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答主|班宇作家,著有《冬泳》《逍遙游》《緩步》等

盈盈問:
我有不定期寫日記的習慣,有時是記下值得記錄的事,有時是為了疏解自己的情緒。然而,當我選擇用它疏解情緒時,發現擱下筆后郁悶與焦慮變成了一種茫然;而當我再次翻開日記時,堆積的負面情緒依然浮現在眼前。假如寫作反而導致困惑的反復,那么寫作還有意義嗎?如何破除這一螺旋向內的掙扎呢?
班宇答:
寫日記是個很好的習慣,無論目的為何,它提供的可能是我們對于當前生活的一種審視。郁悶也好,焦慮也罷,諸如此類所謂的負面情緒,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可能存在——總有一些令我們不快的事情,在生命里不時發生。不管承認與否,這是我們本真的一部分,也正因此,我們才得以逐漸成為一個完整的、鮮活的、擁有喜怒哀樂等正常情緒的人。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人的成長過程中,不是要將這些負面情緒放置在自我的對立面,而是要學會如何與它們相處。在與負面情緒相處的過程中,也并非要將之消滅,或許也可以嘗試將其轉化,我們可以從快樂的事物里學習知識,也能在哀傷的事物里體味另一種更為持久的精神——寫作也許就是這樣一種催化劑。借此,我們不僅可以梳理自我的思想邏輯,也得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感受我們此刻的生命。
同樣,如我們的閱讀,對那些哀傷的故事,我們在為之感動或者振奮時,往往可以見證更多自我的真心。而那種“螺旋向內的掙扎”,或許指的是不止一次地沉浸在負面思緒之中。我們知道,記錄一件事的目的一定不是讓人重新陷入當時的艱難情境之中,而是一種反思、一次真正的思考,它促使我們重新尋找因果關系,以便及時調整與修正自己的思路,再次起航,不斷地向著自己期待的目標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