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再現
孩子們,這段時間,大家對自己感興趣的傳統節日進行了調查了解,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收獲吧!請你們選一個傳統節日,寫一篇習作。可以寫一寫自己家過節的過程,也可以寫一寫節日中發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
大手導寫
傳統節日有哪些?
龐老師:孩子們,在寒假里你們一定都度過了一個非常快樂的春節吧。你們知道咱們中國的傳統節日除了春節,還有哪些呢?
紫涵:我知道清明節。
靜怡:我知道重陽節。
子祺:中秋節和端午節。
龐老師:你們是怎么知道這個節日的呢?
紫涵:去年清明節,媽媽帶我去掃墓,那天我哭了。我印象特別深。
予杰:元宵節那天奶奶做了十個不同餡的湯圓給我吃。
子祺:每年端午節,我們家都要吃各種餡的粽子,到了中秋節又會吃各種味道的月餅。
傳統節日風俗多
龐老師:是呀,咱們美麗的中國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有著自己獨特的傳統節日,這些節日都是文化的傳承,都有著獨特的風俗。你們能說說在這些傳統節日里有什么特殊的風俗嗎?
紫涵:清明節時我們要去掃墓,紀念已經去世的親人,還會去踏青欣賞美麗的春景。
予杰:我的奶奶住在揚州,過元宵節時不但要吃湯圓,還要猜燈謎。
靜怡:我從書上知道了重陽節要登高,要吃重陽糕。我還從媽媽那里知道,重陽節要看望老人。
子祺:中秋節要吃月餅、賞月,端午節我們除了吃粽子還會看龍舟比賽。并且,我的外婆每年都會在端午節給我買五色絨線。
掌握方法來寫作
龐老師:在大家的交流中,我聽出了你們對傳統節日都有一定的了解。你們把自己怎么過傳統節日再詳細地說一說。
予杰:我覺得在作文開頭應該激發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可以用“開門見山”的方法直接告訴大家我想介紹的傳統節日是什么。我喜歡用“名句引入法”來突出中心:“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歡聲笑語中我們送走了除夕,迎來了春節。
靜怡:我會細致描寫家人怎么過節,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先寫過節當天家里的環境,再寫寫家人在這一天都做了什么,說了什么。對于主要人物,要多寫寫他的動作和神態。
子祺:還可以寫一寫傳統節日的意義,寫寫自己的感受。
龐老師:同學們,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節日,有不同的感情色彩,如喜慶、團圓、哀傷等等。當然,要想把人物活動類的作文寫得更生動,我們一定要注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動去寫,不要面面俱到。
小手練筆
快樂的除夕
許予杰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歡聲笑語中我們送走了除夕,迎來了春節。
除夕,我和爸爸、媽媽穿著新衣服,帶著禮物,開開心心地去奶奶家吃年夜飯。奶奶準備的年夜飯非常豐盛:有透明的鴿子蛋,有濃稠的雜燴湯,還有黏黏的八寶飯……吃完飯,大家圍坐在一起包餃子。
奶奶搟得餃子皮比一張白紙還薄,然后用勺子舀了一大勺肉餡放入餃子皮里,再將餃子皮折疊六次,一個肉嘟嘟的胖餃子就包好了。可是我反復嘗試,也沒有把餃子皮捏在一起,只能把餃子皮亂揉起來。奶奶連忙幫我把餃子餡清理干凈,然后重新拿一塊圓圓的餃子皮放在我手上說:“餡不要放太多,先捏中間,再捏兩邊。”說著,一個金元寶一樣的餃子在我的手里誕生了。
再看看爸爸媽媽,他們居然在餃子里面包硬幣。“為什么要包硬幣?”我疑惑地問。媽媽笑著說:“吃餃子的時候,誰能吃到有硬幣的餃子,來年的運氣會很好。”我一定要努力吃到硬幣。
“吃餃子啦!”伴隨著美好的祝愿,快樂的除夕過去了,我們迎來了充滿期待的春節。
端午包粽忙
馬子祺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撒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端午節是我最喜歡的節日,在這個節日里,人們包粽子,賽龍舟,處處洋溢著歡樂的氣氛,我們家也不例外。
“奶奶!奶奶!您教我包粽子吧!”我搖著奶奶的肩膀,噘著嘴撒嬌道。“好好好!我的大孫子!”奶奶從盆里拿起三片粽葉,告訴我:“包粽子首先要把準備好洗干凈的粽葉折起來,圍成一個窩狀,然后放入泡好的糯米、紅棗以及花生米,最后把上面的葉子扣下來用繩子包好。”我按照奶奶教的方法一步一步地包起來,終于到了最后一個環節,我的雙手好像被施了“混亂咒”,不是包得沒有棱角,就是繩子扣不好,甚至還把糯米給漏掉了。奶奶看見了,笑瞇瞇地摸著我的頭:“不著急,慢慢包,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做事要有耐心!”在奶奶的鼓勵下,我仔細觀察奶奶是怎么包的。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多次實踐,我終于包出了一個有棱角的粽子。
奶奶將我們包好的粽子放入鍋里。過了很長時間,黃綠色的粽葉包裹著雪白糯米的粽子終于出鍋啦!
“真甜啊!”吃著自己包的粽子,真甜啊!
老師總評
兩位小作者都能將自己在傳統節日里的活動生動地描寫出來。予杰同學用古詩開頭,在敘述包餃子時能做到詳略得當,將家里每個人的喜悅都通過文字表現出來。而子祺同學的習作生動有趣,運用一系列的動詞,將學包粽子的過程展現出來。兩篇習作都能通過對人物的動作、語言、心理等方面的細節描寫,流露出傳統節日帶給人們的幸福與喜悅。
【作者系江蘇淮安市人民小學三年級學生,指導并置評:龐時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