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初,中共中央決定抓住發達國家和地區調整產業結構的機會擴大開放,在沿海地區實施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在此背景下,廣東、福建先行先試,福建繼廣東之后,向中央提交了《關于福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加快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請示》(以下簡稱《請示》)。《請示》獲得通過后,福建掀起改革開放高潮,企業改革、外貿經營體制改革、價格改革紛紛推進。本文回憶的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福建改革開放的一段歷史。
自從鄧小平視察廈門并發表講話以后,福建初步形成了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投資環境不斷改善。政府通過一條龍服務或一個窗口辦公,提高了辦事效率;設立外商投資服務中心,改善投資環境;加上政策也很明確,慢慢地投資就增加了。1985年,全省簽訂協議的外商投資項目將近400個、金額達3億多美元。
1988年初,中共中央提出了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即沿海地區要利用世界經濟結構轉變機遇發展外向型經濟,實行“兩頭在外、大進大出”(“兩頭在外”,是把生產經營過程中的兩頭,即原材料供應和產品銷售放到國際市場上;“大進”,就是引進國外的原材料、零部件、技術、資金等,“大出”是指利用國內勞動力優勢進行加工再出口到國外)戰略。國家實行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廣東、福建先行先試。廣東先提交報告被批準了,獲得了一些具體政策措施的支持,中央宏觀調控的那一塊繼續放寬。福建當時也向中央提交了《請示》,一共11條內容,所以這個《請示》也被稱為“11條”。
3月,當時國家體改委主任李鐵映同志召集沿海地區體改委主任開座談會,貫徹沿海地區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我理解這個會議的意義在于:第一,推動體改委戰線的同志也要面向開放。改革與開放要更加緊密地結合,開放促改革、改革促開放,兩者互動。第二,交流經驗。當時安排了四個省交流經驗,福建是其中一個。座談會開了兩三天。其中一個重要的事情就是討論福建省給中央的《請示》。
會議開完后,國家體改委試點司司長通知我:“金凌,你先留下來,還要開一個會,國家體改委要論證一下福建的報告。”《請示》主要涉及財政體制、計劃、金融等國家宏觀調控比較嚴的領域,請求放寬政策。時任福建省省長和常務副省長去匯報,我也去了。會議由李鐵映同志親自主持,體改委各司局都提出了很好的意見,肯定了這個報告,也從深化改革的角度提出報告還有若干方面需要完善。當時我還擔心因為國務院快要討論了,再大改怎么行?最后鐵映同志總結發言說,同意這個文件,里面雖然有一些不足,但以后在試行中間慢慢地再完善。可以以廈門為主先行試點,總結經驗,逐步完善。他對工作人員講,你們可以向國務院報告國家體改委已經通過了。大家都很高興。
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中共中央、國務院批準福建不斷增加開放的縣市,福建開始形成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開放城市、閩南開放地區等組成的多層次對外開放格局,全省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氣象。到1988年初,福建總共67個縣市,其中34個縣市都已經開放了,面積已占全省總面積的34%,人口占了全省的60%。
