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輝
熱點聚焦
2022年11月30日7時33分,“神舟十四號”航天員乘組順利打開“家門”,熱情歡迎“神舟十五號”航天員費俊龍、鄧清明、張陸3名航天員入駐“天宮”。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史上首次有兩個航天員乘組在“太空會師”,他們將完成首次在軌交接。“太空會師”再次刷新我國載人航天發展新高度,這也意味著中國空間站正式開啟長期有人駐留的時代。
縱深剖析
1.“太空會師”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注腳。
“太空會師”是中國航空航天發展歷史的重要里程碑,彰顯了中國人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意志和不懈追求。百年來,從“一窮二白”的舊中國,到翻天覆地的新中國,再到欣欣向榮的新時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激勵一代代中國人為之奮斗、為之奉獻。盡管一路上飽經滄桑,但是英勇頑強、百折不撓的中國人始終挺立起堅硬的脊梁,不斷取得民族進步的勝利。可以說,“太空會師”是中華民族堅強不屈、銳意創新、踔厲奮發的精神寫照,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有力注腳。
2.“太空會師”的背后體現了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
一個個中國航天人接過了時代遞過來的接力棒,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從太空的“串門訪客”變成“常住房客”,身份變化的背后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載人航天是當今世界技術最復雜、難度最大的航天工程,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自1992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以來,一代代航天人接續奮斗,戰勝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航天強國之路。“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烙印深深打在中國載人航天征程上,展現了中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鏗鏘步伐。
任務驅動
1.“太空會師”,攜手圓夢啟程。
“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是空間站三艙組合體組裝完成后第一個到訪的乘組。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階段的最后一棒,也是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一棒。“神舟十五號”航天員將在軌工作6個月,開展空間站三艙狀態長期駐留驗證工作,完成15個科學實驗機柜解鎖、安裝與測試,開展空間科學研究與應用等領域的40余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將實施3到4次出艙活動,與地面協同完成6次貨物出艙任務,開展常態化的平臺測試、維護及站務管理等工作。
2.中國的征途是探索星辰大海。
“神舟十五號”航天員乘組飛天逐夢,中國在奔赴星辰大海的征途上,站上了新的歷史起點。近年來,中國積極開展空間探索活動,“嫦娥”攬月、“天問”探火、“羲和”逐日、空間站“巡天”,不斷深化人類對宇宙的認知。中國國家航天局日前發布了中國的深空探測任務規劃,未來10到15年,中國還將開展火星采樣、小行星采樣、木星、天王星等行星探測。探索浩瀚宇宙,中國人自信的腳步將會邁得更大、更遠。
3.人類的發展需要合作共贏。
航天發展不能靠閉門造車。外層空間是人類的共同疆域,空間探索是人類的共同事業。中國早已宣布,中國空間站向所有聯合國會員國開放,這在此類項目上尚屬首次。目前已有瑞士、波蘭、德國、意大利等17個國家的科學實驗項目確定入選中國空間站研究計劃。未來,“天宮”上不僅會有中國人的面孔,還會有來自五湖四海、各個國家的航天員和科學家的面孔。“天宮”不僅屬于中國,更是屬于全人類的“太空驛站”。
多方觀點
“太空會師”是以“星辰大海”見證民族復興
熊林海
星辰大海作征程,民族復興起贊歌。
“太空會師”以“星辰大海”振奮民族精神。載人航天事業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一座豐碑,它激勵我們朝著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篤定前行。“北斗”澤沐八方,“嫦娥”飛天攬月,“天問”造訪火星,“天和”筑夢天河,如今,“太空會師”更加堅定了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決心和信心。
“太空會師”以“星辰大海”書寫偉大奮斗。探索浩瀚宇宙,是中華民族矢志不渝的追求,也是全人類共同的夢想。航天精神告訴我們,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我們要以航天精神為指引,敢于“問天”筑夢、勇于“夢天”追夢,踔厲奮發、篤行不怠,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成為最耀眼的星。在“兩個一百年”的關鍵時刻,我們都要發揮航天精神,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做出新的更大貢獻。
“太空會師”以“星辰大海”見證民族復興。航天夢和中國夢緊密聯系在一起,航天事業的發展見證和承載著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的發展。只要我們矢志不渝地自主創新、勇攀高峰,就一定能逐夢更遠的星辰大海,不斷標注中國航天發展的新高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做出新的貢獻。
(摘編自“中安時評”2022年11月30日)
太空會師,何以刷屏
孫文靜
一段跨越星辰的航天情誼,具象為兩個神舟乘組的“宇宙級同框”。6名航天員太空擁抱的照片,以及網友們“祖國萬歲”的祝福聲,在當天一早“刷屏”。太空會師,何以刷屏?
偉大事業始于偉大夢想。古有屈原在《天問》篇發出“圜則九重,孰營度之”的宇宙叩問,今有“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的豐富實踐。中國航天人接續完成了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出艙活動,從單船飛行到組合體穩定運行等一系列重大跨越,在浩瀚太空一次次刷新載人航天事業的“中國高度”。
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中國載人航天事業走過三十年櫛風沐雨,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培育鑄就了“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6名中國航天員聚首“太空家園”,興奮之余齊喊“中國空間站永遠值得期待”,正是這種載人航天精神的表達。
偉大事業成于實干。兩個航天員乘組實現“太空會師”,是首次;兩艘神舟飛船同時在軌工作,亦是首次。多個“首次”的背后,是無數次的試驗與付出,凝結了無數人的心酸與汗水。一代代航天人強化使命擔當,加強技術創新和實踐創造,以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成就了不負眾望的“大國重器”。未來,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和新一代載人飛船返回艙都可以實現重復利用,這將推動中國航天建設邁出更加堅定的步伐。
浩瀚星辰,我們攜手共赴。“太空會師”后,中國空間站進入長期有人駐留時代。
(摘編自《南方日報》2022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