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家昆,郭永生
(霍邱縣種植業發展中心,安徽 霍邱 237400)
由于前茬作物是水稻,土壤保水性較強,含水量高,土質黏重,土體結實,商情不佳,難于耕耙,土粒大,精耕細作較難,適宜耕作耕期非常短。
沿淮地區種植模式為稻麥輪作、稻油輪作。其中以稻麥輪作為主,這種耕作模式對水稻、小麥的品種、生育期、抗性要求較高。稻茬麥前茬水稻騰茬晚,特別是近幾年水稻機插秧和直播面積加大,騰茬更晚,適耕期更短,難以適期播種,晚播面積較大,奪高產難。
品種選擇原則是具有優質、高產、抗病、抗倒、抗逆性較好,生育期適宜的品種,尤其是針對沿淮地區稻茬麥赤霉病重發的現狀,選擇抗、耐小麥赤霉病半冬性偏春性或春性品種。前茬水稻品種要求生育期在135d左右,在9月底至10月初收割騰茬;小麥品種具有豐產性好、綜合抗逆能力強的品種以恒麥、揚麥、寧麥、鎮麥系列品種為主。
科學播種是指為了實現小麥苗齊、苗全、苗均、苗壯而采取的一整套整地和種植技術。其內容包括在不同地區、使用不同品種和在不同土壤質地類型、不同產量水平下種植小麥的最佳播期、最佳播量、較好墑情和較好的整地及種植方式,以及在不同播種期的情況下,科學地調整播種量等。必須樹立“七分種,三分管”的思想,種好是根本,推廣科學播種,便于節約用種,培育壯苗,提高抗寒防凍能力,奪得小麥高產。
小麥播種前整地要求:深犁(深度達到30cm左右)、耕細、耙透、整平。實施秸稈全量還田的地塊,在收獲水稻時應在收割機上加裝粉碎秸稈裝置并均勻拋撒在田間,進行機械深翻。機械旋耕的必須作業兩遍,切碎根茬,耕后耙平,以利于播種。
在生產實踐上,一般根據不同小麥品種特征、特性和氣溫確定最佳播種期。半冬性品種最佳播種時期,在日平均氣溫14~16℃,春性品種最佳播種期,在日平均氣溫12~14℃。故沿淮地區常年最佳播期半冬性品種一般播期在10月18~22日,春性品種播期在10月25~30日,弱春性品種播期在10月20~25日。
在適宜播種期范圍內,沿淮地區稻茬麥半冬性品種基本苗以16~18萬/667m2(播種量為10~12kg)為宜,春性品種基本苗以18~20萬/667m2(播種量為10~15kg)為宜。播種期推遲,應適當增加播種量,一般在最佳播種期每推遲2d,播種量增加0.5kg/667m2,在較遲播情況下,基本苗最多不超過25~27萬/667m2(15~17kg),墑情差的田塊應酌情增加播量。
(1)在生產實踐過程中應掌握“四減四增”的方法,確定小麥的適宜播種量。
①適期較早播種應減少播種量,播種期推遲應增加播種量。
②肥水條件好的田塊應減少播種量,肥水條件較差的田塊應增加播種量。
③整地質量較高的田塊應于減少播種量,整地質量水平較差的田塊應增加播種量。
④土壤墑情較好的田塊應減少播種量,土壤墑情較差的田塊應酌情增加播種量。
(2)栽培理論上,采取“四定”的方法確定小麥播種量。
①以肥定產:根據土壤肥力和施肥量的多少確定產量水平。
②以產定穗:根據品種情況,一般產量500kg/667m2,要求穗數40~42萬/667m2,穗粒數 36~38粒,千粒重42~45g。
③以穗定基本苗:按基本苗與成穗率1:2的比例確定基本苗數,如產量500kg/667m2小麥,有效穗40~42萬/667m2,基本苗數為20~21萬/667m2。
④以基本苗定播種量,在根據基本苗確定播種量過程中,還要根據種子發芽率、凈度、千粒重及田間出苗率,確定實際播種量。

水分是小麥種子萌發的首要條件。一般小麥從播種到出苗,需田間持水量的70%~80%較為適宜,在播種前降雨30mm以上可以滿足小麥出苗對水分的要求。小于60%出苗不齊,大于90%容易造成爛種。
