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俻華,吳思渝
(1.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水產畜牧站,廣西 賀州 542899;2.四川省農業農村廳信息中心,四川 成都 610041)
為了解廣西賀州市生豬產業發展情況以及生豬產業發展面臨的新問題,近期,賀州市農業農村局對10 個大型養殖企業、70 個中小型養殖戶開展了調研,對“十四五”賀州市生豬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

2021 年全市肉類總產量18.62 萬噸,同比增長24.12%,高出全區平均增長率的4.06 個百分點,增速全區排名第一,其中豬肉產量12.66 萬噸,增長44.96%,全區排名第一。全市生豬出欄161.22 萬頭,同比增長37.77%,高出全區平均增長率的1.27個百分點,增速全區排名第三。各縣(區)的豬肉供應實現100%自給,并有98.81萬頭生豬外調支持其他省、市。2022年上半年全市生豬出欄101.23 萬頭,同比增長9.93%,生豬存欄104.3萬頭,同比增長5.14%。
在調研中發現,賀州市生豬養殖產業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非洲豬瘟爆發后,全市年出欄500 頭以上的生豬規模養殖場從932 家增加到1 033 家,養殖量在全市生豬出欄總量的占比從72%提高到80%。受制于養殖收益低、環保水平不達標、抗疫病能力差等原因,部分小散養殖戶逐步退出市場。
2.1 龍頭企業
2.1.1 符合規模養殖要求的集中成片土地資源稀缺。后非洲豬瘟時代,“公司+農戶”合作模式無法滿足防疫設施不斷升級的要求,加之上半年生豬價格持續下行,飼料成本高位運行,生豬養殖陷入嚴重虧損,協議合作農戶出現不穩定因素,當前集團養殖公司傾向于向養殖小區發展。賀州符合生豬養殖要求的集中成片的土地資源稀缺,成為限制龍頭企業業務發展的主要瓶頸。賀州廣東溫氏畜禽有限公司透露,公司計劃從“公司+農戶”的模式轉型到養殖小區模式。但是非洲豬瘟后,各地禁養區劃定及審批政策與非瘟前沒有變化,符合條件的上規模的土地稀缺。雙胞胎豬業有限公司反映部分合作戶非法占用農田搭建,建后強拆,拆后沒有做好后續異地重建工作,部分養殖戶養殖用地難以取得合法手續。
2.1.2 符合規模養殖的大面積配套設施用地供給不足。隨著環保要求提高,清洗消毒、養殖廢棄物處理、檢驗試驗室等配套設施用地面積增加,本市符合規模養殖的大面積土地供給較少。
2.2 規模大戶
2.2.1 生豬養殖場戶融資難。受生豬養殖疫病風險影響,金融業對生豬行業的信心不足。據某生豬養殖大戶反映,其提交的貸款申請,因無法通過該縣新農辦審核,在進入銀行審核流程前就被退回。調研中能順利獲得銀行貸款進行復產的養殖戶較少。
2.2.2 本地豬苗供應不足,多從外地購入。調研顯示,本地實行自繁自養生產模式的規模養殖場年生產豬苗約10 萬頭,不能滿足本地生產需求。進駐該市的部分龍頭企業雖有繁育場,但豬苗不對外銷售。未與龍頭企業合作的規模養殖大戶購進的豬苗大多來自外省,成本較高、品質無法保證。
2.2.3 小型養殖場、散戶抵抗疫病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弱。
2.2.3.1 小型養殖場戶養殖成本相對較高,防疫措施較簡陋,養殖風險較大,加之近年生豬行情復雜多變,養殖戶信心不足。
2.2.3.2 話語權低,難以享受金融政策。當前賀州市生豬養殖保險險種有限,只有能繁母豬保險和育肥豬死亡保險,尚未建立價格保險機制。同時保險公司參保標準較高,生產設施、條件較差的養殖場難以通過驗收。加之豬場生物安全升級提高,保險人員進入豬場進行核驗難度加大,現場承保驗標、查勘理賠手續難以進行,肉豬和種豬死亡保險參保率下降趨勢明顯。
