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曉鐘
舞獅是邳州傳統民俗之一,據史料記載已有四五百年的歷史。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邳州志》、清《邳州志》等史籍都記載了邳州“鄉會”獅子舞的演出盛況:“春日賽會,鳴鑼擊鼓,作巨象、獅子、竹馬、花車、蹴鞠之戲,冶容襖服,游演州閭。”清邳州貢生黃奮基曾寫道:“前頭獅子一聲吼,東倒西歪人亂走,果然大小盡如狂,相習成風今已久。”證明獅子舞早已在邳州盛行,并創造了獨具邳州地方特色的獅子舞。獅子舞的重要道具是獅子頭。邳州的紙塑獅子頭以薄紙片包著,制作精細而古老,因取之形象,寓之寓意,造型古樸粗獷,色彩鮮艷絢麗而得名,在數百年的傳承中,逐漸成為邳州勞動人民生活智慧的結晶和當地風俗與審美的物質化載體。
邳州紙塑獅子頭與其他地區獅子頭相比,既不同于南獅的圓潤飽滿,也不同于北獅的粗獷大氣,具有獨特的蘇北地區民俗特點。

石榮圣
“紙塑”是與其他地區的獅子頭最大的區別。獅子頭經過塑型和翻模后,需要進行紙塑過程,主要材料有草紙、桑皮紙和報紙,這不同于其他獅子頭的主要材料像玻璃鋼、鋼絲、銅片,更加綠色環保是邳州紙塑獅子頭的最大特色。
邳州紙塑獅子頭的外部輪廓呈現出梯形的結構,北獅雖說也是呈梯形外輪廓,但層次感較差,觀察邳州紙塑獅子頭側面,就可以很明顯地看出它高低起伏的細節,這些細節很完美地把南獅與北獅的風格結合起來,形成了邳州紙塑獅子頭的獨具一格。仔細觀察邳州紙塑獅子頭的五官造型和外輪廓,極具浪漫主義色彩,表達了當時普通老百姓對大自然力量的崇敬,期望得到大自然力量的庇護,以及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向往。
在裝飾紋樣上,邳州紙塑獅子頭的鼻子以下面頰周圍添加了相對稱的祥云紋樣,增加了大自然中具象的自然形態的精神內涵。在獅子頭上方的三個凸點上還有蓮花紋樣的裝飾,寓意為“連登太師”。獅子頭牙齒上方還有水波紋的裝飾紋樣,寓意為“共融共生”。這些裝飾紋樣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歷史的長河間不斷演變形成了邳州手工藝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
在用色方面,邳州紙塑獅子頭受蘇北地區其他民間藝術“五色觀”(青、赤、黃、白、黑)的影響,更加大膽夸張地運用高純度、高對比度的顏色,同時每個顏色都有其相對應的寓意。在邳州紙塑獅子頭上有三組對比色,對比色即為互補色,獅子頭的主色是紅色,寓意為辟邪、紅紅火火、有生命力。與紅色形成對比色的是綠色,寓意為希望、和諧、健康、蓬勃向上。黃色和紫色為第二組對比色,寓意為智慧、信心和神秘、高貴;最后一組對比色為黑與白,寓意為嚴肅、力量、沉穩和樸素、寧靜。利用了這三組對比色的邳州紙塑獅子頭顏色極為光鮮亮麗,富有裝飾意味。

給紙塑獅子頭上色
歷史上,紙塑獅子頭制作作坊、銷售店鋪遍布邳州各鄉鎮。但隨著群眾娛樂形式的多樣化,獅子舞的生存環境已發生很大變化,致使傳統的鄉會獅子舞遭受強烈沖擊,演出隊伍越來越少,紙塑作坊也隨之驟減,許多從事紙塑制作的老藝人被迫改行。
直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人民文化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極具地方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獅子舞在邳州民間曾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因此喚起民眾的關注與參與有一定基礎。官湖鎮官路口村的石榮圣一家人就是執著守護這一民間技藝的傳承人。
為了把這一民間技藝傳承下去,石榮圣經常把紙塑獅子頭帶到全國各地參加各種民間藝術展賽活動,引起了文化部門和有關專家學者的廣泛關注,并屢獲大獎,尤其是在1994年參加“中國民間美術一絕展”獲金獎,同年被選送參加在美國舉辦的“中國民間藝術一絕展”……
邳州紙塑獅子頭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石榮圣被命名為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妻子劉印玲被命名為省級代表性傳承人。
目前,通過紙塑獅子頭藝人不斷探索,用傳統方法制作了各種規格的作品,如一些小型、微型紙塑獅子頭,這些既可用來裝飾,又有民間辟邪寓意,逐步受到認可,給紙塑獅子頭制作及流通提供了新的發展空間。
石榮圣將畢生所學傳授給兒子石微。今年39歲的石微成為邳州紙塑獅子頭的第七代傳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購、直播帶貨等業態的普及,石微搶抓機遇,做起網絡銷售,把獅子頭的精美作品和制作過程放到網上,以期有更多的人了解、喜愛上邳州紙塑獅子頭。

紙塑獅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