小麥播種總體要求:“小麥播種要達到播深適宜,行直壟正,溝直底平,覆土一致,蓋嚴壓實”,機械條播寬幅17~20cm,種子均勻分布。一般播種深度3~5cm較為適宜。土壤墑情好,土質黏重,播種可淺一點,反之稍深些。遇到干旱缺墑,要造墑播種,防止播種過深。
由于稻茬麥田,前茬為水稻,一般土壤含水量高,土質黏重,適耕期短,不易精耕細作,尤其是采用動力較小的機械耕耙作業,田間土粒大,不能使用條播機械,依靠人工撒播或無人機飛播,其存在播種深度不一,常表現為“叢籽、深籽、露籽”,造成出苗不整齊問題。故應改進播種方式,采用機械條播,用大動力拖拉機帶施肥播種機或大動力拖拉機帶旋耕施肥播種一體機,播種行距一般為17~20cm為宜,一般播種深度3~5cm為宜,撒播提倡使用無人機飛播。
針對沿淮稻茬麥漬害澇害偏重,必須抓好田間“三溝”配套。要求畦寬5~6m,畦溝深2cm,腰溝間隔30~50m,腰溝深25cm,田邊溝深35cm,田外溝深0.6~0.8m,溝溝相通,開通地頭溝。人工開溝,不僅勞動強度大,而且人工開溝,溝淺、溝不直,嚴重影響排水,故應采用大動力拖拉機帶圓盤式開溝機,開溝效率高,開溝深,排水快。機械開溝時注意將溝土均勻拋撒在畦面上,切忌將土堆積在溝兩邊,以防壓種過深,影響出苗。
沿淮地區稻茬麥,前茬作物以水稻為主,土質黏重、難耕難耙、適耕期短,適播期短;播種時節易遇連陰雨天或夾秋旱,前者土壤過濕整地難,播種難,后者難出、難全苗。遭遇災害性天氣重點推廣免耕直播或造墑播種等抗災播種技術。
(1)土壤過濕抗災播種法:對耕層土壤過濕,無法整地時,使用播種、施肥、開溝一體機,一次完成,溝土均勻拋撒覆蓋在畦面。
(2)土壤過干抗災播種法:對土壤干旱,不能依靠底墑出苗的田塊,采取造墑播種。實行溝灌、漫灌,速灌速排,待墑情適宜時及時用機械淺旋耕、機條播。
要根據小麥品質(強筋、中筋、弱筋)不同、合理施肥,實行保優栽培。強筋小麥種植要求推廣氮肥后移施肥技術,加大拔節肥的用量,提高產量。弱筋小麥氮肥前移后期少施或不施氮肥以提高小麥品質。
全部有機肥、磷肥、鉀肥及全部氮肥的60%做基肥,氮肥基追比例6:4。需施肥為:純氮:7~10kg/667m2,五氧化二磷4~6kg/667m2,氧化鉀7~8kg/667m2,硫酸鋅1.5kg/667m2。
稻茬麥在追施返青肥時,把全部氮肥的10%作返青肥,依據田間苗情長勢長相而施,對分蘗偏少,有缺肥現象的弱苗,于2月上中旬趁雨雪追施純氮2~3kg/667m2,對分蘗較好,長勢較好的田塊,可以不施。
小麥拔節肥施用原則:(1)群體葉色褪淡時施用;(2)分蘗數已經下降時施用,(3)第一節間已接近定長時施用。在追施拔節肥時,把全部氮肥的30%~40%作拔節肥。對苗情正常的田塊,應重施拔節肥,一般在三月上中旬(基部第一節間定長時)施純氮5~26kg/667m2。對于優質專用小麥的生產,應強調保優栽培,即中筋、強筋小麥應重施拔節肥,優質弱筋小麥的生產,氮肥應前移,后期應少施或不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品質,實現保優栽培。
稻茬麥病蟲草害發生概況和特點:稻茬麥的田間濕度大,病害發生較重,蟲害偏輕。稻茬麥播期偏晚,冬前病蟲害發生較輕,主要表現為春發。流行性病害向常發性發展。草害較重,雜草種類較多,防治的難度大,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
首先采用土壤封閉防除雜草,此時用藥即安全,效果又好,但此時施藥受田間濕度限制,沿淮地區稻茬麥田秋種季節經常出現“夾秋旱”,當田間濕度達不到,影響除草效果。可在雜草出齊、小麥4~5葉期時日平均氣溫高于8℃時進行。即在11月中、下旬~12月上旬,雜草密度達50株/m2以上田塊,要及時進行莖葉處理殺草。如冬前除草不及時,在小麥返青至拔節前及時補除,于二月下旬到三月上、中旬開展化學除草,此時小麥尚未拔節,田間覆蓋度小,化學除草效果較好。
