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趙曉悅(1986-),女,吉林長春人,碩士研究生,助教,從事汽車造型與改裝設計研究。
摘 要:傳統民間美術是一種活文化的具體表達形式,它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藝術形式。泥塑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手工制品,有著數千年的歷史,它集實用、藝術、民間、民俗于一體,在民眾中有很深的根基。在現代設計藝術中,泥塑既具備一種很好的傳承性,又是一種創新創造力的來源,是現代設計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元素。鑒于此,本研究將以泥塑為研究對象,從現代科學技術、深化泥塑紋樣應用、多樣藝術媒介融合、涂鴉藝術四個方面分析泥塑在現代設計藝術中的創新傳承,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一定的指導。
關鍵詞:泥塑;現代設計藝術;創新傳承
中圖分類號:J31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35-00-03
據現有文獻記載,我國自戰國時代起便有一則“人偶相語”的傳說。民間泥塑一般都和所在地區的文化有很大的聯系,反映了當地的風土人情、文化傳統等各個方面的特點,也是我國民間美術中的一個重要門類。泥塑在我國民間美術中歷史悠久、分布范圍廣,是中國當代社會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泥塑藝術豐富了人們對藝術創作的認識,也激發了人們對藝術創作的天賦[1]。民間美術的創作者只要利用天然的廉價原料便能制作出精美的藝術品,其體積雖小,但內容豐富、神態生動,已經歷經幾千年的發展與傳承。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現代藝術設計在借鑒西方國家理念和模式的同時,已經形成了具有獨特特色的設計風格,而如何借鑒現代藝術設計的內涵融入傳統藝術當中則是藝術創作者需要重點研究的一個課題。因此,分析泥塑在現代設計藝術中的創新傳承不僅能夠達到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同時對于現代藝術設計內容的豐富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泥塑民間藝術的內涵及價值分析
(一)泥塑民間藝術的內涵
又名“彩塑”的泥塑是一種被譽為“大地上沉睡的文明”的民間傳統藝術。泥是一種古老的藝術,這種藝術形式主要是將泥制作成杉木禾稈模型,并進行后續的上泥、捶打、成型、精加工、雕塑、拋光、曬干、彩繪等步驟,以此形成一種獨有的藝術形態。泥塑藝術成型之后其本身具有色彩艷麗、形象逼真、生活向往等寓意,是人們對于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寄托的一種表現形式。相較于其他的西方油畫藝術等不同,泥塑在形象的表達方面具有較高的視覺沖擊力,同時其本身的審美也具有較高的層次感。同時,泥塑藝術都是經過藝術創作者手工制作而成的,其本身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當前,泥塑藝術作為我國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了世界,成為中國與世界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二)泥塑民間藝術的價值
1.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寄托
傳統民間泥塑是人民群眾用自己的勞動創造來表達自己精巧智慧的一種生活藝術。一般來說,大家都會帶著祈福納祥的愿望選擇不同的材料來制作泥塑,做成的泥塑工藝品都是格物盡興的,寓意是給一家人帶來好運與安寧。大眾所創造的泥塑作品蘊含著民俗的美學理念與文化理念,其美學理念是以大眾的真情實感為前提,是一種感情上的滿足。在民間泥塑美術中不管是生肖泥塑、人物泥塑都無不流露出民間的真情。真情的存在使得民間的感情生活變得更加真實,更加豐富,同時也滿足了民眾在勞作之外的精神需求[2]。
2.強調和諧統一的精神內涵
泥塑在我國的歷史悠久,是傳統文化的另一種體現,其中蘊含著較為豐富的哲學思想,同時也是直接體現出人與社會、自然和諧共生的一種模式。通過對泥塑的分析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和諧的氛圍,由此而產生一種天人合一的和諧之美。統一是指將其差異性統一;“和”是一種總體規律,也是一種辯證的統一,它反映了事物的發展變化。例如,鳳翔泥塑在造型、裝飾、顏色等方面都蘊含著豐厚的哲理和價值觀,有著很深的文化內涵。這一切都是人們把自己樸素的感情和審美意識傾注于作品中,表現了他們心目中理想的社會、理想的人生情懷。
二、以泥塑為媒介的藝術表達
泥塑作為一種獨有的藝術表現形式,是當代藝術設計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元素。通過泥塑,創作者能夠在形象的塑造、雕塑以及裝飾上直接發揮自身的創造力和想象力,使其形成一種視覺藝術。它不僅能抒發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且能借助意象、象征和色彩等構成要素傳達出深厚的文化內涵。筆者從泥塑的特點、表現形式等方面入手,探討了泥塑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以挖掘泥塑的個性和獨特的藝術語言。
