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剛,楊光維,王傳軍,王成成,張貴霞,楊曉燕,劉建明
(1.新疆伊犁創錦犇牛牧業有限公司,新疆 察布查爾 835200;2.新疆伊犁州畜牧科學研究所,新疆 伊寧 835000)

觀察高產肉牛西門塔爾牛與本地牛雜交改良結果,可以發現雜交犢牛生產性能大幅提升,并表現出生長發育快、初生重大、產奶量高等優勢,但在成活率方面卻存在較大問題,分析新疆西門塔爾犢牛死亡率偏高的具體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新疆地區培育環境差,西門塔爾牛犢牛身體器官發育比較緩慢,尤其是免疫系統、消化系統等,加之晝夜溫差大、風沙等因素給犢牛養殖帶來負面影響,使得犢牛可能出現臍帶炎、副傷寒、肺炎、腹瀉等疾病,不但會影響犢牛的正常發育,還可能會提升其死亡率。此外,部分養殖戶對西門塔爾牛懷孕母牛、犢牛養殖缺乏經驗,無專業技術人員指導,難以為其提供較好的生長環境,在日常管理中可能出現各種差錯,且很難發掘犢牛潛在的病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西門塔爾牛良種擴繁速度。
需修建比較完善的保暖棚圈裝置,并確保棚圈環保、寬敞,利于后期的糞便清理、飼養投喂等,每個棚圈可容納30~50 頭犢牛。結合棚圈結構組織布置,設計排污系統,可在清掃棚圈時直接將內部的污水、污物直接排除到棚外,進行集中處理,保持一個比較干凈、整潔的養殖環境,避免細菌滋生,影響犢牛正常養殖。在犢牛休息區、顆粒料區、飼草區撒上稻草或秸稈等充當墊料,亦可選擇干牛糞為基礎墊料,再鋪上墊草,在牛舍地面布置菱形防劃痕,能避免母牛、犢牛跌倒,還可方便犢牛在出生后起立、吃奶。
犢牛初生階段體內沒有抗體,缺乏各種必要的維生素,故需做好初乳喂養工作,提升犢牛身體素質。相關調查顯示,牛初乳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生長因子、免疫因子,這些物質可有效改善犢牛胃腸道,并起到抑制病菌滋生、促進發育的效果,若初乳飼喂越不及時,犢牛腸壁對免疫球蛋白等大分子蛋白的吸收能力就會越差,故在犢牛出生后需安排其盡快吃到適量初乳,提升其成活率,可在出生后0.5~1 h內飼喂初乳。
犢牛初生3~4 d 后安排常規哺乳,可引入代乳粉培育方法,其有著防治疾病傳播、營養全面的優勢。通過代乳品對犢牛實施早期斷奶,并不會影響其體尺發育、增重,調查顯示,以嬰幼兒奶粉來完成代乳粉培育可起到更好的效果。應用干凈的奶瓶喂奶,控制好喂奶量,每日早、中、晚固定時間段喂奶,喂奶量控制在犢牛初生重量的5%以內,若喂奶過多,犢牛難以吸收,可能會讓奶在犢牛瘤胃中發酵而引發腹瀉。控制喂奶溫度,可用保溫器將奶溫控制在38~39 ℃,與犢牛體溫接近,避免引發犢牛口炎,且能更好地吸收。
犢牛在1~2 月時,大多不能反芻,3~6 周齡可見犢牛瘤胃中有微生物活動,3~4月齡出現反芻,6月齡具有比較完善的消化功能,開始進行固體飼料喂養后,食道溝基本喪失了功能,草料中摻雜的微生物可促使瘤胃中的微生物區系慢慢建立。研究顯示,精料能夠在瘤胃中發酵形成揮發性脂肪酸,刺激瘤胃發育,若仍只飼喂牛奶,會對犢牛瘤胃發育產生負面效果,因此可摻雜喂養一些固體食物,還需馴養犢牛正確采食精料,可在犢牛出生7 d 后喂給顆粒狀精料,促進犢牛瘤胃發育。1~8周代乳粉培育時期,犢牛年齡增長的同時對營養物質有了更大的需求,為其提供的干草、精料應適當減少,讓犢牛能夠以第四胃去消化固體飼料,因前胃缺乏分泌消化液的腺體,故只能依靠第四胃分泌消化液。開始階段可在犢牛喝完奶后,在桶底放入顆粒狀飼料,讓其舔食,后續可在料槽中裝入干料,讓犢牛隨意采食。每天打掃料槽,確保飼料干凈、新鮮。犢牛精料可以按照如下配方:12%苜蓿、1%預混料、1%食鹽、0.5%小蘇打、1%碳酸鈣、0.5%碳酸氫鈣、14%麩皮、20%豆粕、50%玉米。