2.2.3.3 小散養殖戶生豬外調困難。2022年5月1日起,廣東調整生豬調運政策:獲得國家非洲豬瘟無疫區、無疫小區認定的生豬養殖企業,辦理生豬調運“點對點”備案后,可“點對點”調運屠宰用生豬到廣東;經檢疫和肉品品質檢驗合格的生豬產品,可依法調入廣東,無須備案、無須經過指定通道。飼養量占全市約20%的小散養殖戶因無法達到“點對點”調運備案要求,其生產的生豬只能在市內銷售。由于小散戶生豬養殖分散、單次出欄量小,屠宰商販都不愿意上門收購,相同品種規格的生豬每千克銷售價格,散養戶的比大型規模養殖場的低1.0~2.0 元,所以小散養殖豬場存在銷售、外調困難的情況。
2.2.3.4 肉類加工屠宰能力較弱。長期以來,賀州市生豬調運都以“活體運輸”為主。非洲豬瘟疫情發生后,中南六省全面禁止外地生豬調入,鼓勵“調豬”轉為“調肉”。2021年底,賀州市共有4 個屠宰場投產,滿載運行僅能滿足本市居民需要,因此全市面臨生豬外調受限問題。再者,賀州市目前沒有大型肉類加工企業,尚未形成可追溯的產業鏈條。
3.1 加強落實生豬生產支持政策
3.1.1 積極推進生豬活體抵押貸款、生豬養殖保險等支持政策,持續優化生豬生產發展環境,增強養殖場戶抵御風險的能力。
3.1.2 強化產能調控基地建設。將現有14 家生豬養殖場申報成為廣西第一批國家級生豬產能調控基地,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推進賀州市生豬產業大數據云平臺項目建設。
3.1.3 加強科技支撐與生產指導服務,引導中小養殖戶使用微生物發酵飼料喂養,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豬養殖效益。
3.2 抓好動物重大疫病常態化防控 按照“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包村包場”工作機制,從養殖、屠宰、運輸等重點場所和關鍵環節等方面,全方位加強生豬養殖防疫排查、疫病監測、疫情舉報核查、產地檢疫等網格化管理工作,大力推進生豬運輸車輛和經紀人備案,持續開展“大清洗、大消毒”專項行動,織牢非洲豬瘟等重大疫病防護網,嚴防疫情發生。
3.3 持續推行糞污資源化綜合利用 抓好生豬生態養殖和糞污資源化利用,改善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環境,促進生豬生產高質量發展。
3.3.1 推行“微生物+”現代生態養殖技術,繼續實施養殖糞污資源化利用工作,鞏固提升規模養殖場標準化生產能力。
3.3.2 推動八步區、平桂區和富川瑤族自治縣開展畜禽糞肥還田利用試點,提升農戶施用畜禽糞肥的積極性,促進農牧業高質量綠色發展。抓好實施中央資金平桂區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工作。
3.4 建立多部門聯合的市場監測預警機制 要建立由畜牧獸醫和動物疫病防控部門、市場監管、統計調查、銀行、保險、銷售商等多方共同參與的生豬生產信息化平臺,形成多方聯動的風險防控機制。
3.5 加固延伸產業鏈 生產環節透明度越高、產品安全的可追溯性越強,消費者對產品的信任度就越高,賀州市是粵港澳大灣區消費市場的生豬產品主產區,推動全產業鏈發展有助于提升產品競爭力。
3.5.1 通過戰略聯盟的方式,發展生豬訂單生產模式,運用跨區共建養殖基地、資源環境補償等方式進行合作,探索穩固的產銷合作關系。
3.5.2 引進肉類制品加工企業,提升屠宰加工和銷售服務終端的服務能力。按照市場需求定位精準生產,提升整個養殖產業鏈的效率。鼓勵冷鏈運輸,冷鮮上市,提倡從“調豬”向“調肉”轉變,著力解決未來賀州市生豬“調出”問題。
3.6 完善和優化養殖用地協調機制 鑒于規模養殖在環保技術上的優勢,應鼓勵發展規模養殖,支持龍頭企業布局全產業鏈。鼓勵養殖企業利用荒山、荒丘、荒灘、荒溝等“四荒地”進行生豬生產,適當取消超出法律法規的生豬禁養、限養規定,生豬養殖用地納入到土地利用規劃中,簡化用地手續辦理流程。系統解決養殖環保、生物安全等問題,對于禁養區關停的養殖場戶安排用地支持異地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