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曉曉
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湖北 武漢 430063
可持續發展是實現全球高質量發展必由之路,其中,深地地下空間擁有豐富資源和無限開發潛力,與城市可持續發展保持著密切聯系,如何實現深地空間開發利用經濟效益最大化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是維護國家戰略發展的不二法則,已在國內外引起廣泛關注,但深地空間的開發具有地質環境復雜、開發建設難度大等不利于因素。如何科學合理利用深地空間,提升深地空間的安全性與舒適性,塑造人性化地下環境,減輕人們由地面到地下空間轉換的不適應感,以此實現深地空間有效開發,是值得討論的話題。本文通過系統構建深地空間可持續規劃指標體系,為我國深地空間的開發引導提出引導性思路。
早期的地下空間評價體系多集中于對地下空間能力[1-2]、地下空間開發空間深度[3]和深層地下基礎服務設施[3]的評價研究中。Bobylev[4]開始從系統觀分維度評估地下空間開發與未來發展經濟效率之間的關系,逐漸得到豐富。其中,A.Mavrikos[5]側重對地下空間的市場和使用價值與環境效益方面進行評估,提出一種地下空間價值綜合評估方法。荷蘭地下建設中心和住房、空間發展與環境控制部[6]進行的Randatad空間規劃,側重已有地下空間建設的限制條件對深地空間開發的影響,并制定相關可持續發展戰略。Hwayeon Song[7]研究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對城市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影響,站在國際視角進行橫向對比,分析韓國地下空間實現可持續方式的問題和相應改進策略。L.O.Makana[8]介紹了一種新的可持續地下利用韌性評估(SUURE)框架的發展,評估當今地下城市發展和再生的空間和時間影響。整體上地下空間開發評估的視角逐漸向促進實現城市可持續性和復原力的核心目標靠攏。

表1 國外地下空間評估指標體系整理(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于地下空間相關的指標體系構建展開了積極探索。童林旭[9]以定性的方式構建城市地下空間概念性規劃指標體系,但早期的指標體系偏概念性,存在指標獲取難度大,指標設置定義上過于籠統導致難以進行定量評價的問題。隨著學術界對地下空間規劃指標體系熱度逐漸上升,新型數學方式的引用和指標選取的合理化,指標體系的構建逐漸趨于理性。如付磊[10]通過模糊綜合評價模型等研究方法、彭芳樂[11]研究城市中心區下地下空間在開發特點和開發方式,構建模型對城市地下空間開發進行驗證計算與對比分析;邵繼中[12]使用態勢分析法構建評價體系判斷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和經濟發展關系。
一般地上空間發展用地的逐漸飽和,城市對地下開發利用空間的重視程度和開發深度逐漸加大,針對深部地下空間可持續規劃指標體系建構研究也比較急迫。其中,陳吉祥[13]研究了深層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特點和空間功能設施,從開發利用成本和效益兩個層面構建了上海市深層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評估體系,同時融入災害情景模擬,著重考慮了工程地質條件,拓展了對地下空間開發適宜性的影響的構建思路。李紅昌[14]在指標選取中著重引入區域地理環境條件進行評估,從工程應災視角對未來地下空間規劃發展評估進行了討論。