(一)泥塑在現代設計藝術中表達的原因
泥塑是一種很有彈性的材質,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創作者可以隨心所欲地把黏土捏成各種形狀、尺寸,隨自己的創意而發揮想象力。不論是作為藝術品抑或作為裝飾物,泥塑都能為藝術家提供一個廣闊的創作空間。泥塑是一門特殊的技藝,創作者必須精通土壤的性質,懂得怎樣處理土壤的不同材料和質地。他們用自己的手通過簡易的工具,把黏土捏出了各種栩栩如生的人物。這種技術賦予了泥塑自然、生動的特點,有別于現代藝術設計中的圖案。它既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中泥塑是與節日、慶典密不可分的一門古老藝術。在民俗節日或正式活動中都會用泥塑來表示對生命的美好祝愿。目前,泥塑已被列入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中國傳統文化也是通過它得以展示的。作為一種天然的材質,更符合當今環保的價值觀念。泥塑取材廣泛,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較小,這一特征使得泥塑成為現代藝術設計中的一個亮點,同時也激發了更多藝術創作者使用這一藝術元素的興趣[3]。
(二)泥塑在現代設計藝術中的表達方式
在現代設計中泥塑制品因其獨特的立體、觸覺,能使人產生沉浸感。相較于平面畫,泥塑更能表現出畫面的紋理與細節,讓人身臨其境。泥塑被廣泛地運用于展覽、公共藝術、室內設計當中,給人一種新的視覺感受。同時,在泥塑創作中需要充分發揮創作者的想象力與創造性。借由泥塑的造型、雕刻、裝飾,創作者將自己的思想與感受轉換成有形的意象與象征。泥塑可以是人體模擬,可以是動物模擬,也可以是抽象意象的象征。這種新穎的表達方式為當代設計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時也使我們的作品呈現出更多的個性和多樣性。此外,泥塑又是一種集文化、歷史和民俗于一體,地域特色明顯,文化底蘊深厚的傳統藝術。現代設計也從傳統的泥塑設計中汲取靈感,并將其與當代的藝術創造相結合。在此基礎上,對傳統的泥塑技法和意象進行重新解構和闡釋,從而創造出一種既有傳統審美又有現代感和時代特征的泥塑作品。
三、泥塑在現代設計藝術中的創新傳承
在現代設計藝術中泥塑的功能得到了更加多元的開發,作為一種創新的藝術創作載體,筆者將對其創新傳承進行分析,并從中探索出一種新的藝術表現形式,開辟一條具有創造性的設計道路。創作者把現代化的技術與黏土相結合發展出一種新的材質和工藝。泥塑與其他物質及媒介的融合,形成了一種更為前衛、更具現代感的黏土藝術。這一創新設計不但給泥塑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還給當代設計注入了一股不容忽視的創意力量,是對泥塑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另一種形式[4]。
(一)重視現代科學技術與泥塑的融合
近幾年來,以網絡為基礎構建的虛擬空間已經成為人類交流的重要平臺。部分公共藝術的表達方式已由實物形態轉向了以數據為載體的虛擬空間,如博物館、畫展等公共文化區域都會舉行網上展覽,有些藝術家還會在網上公開平臺上進行自己的藝術創作,以此突破了傳統的特殊場所的局限。泥塑目前仍以傳統的形式陳列,如泥塑村門口的泥塑以及一年一度的泥塑節都是在固定的地方展出,并未借助當今的互聯網。泥塑創新傳承需要和現代化的技術進行有機融合,在網上設立一個網絡展館,并建立一個虛擬的泥塑模型場地,讓公眾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地觀看泥塑,親身體驗泥塑的新形態和新的變化。
例如,可以借助現代科學技術中的二維技術進行創新與傳承,整個二維的無紙化動畫都是由計算機來完成的,先后以PS、Illustrator等二維的圖形圖像處理軟件為主,動畫制作主要以Flash及Aftereffect軟件進行后期編輯[5]。在人物造型、場景渲染、動畫制作和后期制作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相對于傳統的動畫,二維非紙化動畫具有較低的制造費用、快速學習、較易掌握、較高的品質、較簡單的輸出等優點。比如,著名的《聶家莊泥塑》中就有兩位主要人物,泥娃和泥爺。聶家莊的泥塑受高密撲灰年畫和剪紙藝術的影響,從聶家莊到剪紙,造型夸張,栩栩如生;聶家莊的民畫家對色彩的運用有了大膽的創新,他們利用撲灰年畫的著色技法拋棄了物體的原色,用白色的顏料進行打底,用了大紅、大綠等亮色進行填補,雖然顏色顯得較少,但卻能很好地表現出動物和人的表情。
(二)深化泥塑紋樣應用,傳遞不同意境的民間藝術
1.融入現代服裝領域
