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作秋 江黎麗 李蓉華 張 爽 李 瑞
(遼寧省安全科學研究院 沈陽 110004)
特種設備安全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事關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大局,特種設備安全是安全生產最為關鍵的環節之一。據統計,2021年全國發生特種設備相關事故110起,死亡99人,與2020年相比,事故起數增加3起,增幅2.80%,死亡人數減少7人,降幅6.60%[1],從2010年至2021年特種設備事故數及死亡人數來看我國特種設備安全形勢總體向好,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2],特種設備安全監管形勢仍然嚴峻,不容忽視。目前,我國正在推進特種設備三年專項整治行動以及特種設備“雙重預防”體系建設,隱患排查與整治是一項系統化工程。可以說當前我國在特種設備監管方式和手段上尚未形成一套系統、科學、規范的特種設備風險分級管控體系,對特種設備隱患排查的全過程管理尚未形成動態化的管控機制,因此,構建風險評估模型,根據風險分級結果,采取針對性的管控措施,建立信息化平臺,預防和減少特種設備事故風險,保障特種設備安全,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意義[3]。
特種設備車色分級動態化管控信息化系統是在特種設備摸底調查與隱患排查的基礎上建立的一種風險動態化管理系統[4]。系統主要分為基礎信息模塊、隱患排查與整改模塊、風險分級模塊、風險預警模塊、統計分析模塊、其他模塊等[5]。如圖1所示。
圖1 特種設備隱患風險動態化管控系統框架圖
特種設備風險分級動態化管理的基本流程包括摸底調研、隱患排查、風險分級、隱患整改、風險再評估等,具體流程如圖2所示[6]。
圖2 特種設備隱患分級管控基本流程圖
特種設備風險分為固有風險、殘余風險兩大類。固有風險是指在不考慮隱患的前提下,所具有的本質風險,固有風險決定了事故的后果嚴重性,是由系統的危險源性質決定的,屬于第一類危險源。殘余風險是指與隱患相關的風險,殘余風險決定了事故的可能性,是由系統的隱患特性決定的,屬于第二類危險源[7]。
根據系統安全工程理論,風險是事故的嚴重性和可能性的組合,即固有風險和殘余風險的組合就是總體風險。固有風險與危險源的性質、危害物質或能量的量以及發生事故可能影響的人、財、物及環境等因素相關,一個系統一旦確定,其固有風險是不變的。殘余風險則與隱患的性質直接相關,隱患越多、性質越嚴重則導致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大,其殘余風險就越大。一個系統的殘余風險是動態的,隨著隱患的消除而減小。
系統中固有風險可通過兩種方式確定,一是采用專家主觀評估法,二是采用系統安全的風險評估法[8],分為紅、橙、黃、藍4級。
殘余風險則采用檢查表打分法,分為安全管理、作業現場2部分,各100分,取平均值作為判定結果,見表1、表2,具體檢查項目和詳細分值在本文中不做詳細介紹。
表1 安全管理檢查項目
表2 作業現場檢查項目
特種設備殘余風險分級準則見表3。
表3 殘余風險判別準則
特種設備固有風險分級準則見表4。
表4 固有風險判別準則
特種設備總體風險評判采用風險矩陣法,如圖3所示。
圖3 總體風險判別矩陣圖
特種設備固有風險與殘余風險車色分級動態監管信息化系統見圖4[9-10]。分為企業端、專家端、監管端,主要由企業信息管理、特種設備及人員信息管理、隱患排查管理、風險預警研判、數據統計分析等模塊組成。
圖4 特種設備風險分級動態化管控系統
特種設備信息模塊包括企業基本信息、特種設備信息、安全附件信息以及特種作業人員信息等。企業基本信息模塊包括企業名稱、機構代碼、企業類型、所屬行業、類別、所屬區域等基本信息。特種設備信息模塊包括特種設備名稱、編號、使用登記號、上次檢驗日期、下次檢驗日期等基本信息。安全附件信息主要包括名稱、類型、上次檢驗日期、下次檢驗日期等。人員基本信息主要包括人員姓名、身份證號、證件編號、作業種類、取證日期、到期日期等信息。
隱患排查部分分為專家檢查評價、檢查結果修正、專家意見建議、隱患整改審核、審核歸檔查詢等功能。隱患排查表包括安全管理檢查表和作業現場檢查表,專家現場打分、記錄,保存后自動進入下一步。
企業風險等級分為固有風險(專家評估法、風險模型法)和殘余風險(檢查表打分法),最終自動計算出總體風險。企業風險等級模塊見圖5。
圖5 風險分級模塊
系統將自動統計即將到期或已經到期的未檢驗的特種設備及安全附件,自動統計即將到期或已經到期的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書,自動提示企業及監管部門及時進行特種設備及安全附件的檢驗檢測及特種設備作業人員換證。
按照不同的統計規則,對區域內的特種設備及隱患進行統計分析,為特種設備監管決策提供依據。統計分析模塊見圖6。
圖6 信息統計分析模塊
本文以隱患治理為基礎,建立了特種設備安全風險分級管控體系,開發了特種設備安全風險動態化管控系統V1.0,極大地方便了特種設備隱患的動態化管理。該成果的應用規范了企業自主遵章守紀行為,解決了主體安全責任落實不到位問題。推進了特種設備安全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建設,解決了政府監管效能不高的問題。引入了風險監管理念,解決了監管重點不突出、監管資源配置不優化等問題。該研究成果可用于指導特種設備使用單位開展特種設備隱患全過程管理,為制定防范措施和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11]。對監管部門有效開展特種設備分類分級監管,優化了資源配置,提高政府管理效率,減少或降低特種設備事故發生,保護勞動者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