表2 國內地下空間評估指標體系整理(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地下空間評估體系在有效輔助城市地下空間建設決策的同時,亦可為城市地下空間資源利用規劃編制提供經驗,但目前國內學術界尚沒得到統一的地下空間發展評估體系,且專項針對深地空間規劃評估的探討較少,面對地下空間可持續規劃指標體系建構研究,需要通過更為積極的探索研究,盡快建立起既能夠進行協調統籌和橫向對比的評價體系、辦法和指標,把握目前地下空間資源狀況和未來城市地下空間的可持續發展的趨勢。
城市深層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受城市區位等多因素影響,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因為開發過程具有不可逆性的特征,在開發利用過程前對其容量儲存空間分布異質性進行評估和開發利用產生經濟效益等進行了解,才能夠有效為深層地下空間的開發建設前提供理性的科學依據和技術支撐,降低開發過程中對地面城市建設發展的負面影響。
參考國內外既有研究,依照指標定量化反映深層地下空間規劃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需要滿足以下原則:
2.1.1 科學性和實用性
指標的選取上應能充分反映出評估對象的主要特征,滿足地下空間可持續發展需求。
2.1.2 系統性和層次性
不同地下空間的混沌性、不確定性和非均衡性會使得地下空間狀況和發展前景具有特異性,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是一個具有綜合性的整體,需從多個層次、維度出發,較全面和整體的的反應出地下空間的實際情況。
2.1.3 定性和定量相結合
考慮到地下空間的特殊性和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的復雜性,整體指標體系涉及面廣,部分地下空間在國內城市的發展狀況和相關數據獲取難度大,可能面臨部分無法量化的指標,這種情況下可以采取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結合的復合指標體系,保證其評估過程的完整性。
2.1.4 動態性和靜止性
動態變化的指標體系與地下空間的可持續發展評估密不可分,指標選取上結合經驗式靜態指標和能夠反映系統變化的預測指標相結合,能實時描述地下空間系統容量現狀和分布情況。
為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深部地下空間可持續規劃指標體系,本研究基于以上原則,結合相關文獻[15]與實地調研成果,從維持基礎、社會經濟、空間環境和組織管理4個方面朝深地空間可持續發展目標邁進,共計32個指標(圖1)。其中基本類指標對深地空間可持續發展起關鍵支撐作用,提升類指標表示可對深地空間發展可持續性提供進一步提升。在指標的選取上主要可以通過從空間使用舒適性出發,追求更高層次的可持續出發(表3)。

表3 深地空間可持續規劃評估指標體系(表格來源:作者自繪)

圖1 深地空間可持續規劃評估邏輯框架(圖片來源:根據資料改繪[15])
維持基礎是實施深地空間可持續發展的根基,從宏觀的角度對深地空間可持續發展進行程度把握,包括利用轉化和環境品質兩個維度,共5個指標項。其中地下空間已開發利用情況與趨勢、投入經濟支持、基本生存環境品質是保證深地空間常規運維的基礎,也是可持續發展的起點。生存支持系統的各項指標呈正向時,才具備啟動和加速其他支持系統的條件。
社會經濟是深地空間可持續發展的“中堅力量”,包括開發成本與開發水平兩方面,共8個指標項。包括分項評價我國復雜的地質水文、開發工程情況與現有深部空間發展水平,把握研究區域投入成本,厘清現下或未來城市深部地下空間長期開發的需求和界限。地下空間開發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提高有利于推進經濟社會全方面可持續發展。
空間環境是實現深地空間可持續發展的“約束壁壘”,包括環境災害和應急設施兩個維度,共12個指標項,這些指標通過對已發生災害和災害發生過程各階段防護手段的配置與實施進行評價,保證深地空間的健康程度、合理程度和優化程度,全方位提升深地空間發展可持續性。
組織管理是深地空間可持續發展的“運維保障”,涵蓋政府治理水平、法律保障、公眾參與三個維度,共7個指標項。相較于前三個支持系統,組織管理更偏向對全系統總和能力進行限制,若組織治理水平未達到應有的標準,則整個深地空間可持續發展系統偏離預設發展軌道。組織管理反映政府與企業對深地工程項目決策力、執行力與合理性的綜合安排,同時考慮公眾對深地空間可持續發展的意識需求,側面保障深地空間的持續發展。
本研究建立的深地空間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在評估和量化城市深地空間可持續發展水平的同時,為其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與規劃思路,能夠較為全面的指導城市深地空間可持續發展建設。
深地空間資源開發對于提高土地資源利用、優化城市空間資源結構,實現城市用地集約內涵式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現實意義。為進一步探討城市快速發展的過程中,深部地下空間開發利用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聯系,本文采取指量化、評價體系構建的方法建立深地空間可持續發展評估體系。目前國內外針對深地空間開發評估體系構建探討尚且不多,國內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從已有地下空間開發實踐中吸取經驗,以問題為導向因地制宜構建我國城市深地空間可持續評估體系。
本文從系統觀出發,從維持基礎、社會經濟、空間環境、組織管理四個維度構建深地空間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以期指引城市管理者制定有效的深地空間可持續發展策略,提高深地空間開發使用的復合性和多樣性,促進城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當然在指標的設定上,不同城市地下空間開發程度和深地空間開發需求有所不同,相關實踐和研究內容正在推進,指標還需結合其它相關研究進行深化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