《請示》獲批后,福建掀起了改革開放的高潮。與此同時,福建也推進了外貿體制改革。
這項改革由分管外貿的時任副省長直接抓,省長重點抓,省政府多次開會討論。省里原來有個外貿總公司,既是企業,又管著很多專業的進出口公司,帶有行政職能。改革后,行政管理權交給省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外貿總公司就是企業,下面許多專業進出口公司獨立經營,自負盈虧。

福建的改革獲得全國媒體的關注

本文作者金凌
原來是經營權都在省里,很多專業的省外貿公司在地市都有分支機構,這些機構主要負責收購,比如地市土產進出口公司主要是收購香菇、筍干等土特產,由省土產進出口公司負責出口。放開后,除了一小部分進出口品種必須由省里經營,大部分進出口品種在各地市也可以經營。地市的專業外貿公司下放給地市政府,地市政府也成立外貿公司,可以直接出口,也就是放開經營權。
所謂工貿公司就是各工業部門的貿易公司,譬如輕工業廳、重工業廳等這些搞工業生產的也搞貿易、搞出口。對工貿公司擴大出口權;對生產出口產品的大型生產企業也擴大出口權,符合一定條件的企業,都可以直接對外。這樣進一步調動了地市的出口積極性。比如德化縣的瓷器專門供出口的,但是原來得通過省外貿公司了解國外的需求情況,然后跟生產企業訂貨,生產企業只跟外貿公司打交道,對于國外到底需要什么不是很清楚。現在可以直接對外,考察了解國外需求,就能更好地面向國外進行產品生產。還有地市原先搞收購的進出口公司,現在也可以搞出口,直接了解國外市場情況。這樣就把各級外貿公司的積極性都發動起來了。
當時外匯情況很復雜,省里有出口收匯上繳任務。當時國內的外匯很緊俏。上面有指標,規定福建省一年出口收匯和上繳任務。上繳外匯的價格是比較低的,是牌價,或者說是平價,跟市價差別很大。當時黑市價格1美元兌人民幣大概6—7元,但是平價只有4元多,最初還是2.8元,差價很大。所以出口收到外匯是虧損的,那上繳外匯也是虧損的。于是上面給我們補貼,上繳1美元補貼多少錢,這些都是有任務的。改革后實行外貿經營承包責任制。把出口收匯任務、上繳外匯任務、財政補貼任務,都分到地市外貿公司和各專業外貿公司,這個叫作“兩級承包”。包到企業,條塊保證,解決了外貿“吃大鍋飯”的問題。過去外貿“吃大鍋飯”,是我收購然后出口賣出去,虧本了反正上面要給補貼,所以敞口花錢。采取承包經營責任制之后,就不能“吃大鍋飯”了,需要注意利潤盈虧。
上述改革推進以后,福建全省外貿出口大大增加。1988年、1989年、1990年全省出口總額比上一年分別增加了65%、16%、35%,1990年比1987年增長了1.6倍,出口總額在全國的排名由1987年的第11位提升至1990年的第6位。這就是外貿體制改革的效果。
1985年,福建取消了副食品的票證,1988年開始大步往前推價格改革。1988年,中央提出價格改革“闖關”,準備用5年左右的時間理順價格體系,使新舊兩種體制并存、摩擦的局面,逐步轉變到新體制占主導地位上來。這項改革有一定風險,準備以一定的物價上漲為代價,換取經濟體制的根本轉變。國務院批復福建的“11條”中,也提出了理順價格體系的任務,并給了福建省自主確定價格改革的較大權力。1988年福建價格改革跟全國的指導思想有點區別:全國是重要商品價格調整到合理水平,不合理的價格結構要調到合理的水平,全國是在做準備,后來也沒有推出來,因為一宣布闖關就發生搶購;而福建的價格改革主要是放開,是改革價格形成機制,不是計劃決定價格,不是計劃定價,而是實現市場定價,就是把價格決定機制交給市場,讓其自然形成一個合理水平。1988年價格改革的指導思想就是要改變價格形成機制,走市場化改革的路。但是在具體措施方面要穩妥,不是都放,重要商品先調,有的是調了再放,并且給消費者補貼,叫做“調、放、補、管”。因為全國要準備價格闖關,廣東、福建先行一步,所以福建1988年上半年就開始著手研究針對價格幾個關鍵問題的解決辦法。總的來說,我們在1988年4—6月這3個月里走了“三大步”。
