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立梅
母親坐在黃昏的陽臺上,在給我折疊晾干的衣裳。她是來我這里看病的,看手。她那雙操勞一生的手,因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現已嚴重變形。
自從來城里,母親一直表現得惶恐不安,她覺得她給我添麻煩了。那日,母親幫我收拾房間,無意中碰翻一只水晶花瓶。我回家,母親正守著一堆碎片獨自垂淚,她自責地說,我老得不中用了,連打掃一下房間的事都做不好。我突然想起多年前,我還是個小女孩時,打碎家里唯一值錢的東西——一只暖水瓶,我并不知害怕,告訴母親,是風吹倒的。母親把我上上下下檢查了一遍,看我傷了沒有,而后揪我的鼻子,說,還哄媽媽,哪里是風,是你這個小淘氣。我笑了,母親也笑了。現在,我真的想母親這樣告訴我,啊,是風吹倒的。盡管我一再安慰她沒事的沒事的,母親還是為此自責了好些天。
看病時,母親反復問醫生的一句話是,她的手會不會廢掉。醫生嚴肅地說,說不準啊。母親就有些凄然,她望著她的那雙手,喃喃自語:“怎么辦呢?梅啊,媽媽的手廢了,怕是以后不能再給你種瓜吃了。”我從小就喜歡吃地里長的瓜啊果的,母親每年都會給我種許多。我無語。我真想母親伸出手來,這樣對我說,啊,媽媽病了,梅給我買好吃的。我小時候病了,就是這樣伸著手對著母親的,我說,媽媽,梅病了,梅要吃好吃的。母親就想盡辦法給我做好吃的。有一次,母親甚至賣了她珍愛的銀耳環,給我買我想吃的鴨梨。
帶母親上街,給母親買這個,母親搖搖頭,說不要。給母親買那個,母親又搖搖頭,說不要。母親是怕我花錢。我硬是給她買了一套衣服,母親寶貝似的捧著,感激地問,要很多錢吧?我想起小時候,我看中什么,總鬧著母親給我買,從不曾考慮母親是否有錢,我要得那么心安理得。母親現在卻把我的給予,當作是恩賜。
街邊一家商場在搞促銷,搭了臺子又唱又跳的,我站著看了會。一回頭,不見了母親。我慌了,大字不識一個的母親,如果離開我,她將多么慌張!我不住地叫著“媽”,卻見母親站在不遠處的一棵梧桐樹下,正東張西望著。看見我,她一臉慚愧,說,媽眼神不好,怎么就找不到你了,你不會怪媽媽吧?突然有淚想落,我上前牽了母親的手,像多年前,她牽著我的手一樣,我不會再松開母親的手。大街上如潮的人群里,我們只是一對很尋常的母女。如果可以這樣愛你,媽媽,讓我做一回母親,你做女兒,讓我的付出天經地義,而你,可以坦然地接受。
(選自《如果可以這樣愛你》,有刪改)
技法提煉
這是一篇關于親情的文章,表達的是作為女兒的“我”,想報答母親對自己無私的愛,真誠渴望母親能坦然接受女兒對她的回報這一主題。這篇文章樸實又感人至深,緣于作者精當的選材。
1.選材真實,情感真摯。
作者巧妙地選取了幾件生活中十分尋常的小事:由母親打碎花瓶想到“我”小時候打碎暖水瓶;由陪母親去看病,母親擔心手廢了不能種瓜給“我”吃想到母親賣了銀耳環給“我”買鴨梨;由帶母親上街,給她買衣服想到小時候鬧著讓母親給“我”買東西;由母女走失后互相尋找想到小時候母親拉著“我”的手……煙火氣的生活最讓人難忘,最能觸動“我”的情思,也最能引起讀者的共鳴,“母親現在卻把我的給予,當作是恩賜”“突然有淚想落……我不會再松開母親的手”這些樸實又真摯的情感,無一不是發于作者內心,進而流淌于筆端,讀來不禁讓人潸然淚下。
2.展開聯想,生發感悟。
作者將眼前母親的“惶恐”“凄然”“感激”“慚愧”和自己小時候的“心安理得”進行對比,將現實與回憶穿插在一起,這樣豐富的聯想,其實是“我”對母親憐愛、感恩之情的自然流露。小時候母親給“我”愛,“我”可以那么坦然、心安理得地接受,現在,母親卻把女兒的給予當作是一種恩賜。母愛的無私觸發作者的情思,她的內心升騰起一種人間最溫暖的愿望:如果可以這樣愛你,媽媽,讓我做一回母親,你做女兒,讓我的付出天經地義,而你,可以坦然地接受。
3.切入點小,以小見大。
文章以母親的“手”為切入點,并作為線索貫串全文:母親因為手患類風濕性關節炎而嚴重變形,導致打碎花瓶,為此自責;醫生說母親的手可能會廢掉,母親第一反應是沒法給“我”種愛吃的瓜果而凄然;母女倆在街上走失重逢后,“我”牽起了母親的手……母親用她的雙手守護“我”成長,這是無私偉大的母愛,牽起母親衰老的雙手,“突然有淚想落”,母女情深盡在“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