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竹青 樊美忠
“我們在食用菌種植基地打工,掙了錢,還不誤家中事,感覺方便又實惠。”2月6日,長治市平順縣龍溪鎮龍鎮村在食用菌基地工作的村民們說。近年來,平順縣依托縣域土壤氣候特點,發展農業特色產業,提升了農業產業效益,增加了農民收入。
《科學導報》記者在龍鎮村食用菌基地看到,一排排大棚整潔明亮,一個個菌棒擺放整齊,一朵朵圓潤飽滿的香菇從菌棒上探出“小腦袋”,長勢喜人。村民忙著采摘香菇,有條不紊地裝筐、打包、搬運。
如果不聽人介紹,很難想象,如今占地300余畝的種植基地,原先是一條三四十米深的溝渠。而這些,全是賈永平用一車車砂石墊起來的。
這背后的故事還要從十年前說起。在成為龍鎮村黨支部書記之前,賈永平是平順鑫源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也是龍鎮村的致富帶頭人。
讓鄉親們一起過上好日子,是賈永平最大的心愿。2005年11月,在龍鎮村“兩委”換屆選舉中,賈永平以高票當選龍鎮村黨支部書記。
2016年,利用填溝的土地和流轉的村民用地,龍鎮村與平順縣瑞豐達種植專業合作社共同投資620余萬元建設了香菇大棚種植基地,村民在這里不僅能就業,還能致富。
村民裴景飛就是其中一個。以前,她偶爾打打零工,四處奔波不說,還沒有時間照顧孩子。香菇大棚建成后,裴景飛回到村里的食用菌種植基地工作,每天分揀香菇,能有七八十元的收入。“幾分鐘就能來上班,比出去打工好多了!”聊起如今的幸福生活,裴景飛美滋滋地說。
“基地通過‘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新模式,年產香菇50余萬公斤,解決90余人的就業問題;基地還與鄭州蔬菜批發市場建立長期營銷關系,實現年銷售額500余萬元,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20余萬元。”平順縣政府辦駐龍鎮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尚小方說。
不僅如此,村集體還投資200萬元作為股金參與分紅,所得分紅用于無勞動能力農戶兜底保障。
“目前,我們已分批建成香菇大棚300座,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圍繞食用菌產業做文章,在菌棒栽培、精細管理、生產加工、市場運營上下功夫,真正打造我們自己的品牌,實現食用菌產、銷、存、加工一體化運作,并向全鎮推廣種植,吸納周邊勞動力,擴大食用菌種植規模,實現村集體和村民共同增收。”
“香菇耐寒怕熱,對溫度、濕度、光照、通風等要求很高……”已在基地工作6年的技術員徐建光正在授課,周邊村莊的農戶聽得津津有味,傳授的是技術,種下的是希望,收獲的是財富,實現的是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