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飛
(廣西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美術設計學院,廣西南寧 530100)
近年,經濟社會加速轉型,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供給和社會需求不匹配的情況仍然凸顯,就業難和人才短缺的結構性矛盾共生共存且區域間的不平衡明顯。高職高專大學生高質量就業將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能高職高專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具有重要價值,可有效提升大學生綜合素養,激勵大學生更為主動的就業思想和行動,克服困難和高質量的就業,激發人力資源更高成效,助力高職高更好的專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雙減’政策實施后,片面強調升學率的應試教育觀念依舊根深蒂固”[1],由于對新時代以普職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為特點的職業教育最新發展情況缺少深入理解,大學生對新時代職業教育的認知存在固化和窄化的問題。同時職業院校和產業行業、高新技術等的融合程度因地因校差異性明顯,對大學生職業道德、科學文化、職業技能等的教育和培養的系統化協同性有待提升,大學生對職業教育的認可度仍然不高。
新科技新技術帶來了大學生學習方式、信息接收方式、人際溝通方式等的變革,互聯網、新媒體等帶來了豐富的信息和廣闊平臺的同時加速了價值觀、就業觀的多元化,促進了大學生固有職業觀、就業觀的解構,導致青年大學生出現了慢就業、斜杠青年等不同就業心態的群體,在新媒體加持下容易在虛擬網絡世界形成耦合效應,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從多方面影響青年大學生的就業和選擇,增加了就業的不確定性。加之高校大學生的職業觀、就業觀教育培養的設計存在不夠靈活、內容不夠新、形式不夠豐富等問題,難以滿足新形勢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和大學生成長發展所需。
2022年新修訂的《職業教育法》中明確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目標為應具備職業核心素養包括職業道德、科學文化、專業知識、技術技能等的職業綜合素質和行動能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新時代職業教育得到迅速發展,高職高專畢業生職業能力和素養有很大的提升,人力資源的成效不斷凸顯和釋放。但同時職業教育存在與真實場景下的產業行業需求互動的頻率低、主動性弱,重專業知識、技術技能,輕職業道德、科學文化素養教育等問題。職業教育中存在過度強調單一方面職業技能訓練,著重開展專項職業技能比賽的不均衡、不協調發展的情況,與新階段亟須的綜合素質全面,具備職業精神、工匠精神、人文情懷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要求還有差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哲學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為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啟迪,可以為治國理政提供有益啟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和方法,對增強青年大學生理想信念,涵養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塑造大學生家國情懷、職業道德、職業精神、職業能力,提升大學生職業能力,促進高質量就業具有重要的現實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等職業教育意味著對其所蘊含的德育資源進行內化實踐,促成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化和意義生成,達成‘文以化人、技以載道’的文化浸潤。”[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憂國憂民情懷;“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的拼搏奮斗精神;“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立鴻鵠之志為國家民族復興的責任和擔當意識;“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實事求是、勇于實踐精神等具有家國情懷和人文精神的民族文化精神特質,對塑造大學生職業道德,引領提升綜合素質,培養練就全面過硬的本領,對培養成為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精神價值。
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而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超的技術技能是工匠精神內在要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傾向于經世致用、利用厚生的倫理型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價值理念、哲學思想、道德論述,實踐方法等內容。”[3],具有涵養品德修養、塑造職業道德、養成社會公德等的重要的教育價值;蘊含著追求擔當奉獻、吃苦耐勞、精益求精和“庖丁解牛”式的精益求精由技術升華到大道規律的工匠精神,利于幫助大學生自覺分辨抵制錯誤思潮影響,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康積極的職業觀和職業道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崇尚自強不息和躬身實踐,中有數不盡的人生逆襲故事,拼搏奮斗精忠報國的榜樣昭示著,唯有在廣闊的社會實踐中才能透過現象見到本質,才能嘗到“真理的味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下有助于大學生自覺學習踐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自強不息、躬身實踐精神,追求“實踐第一”“知行合一”理念,自覺踐行理論聯系實踐的科學理論和方法,充分發揮個體主動性,增強品質意志,不斷克服人生挫折與挑戰,體悟人生真諦,收獲真知灼見,最終找到適合個人成長成才的正確路徑。