4月開始,首先放開電視機等高檔工業品價格。電視機本來都是暢銷品,我們先提價,提價后取消電視機票。就這樣把電視機等部分緊俏工業品、高檔煙酒等輕工業品等價格先放開。
5月份,提高糧食收購價格。提高糧食收購價格是件大事。當時糧食價格歸中央管,而且各省會互相影響,比如福建生產糧食少,一擔谷子多少錢,那么隔壁的浙江、江西等地的糧食價格就要跟福建有一些銜接,如果不銜接,我們的價格太高,他們的糧食就往我們這里流,他們會收不到糧食。
糧食收購價格是由國家定的,但是由于收購價格太低,農民種糧不劃算,因此出臺很多補貼措施,跟糧食收購掛鉤的補貼,就是補生產資料,比如說你賣給我一擔糧食、稻谷,我可以按平價供應你多少斤的化肥,或者多少農用薄膜(薄膜過去也很緊俏,由供銷社供應),或者供應多少柴油(拖拉機、抽水機、發動機要用柴油)。與這些農用物資掛鉤,本意是由于糧價太低給種糧農民補貼,實際上不實惠。有的給化肥,當然需要了,給柴油、薄膜就不一定需要。即便是給化肥,由于農民住在農村,供銷社在鎮上,農民跑到供銷社去買也非常麻煩,今天跑供銷社化肥還沒有來,明天跑供銷社人又不在,農民覺得不方便,也不實惠。所以我們干脆取消糧食收購價與農業生產資料供應的掛鉤,提高糧食收購價格,把補貼算到糧食收購價格里。但是算到糧食收購價格里,會影響安徽、江西等周邊的糧食收購工作,所以我們給它取名叫“價外補貼”,價格外面再給它補貼,實際是變相地提高糧價。糧食價格改革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所以在提高糧食收購價格之前,國務院專門把廣東、福建的物價部門負責人召集去開會,商量怎么銜接好,隨后再推動糧食收購價格改革。

20世紀80年代晉江鞋服家庭作坊
6月份,提高糧食銷售價格。福建當時提高糧食銷售價格的動作是非常大的。因為過去居民的口糧是定量供應,一個月多少斤大米由國家按牌價保證供應。糧食供應也是五花八門的。海島漁民需要國家供應糧食,農村缺糧地區要一定的供應,糧食加工作坊也要供應糧食,還要供應部隊糧食。這些價格都有一點差別,但是都是按牌價。因為銷售價格長期不動,而收購價有很多變相補貼,出現了購銷價格倒掛的情況。我們研究下來,軍糧還是按原來牌價保證供應,其他的都提高銷售價格,把原來銷售價低于收購價的改為拉平。豆腐等以糧食為原料的加工業按議價供應。居民的口糧,農村缺糧戶的糧食,海島漁民的糧食,還有僑匯糧等都提高銷售價格供應。
提高糧食銷售價格供應,居民就要增加很多負擔,那怎么辦呢?省財政拿錢給補貼。1個月補貼居民10元錢,大中專學生也給補貼,就是財政拿錢學校發。中央部屬的學校,比如廈門大學是教育部的,教育部不給補,就由我們地方上補,由廈門市補給他們,按照居民這一塊定量供應、給予補貼。同時,加強市場管理,做好市場供應。所以叫“調、放、補、管”。調,就是調整價格,包括食油的原料花生的價格;放,就是放開,放的范圍比較大,包括以糧食為原料的加工品;補,就是補貼;管,就是加強市場管理。四管齊下,但是著眼于放。
當時來看,這是一個很大的措施,因為關系到千家萬戶,所以工作開展得戰戰兢兢,而且事先注重保密,明天要提高糧食銷售價格,今天把各市市長找到省里來開會部署,回去動員,還制定宣傳提綱,總之做了非常多的工作。6月份把糧食銷售價格提高,以糧食為原料的各種加工品價格也就都放開。
