酈莉
近來,農地交易的相關爭議成為中美之間的一個突出話題,甚至有媒體稱“農地交易成為中美關系的引爆點”。從北達科他州大福克斯市市長表示將叫停阜豐集團美國分公司在當地的玉來加工廠項目,到包括得克薩斯州、弗吉尼亞州等在內的十幾個州已經或正在考慮通過立法禁止來自中國等國的實體和個人在該州購買農地,一場以“國家安全”為由將農地問題政治化的風潮正在席卷近半個美國。究其原因,中美關系緊張、美國兩黨政治競爭、白人中心主義與移民多樣性之間的張力都有影響,更為突出的是美國將中國設定為“假想敵”這一思維所帶來的負面效應。
如果從市場角度來看,無論是美國國內還是國際上,近些年美國農地都是一項有吸引力的投資。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各地房價下跌了約10%至30%,而農場價格翻倍,農業地產稅遠低于各州住房地產稅。比爾?蓋茨、貝索斯等美國富豪紛紛買地投資,美國各州也為發展本州經濟加大出讓農地力度。與其他行為體一樣,中國企業對美國農地的投資也是在金融危機后隨著這一趨勢增加的。
根據美國國家農業法律中心和農業部數據,來自上百個國家的外國投資者為從事糧食生產、風力發電、碳抵消等業務,寇美擁有約3840萬英畝農地,占美國國土總面積的1.7%、全美農地的2.7%。在眾多投資者中,加拿大占比29%,荷蘭、意大利、德國、英國共同擁有33%,其余38%由其他眾多國家的法人持有。中國僅占外國投資者總額的0.9%。
在美購買或轉讓農業用地,有非常嚴格的法規制度。購買者須根據《聯邦農業外國投資披露法》,在交易后90天內,向美國財政部下屬的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提交公開報告。同時,CFIUS依據《外國投資風險審查現代化法案》監管靠近軍事或敏感國家安全設施的地產交易及對本國企業的“非控股”投資。此外,聯邦層面、州層面的稅務等機將則依據《外國投資不動產稅法》征稅,聯邦司法部反壟斷局(DOJ)、貿易委員會(FTC)等更是通過以《哈特-斯科特-羅迪諾反托拉斯改進法》為代表的反壟斷法,對涉嫌壟斷行為起訴和調查在這樣的嚴密框架中,中國在美購地者均以合法合規的方式開展,與他國無異。
而中國企業之所以被指責,并不是違背了任何法規,而是受到了三種力量的推動,即:中美地緣政治關系、美國兩黨的“極化”對立和立法對亞裔群體的“不經意”歧視。提案者和抗議者所擔憂的,并不是真實的國家安全風險或者威脅,而是將中國設定為“假想敵”、憑空想象出的“未然”結果。如:中國在美農地未來可能對附近的美軍基地不利,可用于攔截無線電信號,使之成為間諜活卻據點,會污染糧食、低于當地球評標準管理土地和水資源,控制美國食品供應鏈,降低美國的技術優勢、使其不能收回研發成本,并將美國農民擠出市場。退一步講,就算真,有以上擔憂,也應該是面向所有投資者,而不是只針對中國、伊朗、朝鮮和俄羅斯四國單獨進行歧視性立法。
實際上,對于國會和州議員們的欲加之罪,CFIUS此前給出了明確的回復:對于得克薩斯州的“廣匯能源”項目,只爰藍山風電場渦輪機塔架不影響勞夫林墾軍基地低空飛行訓練就可以;而北達科他州大福克斯市阜豐集團的玉米濕磨加工廠項目,并不屬于“受轄交易”,其既不屬于收購美國現有企業,也未靠近列有名單的150多個軍事基地。
美國素有設定“假想敵”的傳統,在當下兩黨極化的背景下,更有夸大“假想敵”威脅的動力。對于兩黨而言,將美國的全球影響力衰退歸咎和轉移至國外,能夠得到更多的選民支持。因此,不難理解,為何現在這些實際上有損國際社會對美國市場環境信心的不智之舉,卻在美國半數以上的州內醞釀和發酵,并冠以壓制“敵對國家”的名義獲得罕見的跨黨派合作。
不過,主動樹敵、不斷夸大“假想”的威脅,其反噬作用是很明顯的,不僅在社會層面引發不必要的恐慌,也會影響相關行為體正常的判斷,進而影響自身的利益。目前來看,各州新提交的議案只能對立法生效之后新成立的企業進行監管。而現在推出的禁令很可能會影響中企在美投資的意愿。業已形成產業鏈的企業會找尋新的商機。希望這股農地交易政治化喧囂過后,美方能冷靜分析利弊得失(作者是中國農業大學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副教授)
環球時報2023-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