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報道》記者 邱慧

1月27日,杭州一家電影院內,一位女士從春節電影海報前走過。
這個春節,電影市場一掃往日陰霾。
燈塔專業版最新數據顯示,截至1月31日16時20分,2023年度電影大盤票房(含預售)突破100億元,刷新中國影史年度票房最快破百億紀錄。
盡管春節假期已經結束,但社交平臺上關于春節檔的討論仍在持續。從影片的口碑、內容到觀影的票價,多元的討論更是引發了觀影潮。
從今年的1月21日—1月27日票房報收情況來看,67.57億元的數據超過了2022年春節檔60.4億元的成績,成為中國影史春節檔總票房第二。
久違的“好光景”給了市場極大的信心。在業內看來,這或許是近年來低迷的電影市場正在走向復蘇的積極信號。
無論從哪組數據來看,今年春節檔的表現都是可圈可點。
從題材來看,檔期內上映了7部新片,涵蓋了科幻、動畫、懸疑、喜劇等多元素,形成了類型多樣化、創作專業化的影片矩陣。據國家電影專資辦數據,檔期內上映的《滿江紅》以26.05億元票房成績領跑;《流浪地球2》21.63億元票房位列次席;《熊出沒·伴我“熊芯”》7.47億元位列第三。《無名》《深海》最終票房分別為4.93億元、3.59億元,《交換人生》票房2.9億元。
燈塔專業版數據分析師陳晉告訴記者,從單部影片的票房來看,今年春節檔呈現“二超多強”的格局。《滿江紅》 《流浪地球》這兩部片子斷層式領跑了春節檔,貢獻了檔期內六成以上的票房。
《熊出沒》系列作為春節檔的常駐“嘉賓”,今年推出的《熊出沒·伴我“熊芯”》的票房表現算是“亮眼”——為《熊出沒》系列進入春節檔以來第一次進入檔期票房前三名。陳晉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這樣的成績說明了親子群體的快速回歸,更表明疫情的影響已經大幅減小,兔年的中國電影市場或將正式擺脫3年疫情的影響回到正軌。
比起被稱為“史上最貴春節檔”的2022年,今年春節檔的票價也為大眾稱道。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2023年春節檔平均票價54.6元,較2022年同期的58.3元,下降了3.7元,這也是自2016年以來,近7年平均票價首次下調。
票價的下調對影院的上座率有了直觀的推動作用。國家電影專資辦統計的數據顯示,2023年大年初一當日電影票房突破12億元,迎來“開門紅”。從除夕到初六,1億多人次走進電影院,熱門電影黃金時段上座率超80%。
除此之外,今年春節檔影片的平均時長超過了130分鐘,為歷史最長。影片的超長時長意味著場次的減少。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檔總場次相比于去年同期減少50萬場,距離2021年同期也有22.4萬場的差距。陳晉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從觀影人次來看,今年春節檔觀影總人次為1.29億,相比2021年同期減少3100萬。場均人次47.1的成績較2022年同期的36.2人次,每場提升了10人次以上。
在燈塔專業版的數據中也指出,今年有6部新片大年初一的上座率超過了30%。而去年的8部新片中,有4部影片上座率未達到30%。其中,《流浪地球2》與《滿江紅》大年初一的單日上座率分別達到47.8%和55%,遠超去年的《長津湖之水門橋》首日44.7%。
在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看來,在歷經低迷后,今年的春節檔算是保住了中國電影的基本盤。
今年大年初一,國內電影票房收入13.55億元,恢復至2022年大年初一的93%。燈塔發布的《2023年春節檔電影市場數據洞察報告》也指出,今年春節檔有連續5天票房在10億元以上,追平2021年春節檔破10億元天數紀錄。
饒曙光向《中國報道》記者指出,盡管春節檔的數據不能完全代表全年電影行業的表現,但今年春節檔的強勁數據給整個電影行業都帶來了信心,也展現了整個行業在走向回暖的跡象。
記者梳理了多家機構的研報發現,電影行業將迎來復蘇是普遍認可的觀點。在銀河證券1月31日的研報中指出,隨著防疫政策的不斷優化,中國電影行業有望持續回暖,此次春節檔的強勁表現將對此發揮催化作用。
在貓眼研究院發布的《2023春節檔數據洞察》中指出,今年檔期1部電影的觀眾比例高達86%,其中,16%的觀眾上一次觀影是在3年前。由此看出,今年春節檔對于觀眾觀影習慣的“喚醒”作用尤為顯著。
陳晉告訴記者,2023年春節檔票房的良好表現,一方面是營業影院恢復較快,以大年初一為例,2023年大年初一有票房收入的影院達11544家,影院數已經恢復到2022年大年初一的98%;另一方面,春節檔影片的整體口碑不錯,7部春節檔新片淘票票評分均在9.0分及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滿江紅》《熊出沒·伴我“熊芯”》《無名》《深海》這4部影片均出現了單日票房逆跌的亮眼表現。他說,堅挺的票房走勢,也更能表現今年春節檔影片“百花齊放、佳片頻頻”。
盡管“電影行業復蘇號角已經吹響”成為業內大多數人的共識,但今年春節檔期內僅上映了兩天的《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臨時撤檔為這個“吹響的號角”添了一分寒意。
