發展,初步構建起先進完備的信息技術產業體系。從2012年到2021年,電信業務收入從1.08萬億元增長到1.47萬億元。移動通信、光通信領域部分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涌現出一批骨干龍頭企業,其中有9家互聯網企業進入全球市值前30強。
同時,數字技術與各行業加速融合,工業數字化轉型提速,工業企業生產設備數字化水平持續提升,更多企業邁上“云端”。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在工業制造、港口、礦山等行業領域加速應用,應用案例累計超過5萬個,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活躍,賦能各行各業成效顯著。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指出,“十四五”時期(2021年至2025年),中國數字經濟轉向深化應用、規范發展、普惠共享的新階段。
專家表示,要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推進重點領域數字產業發展,規范數字經濟發展,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積極參與數字經濟國際合作。未來,中國必將能夠充分發揮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優勢,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