1.發揮課堂育德作用。立德樹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務,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深度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上好開學第一課、就業創業指導課、主題班會課等,通過典型的人物案例故事、經典的典籍故事等引導大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盡早“立志”。充分發掘闡釋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躬身踐行”“艱苦奮斗”等精神價值,潤物無聲地為大學生播下文化強國、技能強國的夢想,促進青年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激發干事創業的熱情和動力。
2.發揮“第二課堂”潤德作用。通過體驗式浸潤式的文化體驗活動,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動在豐富大學生的生命體驗、文化體驗中的作用,培養大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熟識和熱愛。在校園內開展黨建帶團建共度佳節活動,創設真實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佳節的場景和項目,引領大學生在校園內過好中華優秀傳統節日,在濃厚的節日氛圍和真實有趣的節日儀式中體驗傳統文化的魅力,理解蘊含其中的文化價值理念和人生智慧,增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認同,自覺樹立文化自信,為大學生職業道德養成、職業能力塑造及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3.發揮榜樣塑德作用。以黨建帶團建引領,挖掘選塑一批傳統典籍中的典型、身邊的就業先鋒、行業先鋒為榜樣,幫助學生了解榜樣人物的成長歷程及奮斗故事,激勵大學生對個人職業成長、發展的思考,通過榜樣的道德力量和品格魅力感召青年大學生對標養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激發敢做善成的拼搏奮斗精神,幫學生拓寬視野,自覺地將個人小我目標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的“大我”中,激勵青年學生奮斗新征程。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經世致用”的主動作為思想。新時代職業教育承擔為經濟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技術型人才的重任,高校需要增強自身適配性,緊扣新業態新技術,推動人才培養與產業鏈、行業鏈緊密掛鉤,對標產業行業對人才規格的新需求,更新教育教學內容、教法等,建立與產業行業相互依存的共同體關系。在這個過程中,幫助大學生樹立“實踐第一”“學以致用”的理念,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在促進大學生職業認知、職業技能和職業觀提升和養成中的作用。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求同存異”的思想。高校在校企合作中求同,提高校企合作治理能力,建立校企、校“園”合作育人的常態機制,整合校內校外資源,切實服務好人才培養;在人才培養求異,聚焦育人主業,引導學生在職業成長過程中學會理性平和面對異同,在差異化和優勢特色上培養學生職業觀念、職業意識、提升職業能力、應對職業挑戰能力等的提升,真正成為產業行業用得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1.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引領大學生自覺抵制錯誤思想,樹立正確的就業擇業觀。新時代國內外思潮多元,大學生面臨的就業環境錯綜復雜,大學生中出現了“慢就業”和“斜杠青年”等不同就業態度的群體直接影響著青年大學生的就業選擇和就業質量。創新大學生職業觀就業觀的教育形式,以社會實踐引領學生走出自我世界,在社會實踐中增進對強國情社情了解,特別是了解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對未來影響等,并在思想和行動上做好未來職業規劃和準備,在動態的對比中不斷地提升自身的職業能力素養,并在不斷的比較、調試、匹配的過程中檢驗所學知識的真理性等。
2.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正確辨析就業過程中出現的“被動和主動”“變與不變”“快與慢”“先和后”“短期和長遠”等概念。引導學生善于運用求變的思維破解就業中的困境;有備無患提升把握機會的行動力;求真務實拓寬先就業再擇業的路徑。發揚蘊含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維方法,破除就業思想壁壘,增強應對就業困難的能力,拓寬就業思路,增強辨識機會、創造機會、抓住機會本領,促進主動就業、高質量就業。
1.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關于立志、修身、平天下等精神和大學生生涯教育理念融合。借助新生入學教育時機,開展產業行業協同專業引領,通過典型案例的引導,幫助學生對專業行業有逐步認識,形成初步職業認識和職業思考。加強學校的精神文化價值理念認同教育,幫助學生遵守學校規章制度,對學生角色認識清楚,為學生的專業發展和綜合素質培養奠定基礎。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關于“知”“行”,關于“做”“學”的思想,在引領大學生在校期間積極開展職業發展類社會實踐活動,在積極參加實踐中加深對學專業和未來職業的認識,養成積極、主動、拼搏奮斗的精神品質,促進積極主動就業。通過專業實踐、志愿服務、社會調研等養成奉獻精神和擔當意識,發揮自身專業和知識優勢,在社會實踐中正確認識就業形勢和環境和客觀自我,激發職業能力提升。
3.在學生走向社會的階段,注重開展好職業道德的教育。利用大學生離校教育關鍵時機,系統的開展好職業精神、職業道德以及相關職業警示教育,為大學生職業發展再次把好方相關。開展好大學生職業精神教育,引導追求高質量、追求卓越的職業精神和境界,自覺將個人的職業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