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媽媽總是讓我很難過。
比如,電視節目只剩5分鐘,我準備看完就去做作業,但媽媽搶先一步:“你怎么還沒去做作業,都看了多久了?”我的遙控器停在了半空中,此時此刻,我一點也不想關電視……
我平時住校,周五回家常常帶著一些臟衣服,我打算放下書包再整理,把臟衣服扔到臟衣籃里,但媽媽搶先一步:“馬上把臟衣服放到臟衣籃里去。周一干不了,到時候又怪我!”我的身體靜止在了房間里,此時此刻,我一點也不想去整理……
類似這樣令人窒息的情況很多,我真不懂,媽媽為什么總是要搶先指責我?她為什么這么不信任我?
一個困惑的高中男生

家庭沖突中,我們要學會的知識點
專家說
文/茍渝(美國東北大學應用教育心理學研究生)
溝通規則的錯用,是家庭矛盾產生的主要原因
這位同學,相信如果你有興趣對身邊的朋友做個調查,你就會發現,他們大多數都有著和你一樣的困擾,甚至網絡上有不少網友都在感嘆“同一片藍天同一個媽”。那這個世界級難題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無論父母還是子女,都在溝通中使用了與外人相處的規則:對錯是絕對的,必須遵守和執行。在這個規則的基礎上,就會衍生出很多帶有傷害性的對話,比如:
“如果我沒有錯,你就不應該怪我!”
“如果你錯了,你就應該改!”
“如果我是對的,你就應該聽我的。”
要知道,對錯是一個有立場和利益屬性的概念,絕對的對錯規則通常只適用于有簡單共同利益的大群體。比如,為了保護每個公民的利益,我們必須絕對遵守法律,或者為了維護環境、照顧大家的身體健康,我們絕對不能隨意排放污染物。
但這個規則在保護大家的利益的同時,也隱含了一個殘酷的特性:為了維持共同利益,我們必須放棄一部分個人權益,比如我們不能因為窮困潦倒就去偷東西,不能因為自己有急事就在飛機上打電話,等等。
而這個殘酷的特性恰好不符合我們對親密關系的期待——我們都希望在親密關系里,自己的利益能夠被充分照顧,自己的立場能夠被無條件接納甚至遷就。
所以,如果父母采用這種規則來管教作為子女的我們,就會讓我們極其痛苦:一是產生自己的話語權被剝奪帶來的屈辱感。當話語權不對等時,弱勢的一方總是容易感覺自己是不被重視和尊重的。二是我們會認為父母根本不在乎自己的感受,這會讓人感到很孤獨、很受傷。三是在缺失話語權的情況下,我們會更加意識到自己的現實權益是無法得到保障的,這會帶來很強烈的焦慮和不安。
為了防御這些難以忍受的心理疼痛,我們往往容易把總是給我們帶來這些痛苦的父母視為“威脅”,會本能地用應對威脅的“戰斗、投降、逃跑”策略來應對。
戰斗——用據理力爭和自我辯護的方法抵抗父母的指責,或者用委屈和憤怒去抗爭,甚至逼迫父母做出讓步和改變。
投降——為了不讓父母繼續傷害自己,我們會順從并內化父母對自己的完美要求,盡力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按這些要求去做好每一件事,比如對自己的學習成績和道德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逃跑——用壓抑、麻木和情感隔離等方式與父母劃清界限,畢竟不期待被愛也就不會被愛所傷。又或者是破罐子破摔,完全放棄自我約束,變成一塊誰也傷不到的滾刀肉。
為了能及時應對父母隨時可能發起的攻擊,我們不得不分出一部分注意力去監控父母,這就導致我們在家里很難放松,而各種壓力的堆積也會讓我們更容易情緒失控。
至此,親子沖突就形成了一個堅固的死循環:家長會感覺孩子越來越難管教,越來越忍不住念叨孩子;孩子在家里會越來越不自在,越來越緊張不安,越來越厭煩父母的念叨。
家庭沖突中,從來沒有真正的贏家
讓我們回到你最初的問題:“媽媽為什么總是要搶先指責我?她為什么這么不信任我?”
我們所有人都很難對害怕的事情或人產生信任感,所以我們可以換一個問法:“媽媽如此不信任我,她到底在怕什么呢?”
如果她真的愿意回答這樣的問題,你大概會聽到這樣的對話:
問:“為什么你總是要去提醒和指責孩子呢?你不累嗎?”
答:“累啊,但我沒有辦法啊!孩子總是貪玩、粗心和懶惰!”
問:“那如果你的孩子真的變成這樣,這對你意味著什么呢?”
答:“這意味著孩子可能因為不努力而變得沒出息,被人看不起,生活在社會底層,我也會被大家視作一個失敗的母親。”
問:“別人的看法對你有那么重要嗎?”