1月25日,大年初四晚,電影《中國乒乓之絕地反擊》通過官方微博宣布,因宣傳發行團隊在決策、籌備、推進工作中存在重大失誤和嚴重不足,致使影片在春節檔陷入特別被動的局面,片方決定,從初五(1月26日)開始調整為小規模放映,并于2月17日“絕地反擊”。
“今年的春節檔有驚喜,也有遺憾。”這部臨時撤檔的影片就是饒曙光今年春節檔的遺憾之一。他告訴《中國報道》記者,定檔又撤檔、排片不佳、退出春節檔,這些對于一部已完成的影片而言,都是不小的打擊。
而讓饒曙光對于這7部影片更為遺憾就是懸疑劇情片《無名》。這部整體表達克制壓抑、沉重且極具創作者風格的影片,并未實現放映前市場對其的期待。
“受眾還是習慣于觀看常規類型、有戲劇性沖突、連貫性敘事、鮮明人物形象塑造的影片。”饒曙光認為,目前觀眾對于不同類型影片,尤其是風格化影片的接受度仍不夠,市場需要對此有所引導,有了更好的觀眾基礎才會讓電影市場更好地復蘇,也會讓整個市場的生態更趨向優化,實現可持續繁榮。

1月24日,市民在沈陽一電影院等待入場觀影。
從截至2月1日公布的影片信息來看,2023年上半年,已有郭富城、梁朝偉主演的《風再起時》;黃子華、謝君豪主演的《毒舌律師》;《宇宙探索編輯部》等國產影片定檔,漫威新片《蟻人與黃蜂女:量子狂潮》《黑豹2》這兩部進口影片也定檔今年2月上映。社交平臺上不少影迷對這幾部影片已經拉滿期待。
中金公司在研報中指出,隨著疫情防控優化、定檔常態化,行業經歷3年蟄伏期后或加速恢復進程,春節檔作為開年重要檔期對全年票房恢復、內容常態化進程而言具有重要參考意義。
上述提及的銀河證券研報也認為,展望2023年全年,疫情期間未能如期上映的影片儲備,疊加后續進口影片的供應量提升,有望從內容端帶動需求形成供需雙復蘇。在中性與樂觀的假設下,預計我國2023年票房有望恢復至65%~80%水平,達到417億元~531億元。
在今年春節檔的討論中,《流浪地球2》《滿江紅》這兩部頭部影片的口碑成了高票房的關鍵。
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聯合藝恩數據發布的2023年中國電影觀眾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春節檔觀眾滿意度得分87.1分,同比增長1.8分,為2015年開始調查以來春節檔期最高分,同時居歷史調查各檔期滿意度第三名。今年的6部影片均進入“滿意”區間(≥80分)。其中,《滿江紅》以88.4分、《流浪地球2》以88.0分位居觀眾滿意度的前兩位。
饒曙光向記者闡釋,對于電影市場而言,作品、口碑和營銷,這三者是市場不可或缺的前提因素。任何一個環節出了短板都會引發整體的木桶效應。
饒曙光觀察到,近兩年,受到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電影市場缺少可預期性,諸多影片在定檔和撤檔之前徘徊。他指出,電影業是注意力經濟,沒有可預期性,營銷難以跟得上,觀眾群的注意力自然難以形成,由此導致票房“一落千丈”。
“要尊重電影行業的邏輯和規律。”他向記者坦言,電影有了足夠的可預期性,營銷方能在一定的時間里進行有效的、矩陣式的宣傳,觀眾的期待值也會因此提高,而觀眾端的期待也會逐步傳導給電影的創作者,提振行業的信心,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對于今年春節檔票房的數據,饒曙光不敢盲目樂觀。“春節檔有其特殊性。對于大眾而言,觀影可作為春節檔的一個剛需性行為,但春節檔之外,則是非剛需性消費。”他認為,大家要以平常心來看待此次春節檔的“不凡表現”,更多的是,透過春節檔來看到中國電影未來發展的空間和可能性。“不是光看幾組數據就行的。“他說。
在饒曙光看來,和其他行業不同,電影行業的周期往往都是一兩年以上,而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盡管還有一些存量影片在發揮作用,但一個更為現實的困境是缺少更多的增量影片。“增量影片不是一夜之間就能冒出來的,需要長期的醞釀過程。”他補充說,資本回歸電影市場的情況也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察周期。
此前的幾年里在多重外部因素的打擊下,資本撤出電影業的消息陸續傳來。饒曙光指出,近幾年,電影院關閉,投資離場,電影融資困難,這些都直接影響到了電影產業的恢復。
饒曙光向《中國報道》記者表示,電影市場要繁榮有兩個基本條件,首先是有更多好的影片,特別是有頭部影片能起到帶頭作用;其次是,觀眾是否養成了走進電影院看電影的習慣。饒曙光直言,目前,“80后”“90后”有進電影院看電影的習慣,但是“95后”“00后”中則有相當一部分人是沒有養成進影院觀影的習慣,他們更習慣于從網絡渠道看電影。
“如果有好的作品,但沒有更多的觀眾去影院看,那么電影行業會因此遭遇大的結構性危機。”饒曙光建議把培育更多的觀眾群體走進影院觀影作為電影行業長期的戰略性任務,當前的中國電影市場還需要一些結構性的調整。
“除了對觀眾多元化的觀影引導以外,對于從業者而言,尊重電影藝術創作本身,對電影創作、電影人加大保護,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對電影行業采取更有針對性的舉措,這些都有利于中國電影業的快速恢復,也能促使電影行業形成良性的發展氛圍。”饒曙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