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廣州市景中實驗中學 歐慧欣
宏觀現(xiàn)象微觀分析的能力是學習化學過程中需要形成的重要核心素養(yǎng),“微粒觀”是最基本的化學觀念之一。通過將抽象的微觀世界模型化、形象化,逐步引導學生構建并深化“微粒觀”,使其最終能知道物質(zhì)的微觀構成,并能從微觀角度解釋一些化學變化的規(guī)律和本質(zhì)。
探究完品紅在水中擴散的實驗后,學生初步了解到物質(zhì)其實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但是個別例子還是有局限性,因此繼續(xù)引入生活中一些常見物質(zhì)的微觀模擬圖(如圖一所示),逐步引導學生從宏觀角度轉(zhuǎn)移到微觀角度去看待身邊的物質(zhì),知道物質(zhì)確實是由微觀粒子構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實存在的。

圖一
【案例2】畫一畫“想象中的原子”
學生已經(jīng)初步了解到物質(zhì)都是由微粒(分子、原子)構成的,也知道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但是“最小的微粒是否就是原子呢?原子能否再分呢?”這些都是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同時他們也會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所以在進入《原子的構成》這一課題的學習之前,設計拓展活動:畫一畫“想象中的原子”,然后課堂上結(jié)合學生的描述,這樣不但可以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還能讓老師了解學生的前認知,為后續(xù)的教學設計提供依據(jù)。
【案例3】拓展活動“分子模型制作大賽”
在學生初步認識了分子和原子這些微粒后,開展“分子模型制作大賽”,鼓勵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等手段再利用環(huán)保材料制作出一些分子模型,鞏固分子的構成的相關知識。部分學生參賽作品展示:(如圖二)

圖二
【案例4】原子的構成
利用科學發(fā)展史創(chuàng)設情境,結(jié)合科學家對原子結(jié)構探索的歷程,讓學生置身其中,符合認識事物的基本規(guī)律。整個過程讓學生對“原子構成”的認知是循序漸進的,而不是“填鴨式”的灌輸,逐漸建構出完整且準確的微觀粒子結(jié)構。

【案例5】溶液的形成
通過觀看微觀動圖再畫圖的方式,加深學生對溶液形成時溶質(zhì)擴散形式(分子或離子)的理解。例如:
挑戰(zhàn)1:看動畫后,請你畫出在溶解后水中的分布示意圖(注:用“〇”表示分子,水分子不需要畫出)

挑戰(zhàn)2:看動畫后,請畫出氯化鈉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注:水分子不需要標出)
通過相關策略的研究與實施,真正做到了循序漸進讓學生構建起了“化學微粒觀”,同時提高了學習化學的積極性。從2020學年對照實驗班的成績發(fā)現(xiàn),學習成績有明顯的提高。其中,四個實驗班及格率分別從20.6%、35.1%、71.7%、69.6%提至50.0%、51.7%、83.0%、80.0%,低分率也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