為保證哺乳期犢牛健康生長,需為其提供充足、干凈的引水,因犢牛胃腸道微生物區功能還不齊全,若是直接飲用涼水,可能會引發腹瀉,可選擇將水槽與加熱、保溫裝置相連,將水溫一直保持在比較適宜的水平。此外若是條件允許,還可設消毒裝置,避免水中攜帶細菌、微生物等,還需通過專業設備定期檢測水源,保證達到國家相關標準。可安排專人負責犢牛的引水管理,監控水的源頭與輸送過程,并對其負責,且要求管理人員記錄各個階段犢牛的引水量、引水時間等,以此實現引水規范化管理。
為避免出現相互吸吮的情況而引發疾病傳播,在養殖犢牛時,可選擇單欄培育,即犢牛在出生到斷奶的階段,每只犢牛都配備一個單圈。需保持圈舍內部空氣流通,讓犢牛能呼吸到新鮮空氣,夜晚關門、關窗。若是不具備單欄飼養的條件,應在每次喂完犢牛后,將犢牛口鼻擦拭一遍,避免遺留殘余物,滋生細菌。在飼養犢牛時,應注意礦物元素、維生素、蛋白質以及部分微量元素之間的飼喂比例,冬季可以為犢牛提供酵母、麥芽、谷芽等飼料,確保色氨酸足量供給,對預防相關疾病有著較好的效果。
7.1 犢牛飼養管理技術 犢牛、母牛分離飼養,引入犢牛早期斷奶技術,確保母牛早期優化配種以及犢牛前期體格發育,在犢牛出生大約30天時開始與母牛分圈飼養。在犢牛2周時為其提供優質精飼料,鍛煉犢牛瘤胃功能,后續可以根據犢牛進食情況,循序漸進增加飼料量,若犢牛采食量持續三天在1 kg以上,便可過渡斷奶,此時基本上犢牛已經3 個月了。早期斷奶,可縮短母牛產犢間隔,加快犢牛瘤胃發育,提升其機體免疫力,預防各種疾病。初生犢牛到6 月齡,以鍛煉瘤胃功能、增強體質、提高免疫力、提升成活率為主,在保暖、優質草料供應、初乳飼喂上執行精細管理措施,可提升犢牛成活率至97%。
冬季每月至少1次,夏季10 d 1次,用苛性鈉、石灰水或來蘇兒對地面、墻壁、欄桿、飼槽、草架全面徹底消毒。如發生傳染病或有死畜現象,必須對其所接觸的環境及用具作臨時性突擊消毒。做好體內外寄生蟲的驅蟲工作和一些傳染病的預防工作,提高犢牛的免疫力。每日安排獸醫人員對犢進行全面檢查,重點檢查尾根、鼻、耳朵、眼部與糞便、精神狀態等,分級評定其具體狀況并及時進行處理,若發現肛門尾根有糞便,需留下進行臨床檢查,做好記錄,觀察其后續狀態,嚴重情況下需將不正常牛犢與其他牛犢隔離飼養。總結犢牛在生長過程中遇到的各種緊急狀況,詢問獸醫,得出可靠結論,編纂犢牛養殖應急處理手冊,在犢牛遇到突發狀況時,可讓員工根據犢牛的情況對其進行規范化處理,以此避免相關問題的持續嚴重化。加強研究學習,重視犢牛的科學養殖,引入先進的養殖技術、設備,加強對牛犢的健康監測,提前預防、提前處理。
7.2 母牛飼養管理技術 針對育成母牛,應以盡早配種、促生長發育為目標,可按照中等水平不間斷供應粗、精飼料,在滿足其生長發育所需時又可降低飼料開支。母牛在產前、后可安排強化補飼,以此來提升受胎率、犢牛成活率。因粗飼料能量、蛋白質不足,各個生長發育時期可選擇引入補飼技術,西門塔爾母牛產前2個月可補充1~1.5 kg的精料,在產后4個月可補充1.5~2.5 kg精料,利于母牛產犢、產奶的精料配方如下:1%食鹽、1%石粉、25%麩皮、20%豆粕、53%玉米;冬季若青飼料匱乏,可選擇為母牛提供1~2 kg的胡蘿卜或者1 200~1 600 國際單位維生素A,可起到較好的效果。
冬季白天可以將母牛趕到運動場,使其呼吸新鮮空氣,開放牛舍門、窗戶等,讓圈舍空氣流通。運動場設計需合理化,確保便于進行機械化糞便清理,為母牛提供良好的飼養環境。做好清潔工作,保證牛體軀干整潔干凈,避免乳房被糞便等污染,讓犢牛安全吃奶。為避免母牛、牛犢受到賊風侵襲,可在舍飼門口布置緩沖區,若遇到極端寒冷區域需要為牛犢拴上犢馬甲,并可采取其他保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