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戴玉嬋
身份:茶藝師,武漢耕讀茶藝中心創辦

插畫:朱大鳳
我是一個十足的“浪漫主義者”。不顧父母幾番勸阻,我義無反顧地填報了茶學專業;同學們紛紛“逃離”茶企,我扭頭創辦了茶藝培訓中心。我希望將有限的時間“浪費”在我所喜愛的事業上,即使這條道路并不順遂。
那些經過多重加工而得到的小小葉子,治愈了我的生活,拓寬了我認知世界的渠道,也激勵著我不斷探索生命的價值。每當心生煩躁,便會為自己沖泡一杯香氣四溢的茶,入口順滑的那一瞬間,我達成了與周遭的和解。

對茶最初的印象來自小時候家中沖泡的龍井。帶蓋的搪瓷杯,往里放入一定量的綠茶和熱水,靜置幾分鐘后揭開蓋子,一股沁人的清香撲鼻而來。或許正是家中喝茶的習慣和氛圍,讓我不自覺地選擇了與茶為伴的人生。
高考填報志愿之前,我的腦海里已經留存了許多關于茶的浪漫遐想。它們源于一些文化散文,其中林清玄那質樸平實的文字最是讓我著迷:“沉苦時要加一點清涼的菊花,激越時要加一點內蘊的普洱;在苦中猶有向上飛揚的心,在樂里不失敏銳深刻的態度。”在我的認知里,茶作為一種修身養性的飲品,可以起到療愈心理的作用,那么茶學說不定更好玩、更有實踐性呢!于是,我義無反顧地填報了華中農業大學的茶學專業。
系統地學習了茶學的課程后,我才發現它與我想象的天差地別——這不是“琴棋書畫詩酒茶”的雅趣,而是要腳踏實地,學習如何栽培、售賣、品鑒……茶學是一個廣博的專業,它同時涉及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借助茶,可以理解“儒釋道醫易”等中國傳統文化,還能學習栽培、加工等方面的知識。我時常對別人說,如果能把茶學學得深、透,那便是一個“博學家”了。
學習茶學不能僅停留在紙上談兵,在大學期間,我們常常會被派往各地的茶廠、茶館實習。我曾去過云南、湖北的茶廠,從采集茶葉到指導農民加工,產業鏈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參與。實習的日子異常艱辛,熬夜是家常便飯。許多同學在實習后都放棄了從事這一行業的打算,我卻非常慶幸自己堅持了下來。
在我看來,茶學可太好玩了!包羅萬象的茶學,始終在我眼前鋪開一片未知的領域,激發我去探索、征服。同時,茶也豐盈了我的心靈,使我建立起良好的自我認知。于我而言,茶是通往社會各處的觸角。
提起茶藝,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什么樣的場景?或許很多人都會給出這樣的答案:茶案前跪坐一名衣著儒雅的茶者,擺弄古樸的壺、盞,通過道道程序,制作出一杯味甘香清的好茶。這其實只是茶藝的一個方面,且不是它最重要的一面。
我傾向于將茶藝分為兩個方面:舞臺上的茶藝和生活中的茶藝。上述的想象,就屬于表演性質的茶藝。日本的茶道就類似于一種茶藝表演。如果想通過表演來傳遞文化信息,那么表演者們需要反復練習、精進技能。生活中的茶藝就沒那么嚴苛了,只需簡單的幾個步驟就可以,人人皆可為。冬日暖陽下,三五好友相聚,自然地泡茶聊天。此時,茶就成為人與人溝通關系的良好媒介。茶藝并非高大上的藝術,它和炒菜一般,只要用心去做,總能有一道拿手好菜。
茶藝師自然也不是一板一眼的功夫茶表演者。在茶行業里,我們更多地履行介紹與傳播茶文化、分享與推銷茶葉的職責。一名合格的茶藝師要懂得茶葉的相關知識,也需知曉如何泡茶才能好喝,但我認為茶藝師最重要的素質便是“心在當下”。當我面對一位遠道而來、氣喘吁吁的客人時,我想最必要的是在較短的時間內奉上一杯適口的茶水,而非拘泥于復雜的程式。
身為一名茶藝師,為了普及茶文化,我常常奔波于前往茶文化講座、茶學分享會的路上。有一次,我去同濟醫院開茶文化講座,到場有七八百人,坐滿了醫學專家。他們愛喝茶,也懂茶。一位教授為了考我,專門背了一段茶圣陸羽的《茶經》,問我為什么茶“野者上,園為次”,問題一出,全場沸騰。作為茶藝師,我懂如何泡茶,對茶文化自然也熟稔于心,當即將《茶經》繼續背了下去,并將原因一一解答。
我還曾去佛教寺廟做過相關講座,住持問我什么是“無為之境”??紤]到分享對象的特殊性,我回答:喝一杯茶,入口順滑,茶水與身體融為一體,和諧感便油然而生。我們的身心同樣可以追求這種忘我的狀態,放空自我,活在當下,這就是茶帶來的“無為之境”。對我而言,每一次的論茶會友,都是思維的美妙碰撞,是把廣博的茶文化與更多的人分享的機會。
近年來,我一直在武漢運營茶藝培訓中心,為想要學習茶藝的人們提供平臺,向他們普及如何喝好一杯茶。來參加培訓的人群年齡跨度很大,上至六十多歲的老人,下至十幾歲的兒童。我珍惜和學員們的茶緣,他們的熱情總能鼓舞我,讓我為這份職業感到驕傲,并為此投入更多的精力。

