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澤
山東何以“先行”?先行需要條件,國家賦予山東先行的重任,是因為山東具備“先行”的基礎和主動攻堅克難形成的“勢”。
首先,山東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實現“五年取得突破”,為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初步蹚出一條成功的路徑。
2018 年1 月,國務院批復設立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這是全國唯一以新舊動能轉換為主題的區域戰略。以此為起點,山東頂住陣痛、攻堅克難,努力轉方式、調結構、增效益,新舊動能轉換的體制機制發生系統性、整體性、歷史性重塑,山東發展呈現出由“量”到“質”、由“形”到“勢”的根本性轉變。
一方面老樹“發新芽”,一方面新樹開新花。在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和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兩個方面,山東實現“五年取得突破”。2022 年8 月12 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走在前、開新局”主題系列新聞發布會介紹,五年來主要指標基本完成,119 項重點任務全面落地,綜合試驗區建設成效凸顯。其中綠色低碳成效彰顯,細顆粒物(pm2.5)濃度4 年下降31.6%,國控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全部達到4 類以上;2022 年上半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達到37%、比2017 年提高17.6 個百分點,光伏發電、生物質發電裝機穩居全國首位。
五年來的新舊動能轉換成就說明,山東有資格有能力擔當深化新舊動能轉換推動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支點。
其次,山東高起點謀劃,突出五個“聚焦”,對全國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形成正向引領。
《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報告》提出五個“聚焦”: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造全國區域創新中心;聚焦深化動能轉換,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聚焦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聚焦落實重大戰略協同,協同推進城鄉陸海高質量發展;聚焦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

這五個“聚焦”,既有過去成功發展經驗的總結,更是進行式和未來式。以“聚焦降碳減污擴綠增長”來說,持續優化能源結構十分重要。2022 年9 月起,位于徂徠山前的泰安二期抽水蓄能電站,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借助徂徠山的山勢和大汶河的水流,形成了得天獨厚的建設條件和環境優勢,抽水蓄能在用電低谷的白天,利用多余電量將水抽到山上;在用電高峰的晚上,利用水的勢能發電,對保障能源電力安全、促進清潔能源消納、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泰安二期抽水蓄能電站建設總裝機180 萬千瓦,全部建成后,將成為華東地區重要的抽水蓄能基地,每年可減少原煤消耗約35 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68 萬噸、二氧化硫約0.7 萬噸。
山東有序實施碳達峰碳中和,堅持先立后破、通盤謀劃,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擴大“外電入魯”規模,建設千萬千瓦級海上風電、海上光伏、膠東半島核電、魯北鹽堿灘涂地風光儲輸一體化、魯西南采煤沉陷區“光伏+”等五大清潔能源基地,推進陸上風電建設,加快完善新型能源體系。這對全國都具有很強的示范意義。
其三,山東具有門類齊全、基礎雄厚、結構完備的產業體系,在全國工業和制造業版圖中舉足輕重,具有形成廣泛示范的產業優勢,綠色低碳發展空間廣闊,“深化”發展余地大。
在聯合國分類的41 個工業大類中,山東是唯一擁有所有品類的省份;山東是制造業大省,從重型卡車等裝備制造業到智能家電等消費品工業,產業基礎完備。但山東傳統產業占比高,其中又以重工業企業為多,人們形象地將山東產業特點概括為“粗、黑、重”,進一步深化的任務仍然比較重。
從發展基礎和比較優勢看,山東工業基礎地位和產業結構偏重的格局短時間難以改變,推動高質量發展,探索形成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徑模式勢在必行。在“雙碳”約束條件下實現高質量發展,單靠做“減法”不行,必須聚焦聚力打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攻堅戰,構建降碳提質良性互動格局,賦能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繼續探索綠色發展路徑。
發展無止境,“新舊動能轉換”“綠色低碳發展”“高質量發展”是建設先行區的三大主題詞,這是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牽引,也是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山東篇章”的必答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