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蘭
主題闡釋
李大釗說:“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也。”青春是人生彌足珍貴的光景,也是稍縱即逝的年華。白日莫閑過,青春不再來。讓我們將汗水灑向大地,在青春之風中立起船帆,懷揣理想,揚帆起航。
人物傳奇
霍去病:自古英雄出少年
西漢名將霍去病,17歲隨衛青出征匈奴,任剽姚校尉,率領八百精騎長驅直入,突襲匈奴后方,斬殺匈奴兵幾千人,俘獲匈奴的相國,勇冠全軍,被封為冠軍侯。
霍去病19歲升任驃騎將軍,指揮兩次河西之戰,殲滅和招降河西勾奴近十萬人,直取祁連山。自此,匈奴遷到更偏遠的地方,長城內外一片和平景象,霍去病因此和舅舅衛青同時加封大司馬一職。這是華夏政權第一次占領河西走廊,從此絲綢之路得以開辟。此后,霍去病在報國路上建功無數,去世時年僅24歲。
解讀
自古英雄出少年!年少,并不意味著稚嫩。面對國難,霍去病挺身而出,縱橫疆場,英勇殺敵,將不朽的功名留在了茫茫邊塞,體現了青年的擔當。他的青春,盡興灑脫,神采飛揚。他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卻如煙火般璀璨,點亮了無數青年的奮斗之路。
梁燕: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1998年8月,養父梁賢江將她從路邊撿回,并給她取名“梁燕”,“希望她能像燕子一樣翱翔天空”。梁賢江經濟困難、年近花甲,盡自己最大的能力把梁燕拉扯大。2004年,梁賢江腰椎增生舊病復發,無錢治療癱瘓在床,6歲的梁燕扛起了所有的家務,在學習之余還學會編織填補家用。小學五年級時,班主任劉暉發現梁燕上學接連遲到,了解她家的情況后,劉暉上報鎮黨委、政府,梁燕和梁賢江獲得了低保,家里通上自來水,住上新房子……老師的恩情,小梁燕銘記于心。
2018年9月,梁燕成功考上大學。在大學里,梁燕一邊刻苦學習,一邊做兼職賺生活費。在外出求學的日子里,她一直和恩師劉暉保持聯系。梁燕在心里埋下一顆種子——希望成為劉暉那樣的人民教師。2021年6月,梁燕大學畢業,她選擇回到家鄉教書,成為母校浦北縣平睦鎮中心小學的一名代課老師,繼續照顧養父。
解讀
從小被人遺棄,梁燕卻依然用滿腔的善意對待這個世界,勤勞勇敢地走好每一步人生路。她堅守孝道,不離不棄地悉心照顧癱瘓的養父;她自強不息,即使生活艱苦仍不忘刻苦學習;她知恩圖報,從小得到老師的關愛,于是決定成為老師那樣的人,回報社會。梁燕的青春故事里流淌著濃濃的溫情,傳遞著滿滿的正能量,她理應成為更多青少年的榜樣。
宋璽:逐夢軍旅,以戎裝點綴青春
在北京冬奧火炬會傳遞現場,“最美退役軍人”宋璽以火炬手的身份亮相。在宋璽的青春篇章里,有熱血澎湃的軍旅生活。她用戎裝點綴人生,用奮斗追逐夢想。宋璽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2012年,她以優異成績考取了北京大學。但受到軍人父親的熏陶,當兵從軍是她一直以來的心愿,學校與海軍合作的一場實踐活動更激發了她的軍旅夢。望著偉岸的戰艦、肅立的戰士,宋璽身體里的熱血涌動著,她堅定地填寫了征兵報名表。進入軍營,高強度的訓練讓宋璽吃盡了苦頭。但她沒有放棄,反而立下了要進入海軍陸戰隊女子兩棲偵察隊的目標。為此,她日復一日在近別人兩倍量的訓練中磨礪能力。
皇天不負有心人。最終,宋璽如愿以償,她還憑借優異的表現成為了赴亞丁灣護航編隊里唯一的女陸戰隊員。在軍隊的生活,她深切感受到了家國情懷與責任擔當。退役后的宋璽選擇成為北大的輔導員,繼續為國家做貢獻。
解讀