泥塑藝術設計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將其運用到當代服飾產業中是一條很好的繼承和創新發展之路。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必須對泥塑圖案所蘊含的文化要素進行挖掘,尋找合適的載體和表達方法。如把鳳翔泥塑“掛虎”這一傳統形式應用于現代服裝設計中,以促進鳳翔泥塑與現代服裝工業的結合。具體可以將泥塑中常見的饕餮紋、貫錢紋、云紋等圖案應用于服裝設計中,這類圖案象征著平安、吉祥等,在傳統泥塑圖案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提煉和濃縮不僅能夠增加服裝的美感,同時還能幫助使用者獲得較好的心理感受,領悟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豐富性以及多樣性,有助于實現傳統泥塑文化與現代設計藝術的融合與統一[6]。
2.融入文化風景區領域
人文旅游是一種公共空間,它既有人文環境又有自然景觀和現代建筑。泥塑是民間的一種傳統民間美術,它以豐富多彩的圖案和豐富的吉祥文化意蘊,凝聚著人們的智慧。如果把泥塑紋樣與旅游景點結合起來將會提升兩者的文化價值。比如,在景區的休息室、衛生間、墻壁等地方將泥塑圖案進行合理的設計,使泥塑圖案與景區的建筑、環境等融為一體,使游客能夠充分地體驗到泥的吉祥含義以及景區的自然景觀之美。把泥塑圖案融入具有人文氣息的旅游景點中既能提高景區的文化品位,又能彰顯泥塑文化獨有的韻味,是現代藝術設計傳承與創新的另一種表現形式[7]。
(三)泥塑與其他材料的藝術媒介融合
泥塑是一門古老卻又獨具韻味的藝術,它與其他材質、媒體相結合能產生更豐富、更生動的作品。泥塑與木頭、金屬等材質相結合能凸顯其質地與形體。例如,一件陶土與木質底座相結合的作品就能利用木頭天然的肌理與黏土的柔軟質地產生鮮明反差的效果。將粘土與金屬黏合在一起可使作品具有一種堅實、穩固的感覺,并能增強其光澤與重量感。這樣的組合形式把各種材料的特性融為一體,使作品更有立體感和豐富性[8]。在制作過程中除了材質的組合外,通過與其他藝術手段的融合也能產生更為獨特、豐富的表達方式。比如,把泥塑和油畫相結合就能在泥塑的表面上畫出精細的線條,從而增強畫面的表現力。這樣的組合打破了傳統泥塑在質地、色彩上的局限,給了創作者更大的發揮空間,無疑是一種新的藝術傳承與創新方式。
(四)借助現代涂鴉藝術創新色彩
在當代都市化的背景下,涂鴉作為一種新興的藝術形式,以墻面、地板等為表現手段,是一種前衛的藝術設計形式,無論是在當代藝術設計和創作中都有著較好的應用。例如,在上海市某老街中繪制的京劇臉譜,其本身使用的色彩元素豐富,展現的裝飾花紋多樣,使得整個老街的氛圍更具傳統文化和藝術的氛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京劇當中的臉譜與泥塑的掛片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將這一元素應用于涂鴉藝術的創作中能夠增加整體色彩的鮮明度。例如,可以將泥塑這一元素應用于地面、墻壁等公共區域進行創作,展現出泥塑色彩豐富的表現形式,讓外形相近、沉悶的城市建筑煥發出多姿多彩的光彩。
四、結束語
民間泥塑是中國的一種傳統手工藝,它以其實用性、藝術性、民間性、民族性為主要特點,在人民群眾中占有廣泛的影響。本文以泥塑的民間藝術價值為出發點進行分析,探討其藝術表達形式。作為幾千年來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民間美術,既要對其進行保護,又要對其進行創新和發展。把民間美術和大眾藝術結合起來是一條重要的道路。因此,在將泥塑應用于現代藝術設計中時,我們應重視科學技術的引入,同時注重其在不同紋樣中的應用,并積極尋求與其他藝術媒介的融合,以此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在設計藝術中的傳承和創新提供方向。
參考文獻:
[1]張永,李冰妍,吳慧.缺失的彌補:中國民間傳統泥塑藝術符號寓意研究[J].萍鄉學院學報,2023,40(01):81-84.
[2]郝秀麗.非遺如何進入高職教學的民族志研究——以寶雞職業技術學院鳳翔泥塑教學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23,44(11):29-36.
[3]孫磊,劉正宏.基于文化資源創新的傳統泥塑數字采集研究——以泥泥狗文化資源為例[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3,7(07):107-111.
[4]許胤婷.鳳翔彩繪泥塑平面化視覺形象設計探索——以十二生肖形象設計為例[J].藝術科技,2023,36(17):181-183.
[5]祁榮榮,董可木.論傳統民間藝術在公共藝術中的應用——以鳳翔泥塑為例[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23,31(10):61-66.
[6]魏三軍.宋楷戰:返鄉創業帶動泥塑發展——記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宋楷戰[J].中國經貿,2023(20):20-21.
[7]張戈,潘洋.簡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數字雕塑助推非遺文化傳承——以寧夏楊氏泥塑為例[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社會科學,2023(07):122-125.
[8]徐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品牌形象設計研究——以長安泥塑為例[J].中國市場,2022(09):124-126.