8月全國發生了搶購風潮,全國價格改革就停下了,國務院開會提出治理整頓。福州也出現了搶購現象,而且那一年物價指數上漲得很快。實際上,福建的價格改革已經闖了很大一步了。治理整頓后1990年福建的物價也沒再漲,甚至還比全國的指數都低,因為先前已經漲上去了。所以價格闖關很驚險,也出了一點小紕漏,就是物價指數漲得比較高。當時我們推出這一步也就走出去了。從工作來看,步驟是快了一點,當時情況下這是一個缺點。但闖過去就在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上向前走了很大的一步。本來糧食統購統銷,是計劃經濟的支柱之一,但是我們給了它幾次很大的沖擊,1985年沖擊一次,1988年又沖擊一次,到后來取消糧食統購統銷各方面就非常容易接受了。
總之,當時福建這次價格闖關涉及的品種,從生活資料到生產資料,從基礎產品到日用消費品,幾乎包括各大類商品項目,而且力度很大,光是農產品提價部分的幅度就達到32%,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少有的,全省每個農民一年增加收入80元。
在實施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同時,1988年上半年,福建石獅綜合改革試驗正式開始推進。石獅鎮原來屬于晉江縣,不到10萬人口,是一個著名的僑鄉。改革開放以后,石獅服裝市場非常發達,每天人流2萬—3萬人,客車和運貨汽車近萬輛次,當時形容石獅“鋪天蓋地萬式裝,有街無處不經商”。到處是賣服裝的店鋪,帶動了運輸業、旅館業的發展,打包等附加服務行業也發展起來了。但是石獅作為一個鎮的建制,體量有限,垃圾清潔工和市場管理員嚴重不夠,街道比較骯臟,秩序比較亂。同時石獅是一個非常有活力的地方,如果把它弄好了,可以對周圍經濟發展起很大的輻射帶動作用。所以我們后來向中央申請在石獅建市,1988年1月,中央批準同意石獅建市,并要求實行“小政府、大社會”,一步到位。石獅作為一個縣級市,當時歸省管,省也采取特殊的辦法,委托泉州市代管。
在改革開放30周年時,石獅“小政府、大社會”改革模式被《中國改革》雜志評選為全國30個創新模式之一。“小政府、大社會”看來好像是個機構設置問題,實際上是一個經濟運行模式的創新。因為政府機構設置的背后實際上是經濟如何運行,到底是市場經濟模式的運行,還是審批經濟、計劃經濟模式的運行,不同的運行機制有著不同的機構設置。與審批型經濟有著一大批政府機構不同,市場經濟機制運行模式下,政府主要提供服務、進行監督等,機構肯定是小的,機構小也要求管理模式、經濟運行模式要有創新。石獅本來是一個鎮政府,重新組織縣級政府架構,在機構設置、機構運行模式上的創新阻力相對較小。而且石獅經濟本來就是企業推動型的,很靈活,市場化程度高,實施“小政府、大社會”,有著較好的群眾基礎和經濟發展需求。我們到石獅調研開座談會征求意見,許多群眾,特別是僑界、商業界都說建市很好、很擁護,希望不要把它管死,不要把一個“活獅”管成了“死獅”。

20世紀80年代石獅的服裝批發市場
石獅建市遵循什么原則?省體改委提出了四條初步原則,分管的常務副省長兼體改委主任同意并進一步提高完善,經省委同意后形成了“四個一點”。
(1)機制上更活一點。包括兩層意思:一是體制上更活一點。石獅主要是一個商品交換的集鎮,本來就沒有什么國營企業,個體、私營經濟、集體經濟等多種經濟成分占比較大。建市后,所有制結構以集體、個體、私營為主,三資企業占相當比重。二是經濟運行機制是市場調節。當時黨的十四大提出,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市場配置資源起基礎性作用。也就是說,石獅的經濟運行應該是市場機制的運行。

1987年12月經國務院批準設市,1988年9月30日,中共石獅市委、石獅市人民政府正式掛牌辦公