魯迅先生曾言:“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流的話。”宋璽正是這般積極向上、擔當時代使命的青年,有一分熱便發一分光。她義無反顧穿上戎裝,在軍隊中追逐屬于她的夢想。在日日夜夜高強度的訓練里,她磨練出鋼鐵般的意志,鍛煉出強悍的體魄,成功加入了有“兩棲霸王花”之稱的海軍陸戰隊女子兩棲偵察隊。在軍營里揮灑血與汗,在雄偉的戰艦上挺立身姿,宋璽的青春熱血又燦爛,退役后仍然默默奉獻,她的青春是精彩的,是奉獻的,她活成了當代青年的榜樣。
周承鈺:航天征途路漫漫
2020年11月24日,文昌航天發射場上,長征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冉冉升空,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熊熊火光中,回響著熱烈的歡呼,周承鈺這位“火箭少女”成功完成了重任。
1996年出生于貴州的周承鈺身材嬌小,長著一張可愛的娃娃臉。航天的征途滿是艱辛,從連接器系統配氣臺操作手、工作站操作手、箭上操作手等,到成為一名指揮員,周承鈺攻克了無數的難關。她每天都要穿梭在艱險的工作場所,承擔起繁重的工作任務。手腳并用攀爬極度傾斜的鋼鐵臺階,到達15層的二級連接器配氣臺,這段堪稱“天梯”的路程,她一天需要來回四趟。雖然如此,但周承鈺從不喊苦喊累。擔任航天指揮的日子里,周承鈺是隊伍中換崗最頻繁的人,她用堅毅的勇氣與專業的知識扛住壓力,圓滿完成嫦娥五號的任務。
解讀
“火箭少女”周承鈺作為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歷史上第一位女性指揮員,這一路她走得并不容易。每日折返在極度傾斜的“天梯”之路,忍受著惡劣的工作環境。但長路漫漫亦燦燦,心向宇宙的她憑借百折不撓的意志、吃苦耐勞的精神,在航天領域探索出了廣闊的天地。青春讓周承鈺對宇宙充滿無限新奇,并有勇氣面對嫦娥五號征途上的一切困難挫折,青春意味著挑戰和擔當,也意味著精彩和綻放,年輕的她在航天史上書寫人生的華章。
彭超: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2021年研究生復試考場上,一位特殊的考生引起了考官的注意。這位名叫彭超的少年失去雙臂,全程用腳完成試卷,最終如愿考入同濟大學法學院。寫字、洗臉、刷牙、洗衣、做飯,生活中常人輕而易舉能做到的小事,對雙臂截肢的彭超來說都是咫尺天涯的障礙。讓雙腳像雙手一樣靈活,是這個少年“只有這一條出路”的無奈之舉,也是“別人做得到的我也可以”的主動進擊。“我能行的,只要我付出更多努力!”他可以疊被子,用手機發信息,選修足球課……
以腳代手的彭超在生活能夠自理后,開始向更遠的地方出發。喜歡詩詞里“帶給人力量的豪邁”,他便在《中國詩詞大會》上乘風破浪、奪得擂主;經歷過高考失利、考研失敗,但他總是能咬緊牙關、百折不撓,“從不向命運低頭”。多年前,彭超在社交平臺上發了一段話,像極了他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清明去達瓦更扎山徒步登山去了,負重登山19公里,走8個小時才走上去……是第二次,可絕不是最后一次。”
解讀
生活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在大好年紀遇到失去雙臂的意外,徹骨的痛楚在所難免,倘若就此沉淪,人生便將永陷泥沼難以自拔。若奮起拼搏,曙光也許就在不遠的前方。青春的歲月多姿多彩,不因曲折而變色。天道酬勤,世界從不辜負奮進者,夢想的光芒終會照耀到每一個努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