稻茬麥蟲害發生種類多:主要以麥蚜、麥黏蟲、紅蜘蛛、吸漿蟲等為主;發生特點是蟲害發生年度間差異大,發生范圍廣,面積大,損失大。
小麥進入抽穗期后,隨著溫度快速回升,蚜蟲的繁殖速度也逐漸加快,如不及防治,造成危害嚴重。植株被害,葉片變黃,光合作用降低,灌漿速度變緩,形成大量的秕子,造成產量降低,品質下降,嚴重時,造成植株枯。當大田每100穗出現500頭時就要及時開展化學防治,可選用噻蟲嗪、聯苯菊酯等藥劑,對水50kg噴霧,使用機動噴霧器或無人機的防治效果最好。
稻茬麥病害發生種類多,主要以小麥紋枯病、赤霉病、白粉病、銹病、黃花葉病為主。前期大力推行種子處理,以殺菌劑拌種或種子包衣,中后期加強栽培管,主動用藥預防,遏制病害流行。
6.3.1 小麥赤霉病
沿淮地區是小麥赤霉病的常發、重發區。近年來隨著耕作栽培制度的改變如群體密度增加、感病品種的推廣和秸稈還田面積增加等,小麥赤霉病的發生有偏重的趨勢。一般減產10%~30%,嚴重時可造成絕收。
(1)農業防治 機械翻耕、秸稈粉碎還田,減少土表的稻秸稈殘留;機械條播,減少播種量,降低田間群體密度降;選擇耐抗性品種,抗性品種可降低后期防治壓力,如揚麥、寧麥系列等。
(2)化學防治 預防為主、把握適期。防治適期:在全田小麥揚花初期(5%~10%)時,見花就打,間隔5~7d進行第二次施藥。用水量和防治器械對防效影響較大:推薦30L/667m2藥液,使用機動噴霧器或無人機的防治效果最好。選用對路農藥,如丙硫菌唑、氰烯菌脂等。
6.3.2 小麥紋枯病
沿淮地區也是小麥赤霉病的常發區,嚴重的可造成枯白(孕)穗,造成倒伏。一般發生田塊損失10%~20%,嚴重田塊可超過30%。
(1)農業防治為基礎 適期播種、控制播種量、控制前期施肥量、適當增施磷鉀肥和降低田間濕度;選用抗(耐)病品種(如寧麥、揚麥系列等)。
(2)化學防治 防治適期,拔節初期(3月上、中旬)、病株率達10%時是防治小麥紋枯病的最佳時期。防治藥劑:選用對路農藥,如戊唑醇、嘧菌酯等。水稻上防治紋枯病的一些藥劑如噻呋酰胺等對小麥紋枯病也具有較好的防效。使用機動噴霧器或無人機的防治效果最好,噴霧時適當加大用水量(兌水40~50kg),使植株中下部充分著藥,重病田隔7~10d再用藥1次。
沿淮地區氣候多變,冬春干旱少雨,夏秋悶熱多雨,冷暖和旱澇轉變急劇,災害性氣候常有發生,必須提前預防。
及時開好“三溝”,溝系配套,確保排水通暢,雨止田干,以防前期播種后爛芽、悶芽。
適期播種、培育壯苗。當凍害發生時增施恢復肥,根據小麥凍害發生程度,及時追施尿素5~10kg/667m2。
小麥進入灌漿期后很容易受到干熱風的危害,其中溫度在20~22℃時最合適,在28~31℃時很容易出現干熱風。一般小麥在生育后期遇到干熱風天氣后,碳氮代謝、光合作用、根系活力明顯下降,出現莖葉失綠,炸忙等癥狀。噴施高濃度的磷酸二氫鉀是預防干熱風最有效的方法,可在干熱風來臨前7d,可結合小麥一噴三防,用99%磷酸二氫鉀200g+40%戊唑·咪鮮胺懸浮劑20~30ml+15%氯氟·啶蟲脒懸浮劑20ml,兌水20kg左右均勻噴霧,每8~10d噴一次,連噴2次。這樣不僅能夠快速補充葉片生長所需的磷和鉀,還可以提高光合作用,使葉片變得濃綠厚實,增強保水能力,預防植株早衰,有效預防干熱風的危害。
擴廣機條播、半精量播種、培育壯苗,建立合適群體。群體較大田塊可于拔節初期用15%多效?可濕性粉劑50~70g/667m2進行葉面噴霧,均勻噴霧,不可重噴。
沿淮地區稻茬麥生產想要獲得高產,必須通過優化品種布局,解決茬口矛盾,通過精耕細作,機械條播,合理施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關鍵技術集成,逐步提高稻茬麥生產水平,穩定提高稻茬麥產品品質,實現稻茬麥提質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