(2)權限上更大一點。賦予泉州地級市的管理權限。因為當時還有一些項目、一些分配是要審批的。省里的大項目審批權限是2億人民幣、3000萬美元,如果生產條件具備(即能源不向上面要,交通運輸也不要上面安排車皮支持,原材料不要上面撥,下面自求平衡等),就可以批2億人民幣、3000萬美元,可以辦個大工廠。后來省把這個權限分成兩個檔次放給泉州跟石獅兩級。
(3)機構設置更小一點。在機構設置上,市政府一共是14個局,比其他一般縣政府上面定編控制的局級機構少2/3。也就是別的縣設了40多個局,但是石獅只設14個局,后來又加了2個局,變成16個局。其實我們最早設想是11個局,省里大多數廳局都支持不搞上下對口,但也有一些廳局堅持根據法律必須單獨設置,所以最后又增加了幾個。其中有一個特色的局,叫做經濟管理局。按照省、市有計委、經委、農委、財辦這些部門,經委底下還有信息局、輕工廳、重工廳等,財辦底下還有物資廳、商業廳、糧食廳等。因此石獅的經濟管理局實際上對應的是一二十個廳局,但不是這幾十個機構職能的總和,而是按市場機制運行的。全省統一思想,各部門支持,不搞上下對口,這是石獅能夠實行“小政府、大社會”機構設置的一個重要條件,也是當時的一種改革的氣勢。
(4)干部素質上更強一點。因為機構小,干部要少,但是質量要高,要懂經濟、思想解放、善于管理等。當時只給石獅200人的編制,等于一般縣級市的1/2,不包括政法系統垂直下達的編制,比如公安局。這些人員面向全國公開招考,經資格審查通過的報名人員900多人,最后錄取了198人。石獅的領導干部也是公開招考,加上競選,由省委直接抓。市長、副市長也公開選拔,當然可以組織推薦,經過組織部考核認為某人適合就動員他來報名競選。經過審核、準備、考核、公開問答等一系列競選程序,最后定下來1個市長3個副市長。人少了,要求他們要干得好,跟人家一樣低工資、“大鍋飯”也不行,1988年還沒有實行公務員工資制度,我們就采取給他們“補貼”的辦法。“四個一點”構成了石獅“小政府、大社會”以及面向市場的經濟運行機制。
為了支持石獅建市,發揮僑鄉優勢,吸收僑資繁榮經濟,省里專門給石獅一個開放政策,基本精神是:凡是沿海開放地區和重點衛星城鎮所有的開放政策,石獅都可以享受;個體和私營企業在對外開放中可以享受跟國營和集體企業同樣的待遇,石獅私營和個體企業可以搞合資、出國考察等;石獅專門成立外貿公司,直接對外,而且口岸開放。
石獅經濟發展得很快,財政上也是給它一定三年,給它包干。包干基數定得比較低,但沒有給建市開辦費,從留利中解決,超基數的部分全部留給它。后來石獅經濟蓬勃發展了,有錢了,就搞了很多基礎設施建設,修馬路、建輸變電站、安裝程控電話、修建自來水廠等,基礎設施建設就跟上去了。

1988年石獅公開推薦選拔市長、副市長會議
從1988年9月30日石獅市政府掛牌到1992年石獅進入全國百強縣,一共四年零三個月的時間。總而言之,石獅試點確實有很多創新成果,不僅體現在組織機構上的創新,而且體現在經濟運行機制上的創新。
1989年有段時間,外界對石獅有一些指責的聲音,是對石獅多種經濟成分和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質疑。石獅當時有很大壓力。但是多種經濟成分的經濟運行模式是不可逆轉的。所以雖然當時石獅,包括閩南的鄉鎮企業,倒閉了一批,但是由于有市場經濟運行的內生力量和自行修復能力,很快又有一批企業發展起來。與此同時,泉州市委、石獅市委都出臺了文件,明確多種經濟成分不變。省委召開擴大會議,省體改委作了一個書面發言,從多種經濟成分、市場調節、市場機制方面對石獅綜合改革給予了正確評價和肯定,而且非常明確這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是正確的。
(責任編輯 楊琳)
【本文由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