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珊珊,王平峰,黃曉宇,黃 炎,屈元元,葉 剛,楊福興
(1.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四川 都江堰 611830;2.四川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3.四川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四川 成都 611130)
細胞色素氧化酶(COX)位于線粒體內膜,是呼吸鏈中唯一能夠將氧還原成水的復合物,在能量產生過程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1]。它由13 個結構亞基組成,COX I-III 由線粒體基因編碼,形成細胞色素C氧化酶的催化核心[2],其余10個亞基由核基因編碼,參與調節酶的活性[3]。細胞色素氧化酶亞基I 由COX I 編碼,是COX 亞基中最大、最保守的亞基,COX I 與CuB、血紅素α3以及血紅素α結合[4]。COX I 基因突變將影響COX I 多肽的翻譯和呼吸鏈復合體IV 的組裝,進而導致COX 缺失,臨床表現出肌病、腦病、失明、聽力喪失和周圍神經病變等[5]。COX I 基因除參與線粒體能量代謝外,還可作為條形碼基因用于研究物種進化及生物學分類[6]。
大熊貓作為我國特有的珍稀動物,被列為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迄今為止,關于大熊貓COX I蛋白序列和結構的研究鮮有報道。本研究利用基因克隆技術獲取了COX I 基因序列,構建了大熊貓與其他動物的系統發育樹,并對大熊貓COX I 核酸序列、編碼蛋白的理化性質和結構等進行預測和分析。
1.1 材料 血樣:大熊貓血樣采集自四川臥龍中國大熊貓保護中心,所采集的血樣加入適量Trizol 后凍存于液氮中。試劑:Trelief 5α大腸桿菌感受態細胞,PCR Mix,pGL3-protomer 載體及TreliefTMSoSoo Cloning Kit(北京擎科新業生物);RNA 抽提試劑Trizol 試劑(賽默飛世爾);逆轉錄試劑盒(南京諾維贊);LB 肉湯培養基(海博生物);切膠回收試劑盒(QIAuick生物)。
1.2 方法
1.2.1 引物設計及合成 根據GenBank 公布的大熊貓COX I 基因序列,采用Snapgene 軟件設計了一對同源臂引物。引物序列為:
HR-COX I-F:GCGTGCTAGCCCGGGCTCGA GATGTTCATTAACCGATGACT;HR-COX I-R:AATTGAGATGCAGATCGCTGATCTCGAGTTATT TCAGTATGACGTGGG。引物由北京擎科生物公司合成。
1.2.2 RNA 的提取與反轉錄 根據RNA 提取和反轉錄試劑盒說明書操作,提取大熊貓血液總RNA;隨后進行反轉錄反應,反應結束后將生成的cDNA保存于-20 ℃冰箱。
1.2.3 PCR擴增 將保存的cDNA作為模板進行PCR 擴增,反應結束后,PCR 產物經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并在電泳結束后拍照。
1.2.4 克隆與測序 PCR 產物純化后與載體連接,然后轉化,產物于37 ℃培養過夜;將單個菌落擴菌后的菌液為模板進行PCR擴增,再送樣測序。
1.2.5 大熊貓COX I蛋白的理化性質預測 使用ExPASy-ProtParam Tool 對大熊 貓COX I 蛋白 的分子式、等電點等理化性質進行分析,應用Proscale工具進行親水性和疏水性預測。
1.2.6 大熊貓COX I蛋白二級結構和三級結構預測 使用ExPASy GOR Ⅳ 4.0 和PredictProtein分析COX I 蛋白的二級結構,用SWISS-MODEL預測COX Ⅰ蛋白的三級結構。
1.2.7 系統發育樹構建 登錄NCBI 下載北極熊、懶熊和眼鏡熊等15個物種的COX I氨基酸序列,隨后使用MEGA 7.0構建系統發育樹。
2.1 大熊貓COX I序列分析及理化性質 電泳結果顯示PCR 產物條帶明亮,長度為1 600 bp 左右(圖1)。測序結果使用Snapgene 軟件拼接,結果顯示大熊貓COX I 基因的長度為1 545 bp,堿基含量分別為:A 26.86%,C 23.11%,G 17.999%,T 32.04%,GC 含量為41.10%。經BLAST 比對,與已公布的COX Ⅰ基因(GenBank Accession NO:KU955847.1)的同源性為99.81%,共有3 個堿基存在差異:843 位(A 突變為G)、954 位(T 突變為C)和1 494 位(C 突變為T),但均不影響氨基酸編碼。使用ExPASy-ProtParam Tool 分析其編碼氨基酸序列,得出COX I 基因編碼蛋白由514 個氨基酸組成,原子總數為8 027 個,分子式為C2687H4008N626O671S35,分子質量為56 939.27u(56.9ku),半衰期理論值為30 h;負電荷氨基酸殘基數為24個,正電荷氨基酸殘基數為17個,等電點為6.22;不穩定系數為29.04,屬于穩定蛋白,脂肪指數為102.65,總平均親水系數為0.704。

圖1 PCR擴增產物電泳圖
2.2 系統發育樹 在序列比對的基礎上,采用MEGA 7.0 軟件構建系統發育樹,發現大熊貓COX Ⅰ氨基酸序列與其他熊科動物位于同一進化分支上(圖2),其中與懶熊的相似度最高,達98.6%。

圖2 系統發育樹
2.3 親水性和疏水性 如圖3 所示,COX I 蛋白第441 位的絲氨酸殘基的親水性最強(分值為-2.511),第192位的丙氨酸的疏水性最強(分值為3.244)。整體來看,COX I 蛋白中疏水性氨基酸多于親水性氨基酸,屬于疏水性蛋白質。

圖3 大熊貓COX I蛋白親水性和疏水性分析
2.4 蛋白質二級結構和三級結構 預測結果如圖4所示,大熊貓COX I蛋白的二級結構包括α螺旋、延伸鏈和無規則卷曲,其中延伸鏈占37.94%,無規則卷曲占42.80%,α螺旋占19.26%。大熊貓COX Ⅰ蛋白的三級結構模型如圖5所示,預測結構中含有α螺旋、無規則卷曲,與二級結構的預測結果一致。

圖4 大熊貓COX I蛋白的二級結構預測

圖5 大熊貓COX Ⅰ蛋白的三級結構預測
本試驗通過克隆測序獲得了大熊貓COX I基因序列,經克隆測序得到的大熊貓COX I 基因核苷酸序列與NCBI 上公布的COX I 基因(GenBank Accession NO:KU955847.1)的同源性為99.81%,共有3 個堿基存在差異,但均不影響氨基酸編碼。系統發育樹結果顯示大熊貓與懶熊、棕熊、北極熊、眼鏡熊聚類成一簇,該結果與吳夏等[7]對四川黑熊的研究結果相似。本研究結果將為后續開展大熊貓的能量代謝和生物學進化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