由于長期從事茶行業,我時常會觀察人們在喝茶習慣上的變化。以前,人們捧上一杯綠茶可以從早喝到晚;現在,人們會根據不同的時間段選擇喝不同品種的茶,并且使用相應的茶具。我欣喜于這樣的變化。方式的講究、多樣,意味著茶友們消費能力的提高,這對推動茶產業發展能起到不小的作用。
對比20年前,我發現如今愛喝茶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了。他們或許是如我一般因為美妙的文字而對茶產生了好感,或許是潛移默化受家庭喝茶習慣的影響,抑或是單純為了提神。在我的培訓中心,也不斷有年輕學員加入,曾有一個學員,讀大二時來我這里學茶藝,每次上課都極其認真。現在他在塞爾維亞讀研,閑暇時給國外的師友們開茶會,帶他們體驗中國的茶文化,感受茶氣、茶韻。他前幾天還興奮地給我發微信,告訴我:“中國茶學博大精深,真是太有感染力了,是和國際友人進行交流很好的紐帶!”
在這個人們爭論著要“卷”還是“躺”的時代里,我感恩茶的陪伴。如果問茶文化在哪個方面影響我的生活最深,我想是對自我心性的把握與理解。不管我面臨的處境有多么糟糕,只要給自己一杯茶的時間,就能保持一種平和、寧靜的心態。在茶香縈繞的這些年里,我時常感到充盈,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體會到此種自足的狀態。當你感到內心煩憂時,不妨捧起一杯小小的清澈的茶水。
專業面對面
對話專業
茶學專業
本科專業代碼090107T
“冷知識”:茶藝師充滿文藝氣息,茶學專業卻是一個理科專業。那么茶學專業究竟要學哪些課程?在高中階段可以為將來就讀茶學專業做哪些準備?如果你也對茶藝師這個職業感興趣,不妨一起來了解一下茶學專業吧!
老師說
梁慧玲
浙江農林大學茶學專業負責人
Q1:茶學專業的核心課程有哪些?
梁慧玲:茶學專業的目的是培養文理兼備、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拔尖創新型高級應用型人才。除生物學科大類基礎課外,茶學專業的核心課程包括茶樹遺傳育種學、茶樹栽培學、智慧茶園管理與信息化生產、茶葉生物化學、茶葉加工學、茶葉審評與檢驗、茶葉深加工、茶文化通論、基礎茶藝、茶葉企業經營管理學、茶葉營銷學、茶葉國際貿易等。
Q2:茶學專業學生畢業后有哪些具體的就業方向?
梁慧玲: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方向是面向茶葉全產業鏈的,包括產業一、二、三線的生產經營和貿易企業、教學科研院所、行政事業單位和農業推廣部門;就職業資格而言,有評茶員、茶藝師、調飲師等;可從事茶葉生產加工、品質控制、新產品設計和研發、茶業營銷和貿易、茶文化傳播等茶產業鏈所需的各類工作。
前輩說
章展熠
浙江農林大學茶學專業在讀學生
Q:如果想要學好茶學,高中階段應該掌握哪些基礎課程呢?
章展熠:茶學專業是理科體系下一個很具文化特色的文理兼備的專業,特別適合高中階段以理科為主,同時喜歡文科的同學。本專業會涉及高等數學、無機化學、生物化學等理科類相關基礎課程,需要同學們在高中階段扎實掌握相關知識;同時,熱愛生活、熱愛傳統文化也將對茶學專業的學習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