答:“別人不看重你,那你就會被邊緣化,在你遇到危險和麻煩的時候,連一個愿意幫你的人都找不到!”
問:“所以,你似乎并不相信其實靠你自己是能應付絕大部分困難的。”
答:“是啊。我這輩子就是吃了沒本事的苦,所以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這樣!要是孩子真的能體諒我的良苦用心,就應該好好聽我的話!”
問:“但是這樣孩子很痛苦啊……”
答:“我知道,對孩子太嚴格,孩子會很痛苦,但再苦,能苦過生活的苦,能苦過沒有尊嚴的苦嗎?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和我一樣,來到這個世界吃這種苦!我們又不是什么大富大貴之家,一步錯就步步錯了!”
通過以上對話,不知道你發現了什么沒有?讓我們用前面介紹的心理發展邏輯反推一下。
媽媽之所以忍不住要去提醒你,是因為她覺得如果不這樣做,你就可能變得很糟糕,而她覺得自己沒有能力承受和改變這種結果。于是她不得不在忙于各種家務和自己的工作時,分出一部分精力,以便隨時關注你,及時幫助你。
但當她急于想要改造你的時候,顯然會激起你強烈的反抗,而這些反抗行為又會被她視為“不懂事、不體貼”,甚至是“不尊重她的付出、不體諒她的感受”。那一刻,她也感覺到孩子是不愛自己的,并因此感到很受傷。對于媽媽的這種恐懼,你當然可以從自己的傷痛和怨恨出發去看待這件事:“因為媽媽的自卑,導致了我的痛苦!她把本來屬于自己的責任強加到我身上,把我當作實現她理想的工具人!”但這樣看待問題的結果就是,你也會被缺愛的痛苦反噬。
所以,也許你可以從愛和慈悲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媽媽的成長經歷塑造了她的脆弱和自卑,雖然我暫時沒有辦法改變和療愈她,但也許我自己可以做些改變,來防止這種傷害繼續發生,她和我一樣,也是需要被尊重和關愛的。”
人其實并不相信真正的事實,人們更容易相信與自己關系親密的人說的話,所以如果你想要勸媽媽做出一些改變,那你自己首先要學會一些新的思考方式和溝通習慣,以免原有的思維習慣進一步破壞親子關系。
好的關系,不是“不發生沖突”
先處理好家庭以外的學業和人際關系,維持足夠的心理能量回歸家庭,這很可能是一個終身修煉的過程。好的關系不是“不發生沖突”,而是“發生沖突但總能重新達成共識”。這要求我們在對話中多采用“非暴力溝通”的談話模式。
所謂“非暴力溝通”,也可以叫“部分認同與協商”模式,具體由以下幾個步驟組成。
(1)不要當場爭論,專門抽時間創造協商環境,邀請對方坐下來談。
(2)找出對方觀點中與自己觀點一致的部分,先加以肯定和認同。
(3)提出沖突部分,并客觀地表達這些沖突給自己帶來的感受。
(4)提出期待或解決方案,并征求對方的意見,共同協商。
(5)達成共識,互相表達感謝。
例如:
媽媽,今天我希望跟你聊一聊我們在家里的一些相處模式。我知道你是為了我好,希望我成為一個自律、優秀的人,這也是我對自己的期待。(點出觀點一致,消解對方的敵對和焦慮情緒)
你的教育和提醒可以更好地幫助我反思自己,你平時承擔了那么多家務,也給了我很好的照顧,這對我來說很寶貴、很重要,你的辛苦我也是看在眼里的。(部分肯定和認同)
但每次你都是以不滿的態度和指責的語氣提醒我,這會讓我感覺自己的努力根本沒有被你看到,為此我是有些傷心和委屈的。(提出產生沖突的原因和自己的感受)
對此我希望你能在提醒我的時候盡量減少使用指責語氣的頻率,平時也多夸夸我做得好的地方,這樣可以鼓勵和督促我堅持變得更好,你覺得呢?(提出期待并協商)
最后,謝謝你能聽我說完這些,對于你愿意改變的部分,我感到很感激和感動,希望下一次咱們有分歧的時候依然能坐下來好好談談,可以嗎?(表達感謝,以達成共識)
“非暴力溝通”的談話模式并不需要你立即做到,修煉本來就需要很長時間,有些人到了60歲還在修煉。如果你覺得很難,可以先在比較容易的關系里去慢慢試錯、慢慢養成習慣,我們絕大部分人成長到能夠直面生活中的問題的時候,都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了。所以不要試圖回避這些問題,只要有所改變,你的處境就已經在改善了,人最怕的就是看不到希望。
現在就開始改變自己吧,找到真正的自己,獲得強大的自信心,成為自己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